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9787218101507 莫高义,张东明-RT

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9787218101507 莫高义,张东明-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高义,张东明 著
图书标签:
  • 侨乡
  • 广东
  • 文化
  • 历史
  • 社会
  • 民俗
  • 华侨
  • 海外华人
  • 田野调查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1507
商品编码:297767078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

定价:38.0元

作者:莫高义,张东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218101507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广东是侨乡,涉侨报道、展现侨乡风貌是广东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的陈旧写作套路,坚持田野调查,新闻追访,深入侨乡,追溯历史,走近现实。
    侨乡主题鲜明,文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内容提要


    《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是《南方日报》海外版部分与侨乡调查和侨乡文化相关的精品文章的结集。作者们坚持田野调查和新闻追访,长时间深入侨乡进行深度挖掘和跟踪,既追溯历史,还原真相,也走近现实,触摸当今的侨乡侨情,是向海外读者报道广东新闻、展现广东侨乡风貌的重要媒介。《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先前已出版之一、之二,本次继续推出之三。

目录


作者介绍


    莫高义,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张东明,南方日报社社长。

文摘


    96岁潮籍机工细述抗战往事

    一百多年来,南洋侨胞一直是岭南乃至中国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曲洪亮的伴奏,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侨乡,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有3000万人之多,丈量海外华人足迹,无一不与祖籍国相呼相扣。
    2013年4月27日至5月4日,笔者与广东省侨办调研团深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多角度、近距离进行接触、收集、观察,尽可能深入地与经历、见证过和正在历、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嬗变的人士交流,获得了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和特色的人物样本。
    1939年,马来西亚砂越洲,离首府古晋半小时车程的石隆门县新尧湾老街上,许海星意气风发,用相机拍下后一张照片,随后登上老街转角“右手港”码头的轮船去往新加坡,再转往昆明参加抗日。
    与许海星一样舍弃安逸生活共赴国难的南洋青年共有3193名,至1942年复员时,1000多人永远地将身躯留在了中国,剩下的也都鸠形鹄面,他们中仅有约1000人回到侨居地,1000人留在中国。
在砂越,当年赶赴前线的百余名青年,如今只剩许海星、李亚留、冯增标3位近百岁老人,年龄不超过70岁的都不知道他们曾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光荣名头——南侨机工。
    经过多年努力,大陆对南侨机工及其遗孀已有抚恤政策,而在海外的南侨机工却几乎被湮没在时间洪流中。记者获得的新信息显示,目前仍健在的南侨机工共15人,其中4人在马来西亚,1人在加拿大,10人在中国大陆。

