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9787533937072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97875339370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渡边淳一,刘玮 著
图书标签:
  • 事实婚姻
  • 同居
  • 情感关系
  • 婚姻观
  • 爱情
  • 社会文化
  • 家庭
  • 两性关系
  • 现代生活
  • 情感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37072
商品编码:297836864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定价:25.00元

作者: 渡边淳一,刘玮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3937072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渡边淳一新作品引进,探讨世界婚姻形式自由化潮流。
  ★“情爱作家”证明自己存在的有力之作!
  ★话题尖锐,多位当事人现身说法,引起婚姻制度改革讨论热潮,很有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渡边淳一的两性随笔和社会随笔《钝感力》《欲情课》《幸福达人》《优雅地老去》等在日本乃至亚洲影响甚大。《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是其两性随笔新力作。通过本书,渡边剖析现行婚姻制度沉重落后的现状,思考现代日本人的婚姻与幸福,探讨真正能带来平等、自由、幸福的男女情感新模式,为人们开出爱的新处方——比同居更牢靠,比结婚更自由的事实婚。

目录


前 言 高度自由的制度孕育实质的爱情
章 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第四章 事实婚的好处和弊端
第五章 事实婚是心与心的实质结合
——与社会民主党主席福岛瑞穗的对谈
第六章 现身说法之一:平等独立的事实婚
第七章 现身说法之二:自由的忘年事实婚
第八章 现身说法之三:解除事实婚
第九章 多一种选择
——和五位女性的座谈会
第十章 事实婚让男女更平等
——和事实婚男性的对谈
第十一章 和律师的对谈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渡边淳一,情爱小说大师,日本文坛一代大家。
  1933年10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在母校授课行医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以医学、情爱题材为主,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其以医学实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质的情爱小说,尤为受读者喜爱,仅《失乐园》在日本即畅销达600万册,《》也因先后四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促使突破500万册。平生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于各国出版,在全球拥有亿万读者。八十高龄仍活跃于文坛一线,被誉为日本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文摘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少子化的原因中,近受瞩目的是适龄男女的不婚倾向。特别是“草食系”男性,对结婚的消极态度超乎女性的想象。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边看数据边来剖析年轻男性逃避婚姻的心理和行动。
  生涯未婚率的增长
  如今,年轻男女中,不愿结婚的男性越来越多,这成为一大问题。
  特别是生涯未婚率,男性的比率压倒性地高。
  这里所说的生涯未婚率,是根据45岁到49岁、50岁到54岁的未婚率算出的,50岁时的未婚者的比率。
  看看图3就很清楚,1950年,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是1.5%,女性的是1.4%。
  之后,1960年、1970年、1980年,三十年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到1980年增长了近两个百分点,男性则很低。然而,从1985年开始,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急剧增长。从1985年的3.9%开始,5年后的1990年是5.5%,1995年是8.9%,2000年继续增长到12.4%,2005年达到15.6%。
  伴随着单身男性的反常增多,独身女性也日益增多。但到2005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也只有7.2%,增长速度和男性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这些数字并非代表终身未婚人群的比率,不过如果到了50岁还没结婚的话,不难想象,接下去结婚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这对女性来说是一大难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P29 图3 生涯未婚率的推移(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的长期统计系列》(1950-2005年)数据绘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男女的未婚率逆转,差距日渐拉大。可以看出,以泡沫经济为契机,本来的传统婚姻观发生了改变。
  结婚的大弊端: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
  现在,适龄男女是怎么看待结婚的呢?
  图4详细分别列出了男女不愿意结婚的理由。
  P30 图4结婚的弊端(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
  年轻单身女性
  (从左到右)
  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
  行动受限制
  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
  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
  被家务束缚
  压力大
  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
  工作无法继续,只好辞职
  交际圈变窄
  无法自由恋爱
  必须离开父母
  生活水平下降
  缺少知己
  结婚的弊端中,在亲戚往来等人际关系和家务这两点上男女差别很大。对女性来说,关于“家庭”的琐事如今也成了负担。
  首先,年轻的单身男性(20岁至32岁的未婚男性)中,选择“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这一理由的超过50%,占位。紧接下来依次是“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行动受限制”,“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还有“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压力大”。
  看到这些,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先想到的是,这些理由好幼稚。
  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变少、供养家庭的责任,等等,这些理由还用特地列举出来吗?只要结婚,这些问题当然会产生,这是现实。讨厌这些,就像是在供认自己根本就没有结婚的资格。
  “所以我们才不结婚啊!”年轻人会说。真是幼稚、不负责任的想法。没办法,现代社会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些老人不得不头疼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年轻单身女性举出的结婚弊端中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行动受限制”等,和男性差不多。
  但是,在“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这一点上,女性相比男性比例更高,应该是陈旧的婚姻制度引起的问题。
  不结婚的首要原因: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
  那么,为什么不结婚保持单身呢?
