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子思著的《中庸》。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以及“合外内之道”的理想式人物,从而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余庆编译的《中庸诠解》版式新颖,设计精美,配以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打破了古典著作的沉闷气息。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 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 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 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 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遒,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 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 。
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 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我们精心编译了《中庸诠解》 这部书,本书吸取《中庸》其他版本的精粹所在,分 别从原文、译文、注释、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 解读、现代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 、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使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 “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天命
第二章 时中
第三章 鲜能
第四章 行明
第五章 不行
第六章 大知
第七章 予知
第八章 服膺
第九章 可均
第十章 问强
第十一章 素隐
第十二章 费隐
第十三章 不远
第十四章 素位
第十五章 兴远
第十六章 鬼神
第十七章 大德
第十八章 无忧
第十九章 达孝
第二十章 问政
第二十一章 诚明
第二十二章 尽性
第二十三章 致曲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第二十五章 自成
第二十六章 无息
第二十七章 明哲
第二十八章 自用
第二十九章 三重
第三十章 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
第三十二章 至诚
第三十三章 尚?
参考文献
一部引人深思的西方史学巨著 手边放着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兴衰的厚重史书,内容之详实,考证之严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书中对美第奇家族的权力斗争、艺术赞助背后的政治考量,以及城市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与背叛,描绘得淋漓尽致,简直就像在看一部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史诗电影。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人物的性格弱点、时代精神的变迁,与宏大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命运的无常感和历史的必然性交织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不过,由于涉及的家族谱系和地名实在太多,初读时需要频繁查阅附录,对读者的专注力要求极高。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那种深入历史肌理的满足感,绝对值得这份努力。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黄金时代”,背后从来都少不了血与火的洗礼。
评分一本关于复杂科学的入门指南 我最近在啃一本关于量子信息理论的科普读物,坦白说,这本“入门”书的难度系数远超我的想象,但其编排的逻辑性堪称一流,极大地降低了理解这些高深概念的心理门槛。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试图将叠加态、纠缠等反直觉的概念具象化,虽然有些地方的比喻还是显得牵强,但至少为我这个门外汉搭建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在解释理论时,会穿插历史背景,交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这些结论的,这使得冰冷的公式背后有了鲜活的人性在支撑。尽管我可能还无法真正“掌握”其中的数学推导,但至少能感受到人类智慧在探索未知领域时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这本书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向导,把我带到了科学知识的边缘,虽然只能遥望深渊,但光是那份敬畏感,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
评分触动灵魂的现代小说集 最近偶然接触到一套探讨现代都市人情感困境的小说选集,这批作品的犀利和精准,简直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却又难以言喻的疏离感。这些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或大团圆结局,而是毫不留情地展现了主角们的挣扎、自我欺骗和最终的幻灭。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克制,情感的爆发点常常隐藏在极度平静的描述之下,反而更能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我读到其中一篇关于“中年危机”的短篇时,简直感觉作者偷窥了我的内心世界,那种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对过往选择的反复咀嚼,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在提供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直视自己那些不愿承认的阴暗角落。读完后,心情可能会有点沉重,但绝对是精神上的一次彻底的排毒和洗礼。
评分初读《道德经》的震撼 最近沉迷于一本老庄哲学经典,读得我心神激荡,仿佛整个世界观都被重新构建了。这本书的语言,乍一看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洞察力。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直指人心,将“道”的虚无缥缈与人世间的具体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它探讨“无为”与“有为”的那一部分,那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超脱感,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读出新的味道,有时觉得它深不可测,有时又觉得它简单到唾手可得。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广袤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坐标,虽然过程充满迷惘,但最终的宁静与开阔却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成功的执着和对得失的计较,明白真正的强大,或许恰恰在于懂得放下和退让。那种“知足常乐”的境界,光是想想,就觉得内心充盈了不少。
评分对古典园林艺术的细致考察 手边的这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哲学的专业书籍,简直是视觉和思想的双重享受。它不是简单地展示精美图片,而是深入剖析了“借景”、“框景”、“对景”等造园技法的深层含义,解释了为何一块假山石的摆放、一池水面的曲折,都必须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好,分析起亭台楼阁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时,文笔典雅,既有文人的风雅,又不失严谨的考据。我发现,我们常说的“意境”,在这种分析下变得清晰可见,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背后蕴含着的是几千年文人士大夫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投射和追求。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游客”视角,转变成了“结构阅读者”,每一次想象自己漫步于苏州园林中,都能在脑海中重建起那个精心设计的空间序列。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是藏在细节里,需要用心去“读”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