    94岁李亚留:滇缅公路冒死独行,躲过炸弹,识破间谍

    在砂越西边的古晋省伦乐县伦乐镇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李亚留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看看女儿,再骑到镇上找老友喝咖啡。怎么也想不到,74年前,血气方刚的李亚留有整整6年时间日夜开着大卡车,奔走在滇缅公路危险的路上。
    出生于1919年的李亚留是从古晋出发的批3位华侨机工之一。1939年,在得知危难之中的中国急需大量机工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正式投入中国抗日运输军火服务之前,李亚留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训练,结束后即刻投向中国抗日战场。他和一同从古晋出发的两个伙伴加入机工大队,先坐船到越南西贡,后从河内前往中国昆明。
    山高谷深,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十曲八弯,李亚留曾亲眼看到队友的车滚下悬崖。那些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出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和路程,只是拼命往前赶,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有时夜里会有狼群围住汽车,他只能启动汽车,用车灯和马达声吓跑狼群。
    “有时候在山路上汽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就跟自己说,大不了留下来当山大王。”当时的情节李亚留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年轻,不觉得累。
    但危险如影随形。云南多山、多云又多雨,飞机要轰炸目标并非易事,当时有一些在滇缅公路搜集情报,给日军标识轰炸目标。李亚留还记得,受训期间教官特意交代要注意路上可能有日本女间谍。
    李亚留就曾遇到过间谍。有一次,他停车休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到车子旁来讨吃的。他觉得有点奇怪,不动声色地把此人带到宪兵部。结果,这个人果然是日本间谍。
    在枪林弹雨中执行任务的李亚留还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1941年元旦,李亚留与3名队友正准备吃饭,突然传来日本战机轰炸的声音,不一会儿,炸弹“轰隆”一声在身边爆炸。“幸亏我们几个都没事!”每次说起这段经历,李亚留仍觉得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工程功果桥和惠通桥多次遭遇日军轰炸,又多次被南侨机工修复,这其中,李亚留功不可没。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功果桥又被炸断,李亚留向队长建议用空汽油桶做浮桥,确保抗战物资运输道路保持畅通。那次连日军也觉得奇怪,还专门派间谍前来侦察。
    伦乐人的母亲河加央河从李亚留家门前流过,通往中国南海。这是古晋通海之地,百年前古晋的先侨在这里望海思乡。这天,听说中国的记者来访,满头白发的李亚留一早骑车到女儿的油站等候。他的身形健朗、利落。
    1945年,李亚留自印度取道新加坡回到古晋。此后,他先在船运公司工作,再在古晋市驾驶小型巴士载客。后来,在古晋至伦乐的道路开通之前一直经营船运生意。目前,这位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定居在加汀山下,育有三男一女,平时到处串门,自得其趣。
    我们问起老人当时为什么会果断回国抗日,李亚留不假思索地回答,帮助祖国抗日就是的理由。“抗战结束后,我的上司要我继续留在军队,我不愿意参与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里,所以坚决地回马来西亚了。”
    他回来后,对自己在滇缅公路上“战斗”的日子闭口不提。“一开始是因为担心当局敏感,我们不能说,后来则是孩子们也不了解。”李亚留如是说。直到晚年之后,慢慢有当地的学者来搜料,李亚留的家人才逐渐知道了情况:来我们的阿公曾经是英雄。

    97岁许海星:细说抗战运输故事一滴汽油,一滴血

    居住在马来西亚砂越州古晋郊区的华裔许海星就是个奇迹!
    这位祖籍潮安的老人一见我们就说:“我过3个月就97岁了,可还会跑会走,脑子像电脑一样。你问我70年前去过哪里,当地有什么特产,街道是什么样子,我可都记得。”
    果然,接受采访的3个小时中,他从战火中运送物资的经历到因战争而夭折的爱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坦言,如今虽有不少人听说他曾参与中国抗战的事迹,但对“华侨机工”的事情并不了解。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和新闻界渐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特别是这次广东省侨办调研团专程赴古晋访问他,令他尤其振奋。
    “我年轻时十分靓仔哩,又会摄影、开车和修车,还能讲普通话以及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英语和马来话。”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相片,许海星所言非虚:当时的他,英武帅气不亚于当今的明星。
    1939年7月,22岁的他响应侨领的号召,放弃在机器厂的工作,报名参加华侨机工队。
    许海星记得,当时古晋就有70多人报名,他们先到新加坡集合,码头上华侨们前来欢送,齐鸣。
    当上砂越队副队长的许海星随队从新加坡抵达缅甸,再进入中国。云南畹町成了他踏上中国抗战征途的起点。
    许海星说,全队63人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队员是挑选出来的,先就拥有驾驶和修车技术,因此没有像许多南侨机工那样在昆明训练。正因为如此,许多南侨机工的档案中都没有这支队伍的记载。
    他们的任务是将外国援助中国的物资运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许海星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里,2000辆美国道奇卡车齐刷刷地排列着,颇为壮观。他曾经开着这些新车运着汽油和武器装备,送到昆明、贵阳、重庆、湖南、广西镇南关以及广东粤北。一个车队通常有四五十辆车,如果没有敌军飞机轰炸,他们就24小时不停地赶路。
    战火中的生活是艰苦的,常常要在车上甚至开始从林里过夜,甚至自己抓鱼吃。许海星说:“我们队中过去什么职业的人都有,也有富裕人家出身的,但都自愿去捱这个苦。车队常常要经过陡峭的山路,记得贵州有一段路有72个弯。在那样的路段,载重的车很容易滑下深渊,机工就发明了三角木条,一程程地来顶住轮胎。我不记得运送过多少批,只记得再艰辛也会到达目的地。运送中国飞机所需的汽油,可以说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危险的一次是在1941年年底的长沙会战期间,他在湖南衡阳火车站等待新一批汽车送到,这一等就是3天。其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他就躲到墓地里去。“敌机炸弹喷得我一头黄土,连嘴里也是。”说到这,老人开心地笑了。
    1945年8月15日,许海星在广西柳州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时,他们这个队已经七零八落,有的失散了,有的留在了当地,后只有几个人回到南洋。而他还是在父亲寄来300元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古晋,带回700多张珍贵相片。直到几年前,云南博物馆向他征集了这些相片。
    经历过枪林弹雨后,他做起走村串镇的小生意,并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有了8个孩子。1960年至1963年期间,他还曾出任当地县议会的议员。
    “我后来要养那么一大家人,不寻常的过去只能藏在心底。当我不懂华语的妻子去世时,我把她葬到华人义山(即坟墓),给了她一个中国人的姓——林,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老人如今大的心愿是能够回到中国看一看。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去过的大城小镇,连哪条街有什么铺子都藏在脑子里,我给你们带路吧。”他不知道,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如果他回来,会迷路。
    采访结束后,他坚持要带我们去参观他1931年毕业的新尧湾中华公学学校,以及那条记载着华人在这里创业的百年老街。他指点着:“我懂摄影,这个角度的光线比较好,那个角度的景拍得全”。