  P32
  图5 结婚对象的条件(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20~32岁
  持续单身男性:33~49岁
  年轻单身女性:20~30岁
  持续单身女性:31~49岁
  (从左到右)性格·人品
  价值观·脾气
  对方的收入·经济能力
  身材·容貌
  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共同的兴趣
  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
  夫妻平等的意识
  年龄
  品位
  职业
  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居住
  和对方的父母分开居住
  学历
  房子
  财产·存款
  一项一项看下去,男女在某些项目(身材容貌、收入、家务能力)上存在差异,年龄的影响很小。
  向图4、图5中的调查对象——单身男女们询问的结果,首要原因是“遇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20多岁的不用说,30岁到40岁的单身男女中,这个答案更是占绝大多数,达到六成。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对象呢?请看图5。
  受重视的是“性格·人品”。这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受重视的是“价值观·脾气”,“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等。女性特别重视男方的“收入/经济能力”,这一点也很引人注意。
  相对地,男性则重视女方的“身材·容貌”。
  生活越来越方便,不娶妻,男人照样过得好
  现今,年轻男女的未婚比例正急速攀升。首要原因是年轻男性没有积极的结婚意愿。
  男性的结婚意愿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女性的未婚比例升高。
  那么,为什么年轻男性对结婚不热心呢?
  前面的图说明了一些问题,另外,这也和年轻男性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如今,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便利店,从便当到下酒菜,一应俱全,进去就能方便地买到。
  先不说是否美味,要填饱肚子,再简单不过了。
  再说洗衣服,只要去自动投币的洗衣房,设置一番,按下按钮,剩下的就是等着取衣服了。
  房间里只要有自动清扫器,也不用自己动手打扫。
  曾几何时,我们结婚娶妻,是为了得到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女人,同时也获得了准备好的饭菜、清理好的房间。
  可以说,男人是为了这些而结婚,然后把工资交给老婆。
  然而,现在,饭菜和干净的房间,没有老婆也能获得。
  而且,也不必为了请老婆做这些事而对她低头,讨好她。
  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起床就起床,没有人会抱怨。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这种方便的全自动生活,大大削减了男性的结婚意愿。
  受母亲过度保护的男人更不愿结婚
  少子化的同时,男性的数量当然也在减少。
  孩子数量少了,母亲就会对男孩进行过多的干涉。
  像过去一样,有四五个男孩,不可能每个都顾得上,只能让“大郎、次郎、三郎”排排坐,喂他们吃饭。
  但在如今少子化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男孩,往往母亲就会溺爱孩子。
  总之,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男孩爱向母亲撒娇,一味依赖母亲。
  这样,比起寻求平等关系的妻子,一味溺爱自己的母亲更像天使,更加难以割舍。
  我曾听百货商店一位卖领带的说,有一位男客总是和母亲一起来。那位男客40岁上下,问母亲:“这条领带适合我吗?”
  身边有这种溺爱自己的母亲,难怪男人不愿意结婚。
  靠自慰满足的男人,不愿再去讨女人欢心
  那么,有性需求怎么办呢?这一条没有老婆是不行的吧?
  不,这方面也有新动向。
  首先,大家要理解,男性的是靠来满足的。阴茎,,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内心就获得了平静。
  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解决。
  实际上,从初中二三年级,对性迅速觉醒的男孩,就会自己触摸阴茎,自慰。
  在这个年纪,看到女性的、照片,甚至看到“”“阴道”这样的字眼就会兴奋自慰。
  有时,大人以为初中高中的男孩在自己房间乖乖学习,实际上他们是在自慰,然后脑子昏昏沉沉,开始打瞌睡。
  老老实实待在房间是没错,不过不是在学习。
  这种倾向,长大后上大学、进入社会后也不会变。
  只要,涌起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身心舒畅。
  这是男性特有的欲望处理法,是和女性截然不同的性习性。
  当然,女性也会自慰,但不像男性那么频繁,性满足度也低很多。
  女性的高潮,还是要靠和相爱的男性肌肤相亲、温柔爱抚才能获得,很少能一个人获得满足,就算获得了满足也会感到空虚。
  但是,男性就可以单靠自慰获得充分的满足。
  而且,现在让男性获得性兴奋的画面、音像制品、录像到处都是,还有形形的网站可供选择。
  如今,有很多男性会一边安静地看这些音像制品,一边沉溺于。
  说到这些,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女性怎么办?男人不需要女人的身体了?”
  当然,能触摸到女体是好的,享受女性肉体是无上的快乐。
  但那仅限于和喜欢的女性心意相通、相互满足的时候。
  如果能顺利到达这个阶段是好的,但不万事遂心,甚至还会合不来,后不愉快地分手。
  越是和女性接触少的男性就越容易失败。一次又一次,就会对女性失去信心。
  这样的男性,很多后只能缩在自慰的世界里。
  在自慰的世界里,不用讨女人欢心,也不用使尽浑身解数。
  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达到的高潮。
  而且,现在还有可爱的女孩模样的充气娃娃,可以用甜美的声音说“你回来啦”,还会告诉你“好舒服”。有这样的娃娃相伴,当然不需要又棘手又花钱的真实女性了。
  如今不想结婚的男性中,恐怕有很多都沉溺于这样的游戏。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数据里,隐藏着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结婚,舆论压力也没那么大
  还有,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年轻男女对结婚的看法不同,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现在,在东京等大都市里,三四十多岁的单身男人,并不会遭到众人白眼。
  岂止如此,有很多人还会被当成优雅的单身汉,享受羡慕的眼光。
  事实上,当事人本人也在充分享受单身的乐趣。
  相反,在小城镇,过了30岁还单身,就会有很多人带着异样的眼光问你“为什么不结婚”。
  过了40岁还不结婚,多半就会被怀疑“有身体缺陷”。
  当然,这种异样的眼光,对单身女性来说更难承受。
  正是这种严厉的社会舆论,将年轻男女逼上了结婚这条路。
  然而,在大都市,这种异样的眼光几乎看不到。有没有结婚,大家都漠不关心,更别说因此责难别人。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可以说让都市年轻人的未婚率进一步上升。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社会对单身的异样眼光,也许人类会是不婚的种族。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近来,大家虽然仍对结婚持肯定态度,但实际上不婚化的倾向在加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下面,我们边看数据边听大家的心声,来分析这个问题。
  近,经常能听到“婚活”这个词。
  “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简称,例如,相同人数的男女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寻找结婚对象。
  现在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相亲机会,这种方式能方便地找到结婚对象,在单身男女中很流行。
  不过,这样的“婚活”,似乎女性比男性更为积极。
  现今的男性被称作“草食系”“植物系”,对女性不甚积极,反而有很多女性对结婚很积极。
  图6 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女人数比较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1982年,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性占95.9%,超过了女性的94.2%,之后男性的结婚意愿呈现显著的衰退倾向。
  “婚活”:女星比男性更积极
  为什么呢?