序言



穿越时空的口述史: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村落精神的深度回响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无数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古老村落。它们如同静默的史书,记录着家族的繁衍、社会的变迁、以及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浪潮中,这些珍贵的传统村落及其蕴含的独特精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的声音,或许正在被遗忘,它们的智慧,或许正在被忽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文化符号,而是致力于深入探索和发掘中国传统村落中蕴藏的、一种普适而深刻的精神力量。它是一次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顽强存在、并持续塑造着中国社会面貌的“村落精神”的追溯与解析。这里的“村落精神”,并非狭隘地指代某种特定的习俗或建筑风格,而是更宏观地理解为,一个村落作为一个社群,在长期的集体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认知。这种精神,是凝聚村民、维系社区、应对挑战、传承文明的无形纽带。 本书的创作,并非依赖于宏大的理论推演或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贴近生活、更为人性化的叙事路径。我们将跟随一群怀揣着对土地和传统的深厚情感的学者与记录者,走进那些或许鲜为人知,却依然生机勃勃的中国传统村落。他们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沉浸其中的倾听者,是历史的访谈者,是情感的捕捉者。通过对村民口述历史的搜集和梳理,我们试图还原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智慧与困惑。 想象一下,在某个被岁月打磨得斑驳陆离的石板路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家族几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故事。他讲述的不仅仅是农耕技艺的传承,更是关于勤劳、节俭、孝道、邻里互助等朴素的道德准则如何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他的话语中,或许闪烁着对祖先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社区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 又或者,在一个世代以某种手艺为生的村落里,年轻一代的学徒正笨拙地模仿着父辈的动作,而年长的匠人则在一旁耐心指导。这其中的教学相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熏陶。这种精神,关乎专注、耐心、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责任感,它是支撑一个村落经济文化命脉的重要力量。 本书的篇幅,将围绕着若干条贯穿于不同村落的“精神线索”展开。 第一条线索:家族与宗族的力量。 许多中国传统村落,其形成和发展都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家族的延续、宗祠的修建、族规的制定,都深刻地塑造了村民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本书将深入挖掘在这种强大的家族纽带下,村民们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如何在宗族内部实现资源分配和矛盾调解,以及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如何影响着个人的选择。我们将看到,在这种集体性的身份认同中,个人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体必须在遵守族规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条线索:乡土情结与归属感。 “落叶归根”,这句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谚语,恰恰道出了乡土情结的强大力量。对于许多村民而言,故乡不仅仅是出生地,更是精神的港湾,是情感的寄托。本书将通过村民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家乡变化的关注,以及在离乡闯荡后,内心深处对故乡的那份牵挂。我们将探讨,这种乡土情结如何维系着村落的文化认同,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情感是否依然具有凝聚力。 第三条线索:邻里互助与社区共治。 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村落,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忙时节的互相帮衬,还是遭遇困难时的守望相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宝贵的社区精神。本书将细致描绘村民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化解矛盾、共同参与村庄事务的经验。我们将看到,在没有强大的外部管理机制的情况下,村民们是如何通过长期的互动和默契,形成一种自发的、有效的社区共治模式。 第四条线索: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传统村落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农民们在与自然长期的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本书将关注村民们如何理解和尊重自然,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以及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们将探讨,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否能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启示。 第五条线索: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从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到婚丧嫁娶的习俗、节日庆典的仪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将通过村民的口述,展现这些文化在村落中的传承现状,以及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传统。我们将探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是如何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延续,又是如何面临着创新与变革的挑战。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朴实、真诚,避免空洞的学术术语。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村落的温度与脉搏。每一位受访者,每一个故事,都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汇聚成一幅宏大的中国传统村落精神画卷。 我们相信,深入了解和挖掘这些传统村落的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能为当下社会提供深刻的启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温和反思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根源,塑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区关系,并为未来的发展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的记录。它关注的是那些构成我们民族精神基石的、来自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口述史之旅,去倾听那些来自古老村落的、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深刻而动人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从封面和书名,我就已经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我对“文化调查”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尤其当它落脚在“侨乡”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域时。我常常在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潮水般涌向海外的广东人,他们带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次对这些“带走”与“带回”的系统梳理。我期望它能提供给我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去理解侨乡文化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形成的,它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又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之三”也暗示着这是一个系列的研究,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一定能提供给我远超预期的知识和见解。