  首先,单纯从对结婚的憧憬来看,可以说女性比男性对结婚抱有更多的梦想。
  当然,男性也不是说对结婚毫无梦想,不过除了女性那样的憧憬,同时还会对结婚后的生活和自己收入感到现实的不安和负担。
  这种恐惧的加深,导致逃婚的男性也不少见。
  而女性则可能期待着“白马王子”,对结婚怀着无限的梦想。
  对女性来说,未来丈夫的收入和地位,可能会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带来很大变化。男性的生活水平则只能靠自己的地位和收入。因此,可以说,男性对结婚的期望必须是现实的。
  现在,女性对“婚活”的态度比男性更积极,是因为女性对结婚怀有更多的梦想和期待。
  女性的梦想和天赋特权离不开男人
  另外,对女性来说,不能忽视的是性生活会带来孩子。这正是女性的宿命,生理上的特性,女性专享的特权。
  不管男性多么希望,多么努力,也没法生孩子。
  这项女性特有的能力是的,但这种能力有年龄限制。
  一般来说,女性从15岁到30多岁可以怀孕,但是35岁以后怀孕的概率会大幅下降。
  正因为如此,女性要生孩子,好是在35岁前结婚。
  当然,35岁后结婚,也可能怀孕,依靠人工受精,也不是不能怀孕。但考虑到怀孕和生产的安全性,包括育儿的辛苦,还是35岁前结婚好。
  因此,为了不浪费女性的能力,女性倾向于尽早结婚。
  现在,女性比男性对“婚活”更积极,毫无疑问,男女身体上的差异也是一大原因。
  理所当然地,幸福地结婚,早早生好孩子,在体力充足的时候把孩子养大,是很多女性的梦想。
  自立的女性,需要更好的生活
  虽然有很多女性期望着结婚,现实中,单身女性还是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要原因是,这些女性大多都有工作。
  现在,处于结婚适龄期的20岁以上的女性,大多都在工作。
  当然,她们的工作种类和收入虽然千差万别,但都从年轻时就在工作,努力养活自己。
  因此,现在,大部分都市女性都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状态下,既然结婚,就希望生活上比现在更富有,精神上更满足。
  于是,就算结婚,她们大多也选择双方都上班。
  当然,也有女性愿意接受当专职主妇,靠丈夫的收入生活。
  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丈夫有足够的收入,能保证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对被关在家里抱有不满和不安的女性,也许一开始就不会进入家庭。
  无论如何,在现在的都市女性中,专职主妇不像以前那么普及,现在“嫁人”的意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独立的女性,讨厌“嫁人”
  曾经,女性结婚,就意味着要嫁入男方家,侍奉对方双亲,服从家规。
  “嫁”这个字如其字形所示,意味着成为夫家的女人。
  然而,如今,这种观念对年轻女性并不起作用。特别是大都市的女性,很难要求她们这样。
  只能要求她们非常形式化地叫丈夫的父母一声“爸爸”“妈妈”。
  她们也会认为,丈夫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重要。
  但是,这只是“必须”这么想,并非发自内心。
  而且,虽然也想尊重夫家的习惯,但是否积极去适应,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表面上看起来适应了,也不完全认同。
  还有,过去嫁到夫家,妻子理所应当要葬在夫家的墓地。
  已经成为这家的女人,早晚要和丈夫及公婆长眠在一起。
  然而现在不少女性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
  和老公两个人在一起尚且可以,老公的父母就免了。死后至少能离夫家人远远的,好好休息。甚至有很多女性想和自己的父母安静地长眠。
  如此这般,对结婚的看法,特别是对“嫁人”的看法正在急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由长叹“结婚好沉重”。
  要跟对方的家庭、兄弟姐妹甚至亲戚打成一片,真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还不如和自己喜欢的人开开心心地住在一起,有了孩子就生下来,一起养育。
  没有更轻松、快乐的婚姻形式吗?现在,主要在大都市,很多年轻人正在思考、期待着精神负担较轻的婚姻形式。
  乡下父母们的不满与失落
  然而,对这些年轻人的结婚观,其留在小城市和乡镇的父母怎么看呢?
  前几天,我就当今大都市和乡镇的婚姻观念的差别询问了几位年轻人的父母。
  例如,住在熊本的58岁上班族K君。
  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学校时成绩很好,一家人从清苦的生活中攒钱送他去了东京的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进了东京一家电力公司。
  因此,周围的人都羡慕他有福气,有这样的儿子,他自己也很得意。
  不久,儿子在东京找到了女朋友结了婚。
  理所当然,他去东京参加儿子的婚礼,见到了新娘的双亲、儿子公司的上司。他深信儿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实际上,儿子工作也很顺利,三年前生了个男孩。
  孙子也有了,算是放下心了,可熊本距离东京路途遥远,好不容易才能见上孙子一面。
  这对老夫妻一起去东京见孙子,儿子住在公寓里,他们不得不住在宾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之后,儿子和儿媳妇只有正月的时候才会回老家一趟,通常也是住一晚就走。
  “跟儿媳妇没说上什么话,也不能陪孙子玩,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回家也不知道帮忙,那算什么儿媳妇,算是不能指望了。”
  “辛辛苦苦送孩子去东京上了大学,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意义。”
  K君这样叹息道。这可以说是留在老家的父母共同的不满。
  图7 父母和已婚子女的同居率变化(根据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基础调查》(2009年)数据绘制)
  不想和父母一起居住的理由中,婆媳相处等人际关系的烦恼占很大比例。父母也担心“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同”,父母和婚后年轻人共同居住的比率持续下降。
  传统的婚姻形态崩溃
  把儿子从地方送到东京,将来还会和自己一起住吗?还能照顾自己吗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担心儿媳妇。
  当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不方便的时候,东京长大的儿媳妇能靠得住吗?