评分

这几天心心念念的,就是那本关于广东侨乡的书。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中的人物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侨乡”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跌宕起伏的叙事感。想象一下,那些离开家乡的儿女,在异国他乡经历风雨,或许功成名就,或许历经坎坷,但最终,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心,依然会回到这片土地。这本书的副标题“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走访,而是一项严谨而系统的研究。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去剖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他们又将如何呈现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属于广东侨乡的文化印记?是建筑的风格?是生活的习俗?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度。

评分

在书店里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侨乡”的书,封面上“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几个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对那些从海外归来、带着异域风情又深植故土的文化深深着迷,总觉得其中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独特的智慧。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学术气息,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入探索的决心,仿佛作者们要带领我们一层一层揭开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侨乡密码。想到这本书可能记录了许多我未曾了解过的风土人情、家族历史,以及那些在异国他乡奋斗又心系家园的华侨的传奇经历,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领略到广东这片土地上别样的文化魅力,感受到侨乡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根”与“魂”的深刻思考。

评分

“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这个书名,像是一张藏宝图的标题,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未知的好奇。我一直觉得,中国有太多被忽视的角落,承载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侨乡,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他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这本书名里“调查”二字,让我觉得它的内容一定非常扎实,不会是泛泛而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具体的侨乡,去感受那里的空气,聆听那里的声音,触摸那里的历史。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为什么是广东,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海外华人,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又在故土留下了怎样的文化烙印。我想知道,那些“侨”的故事,是如何影响着“乡”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

每次看到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深入特定地域进行研究的,我都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这本书《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之三》的标题,就像一个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广东这个富饶之地独特的文化基因。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海外华人的零散报道,总觉得他们的故事被割裂,缺乏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期望它能够展现出侨乡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建筑、器物,更包括那些无形的精神传承、价值观念,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侨乡文化所经历的演变和再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侨乡”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以及海内外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