  图8 和异性的交往状况 对象是未婚者(18岁至34岁)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有婚约 和恋人交往 和异性朋友交往 没有异往对象 不详
  女性有交往对象、婚约者的比例较高。男性不光是结婚意愿低,对交际和恋爱也比女性呈现更消极的倾向。
  父母们越想越不安,却也无力改变现状。
  总之,现在就算结了婚,和以前的婚姻也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娶儿媳妇,而是儿子倒插门了。
  而且,现在别说是亲戚来往了,父母子女都没什么来往。
  可以说过去的婚姻形态完全崩溃,现在,结婚仅仅成为年轻人,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结合。
  听到K君的这些不安,更让我注意到,他的儿子儿媳妇缔结的,实际上就是事实婚。
  双方的家族就不用说了,双亲也几乎不介入,当事人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育孩子。
  如果不缔结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就完全是事实婚。
  可以说,现在在大都市,不管当事人或是周围是否主动接受,接近事实婚的婚姻形态正在迅速并确实地普及开来。
  ……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探讨婚姻制度的演变、社会观念的变迁以及新型亲密关系模式的探索,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9787533937072》中的任何具体观点或内容。 --- 婚恋图景的重塑:亲密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叙事 一部深刻剖析当代人情感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与未来亲密关系形态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序章:被“标准化”的爱情与渴望“个性化”的灵魂 在历史的长河中,婚姻曾是社会秩序、财产继承和情感归宿的基石。它被赋予了神圣的仪式感和无可置疑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个体主义思潮的崛起,这套流传了数百年的“标准模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社会既定的轨道是否还能承载我们全部的、复杂的情感需求? 本书并非简单地批判传统,而是深入探究支撑这一制度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基础是如何悄然松动的。我们不再满足于“一纸婚书”所象征的稳定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关系本身的质量、双方的情感契合度以及对个人自由空间的尊重。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回响——制度的松动与个人价值的崛起 1. 经济独立对承诺的“解绑” 本书首先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内,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如何重塑了亲密关系的动力学。当女性实现了空前的经济独立性,传统婚姻中“保障”和“依附”的职能便开始弱化。经济自洽成为了新的社会规范,这使得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更看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吸引力,而非单纯的资源整合。我们细致分析了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人们对“长期承诺”的定义和预期。 2. 身份政治与边界感的重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身份认同变得愈发多元和流动。个体对于“自我空间”和“个人成长”的诉求空前高涨。传统的、要求高度融合的伴侣模式,开始与这种对边界感的强调产生摩擦。本书探讨了在强调“做自己”的时代,如何平衡亲密关系所需的奉献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审视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忠诚”、“排他性”等传统概念进行重新诠释的过程。 3. 法律框架的滞后性 现代社会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是流动的,而法律条文和传统社会规范的更新速度却相对滞后。本书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同居、共同抚养或非传统伴侣关系的接受度变化,并分析了这种“认知与制度”的剪刀差,如何影响着当代人的情感决策和生活规划。 第二部分:关系的“模块化”与情感的“定制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生阶段的多样化,人们对关系的期望也趋向于“模块化”和“定制化”。 1. 深度陪伴的渴求与形式的自由 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原子化”生存状态,使得人们对高质量的情感连接需求空前强烈。然而,这种连接并不必然需要一个固定的、被法律或仪式固化的框架来维系。本书探讨了那些选择了一种更具弹性、更强调当下体验而非未来保障的关系模式的群体。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我们能否在不被僵硬的结构束缚的前提下,享受到亲密关系带来的滋养与支持? 2. 共同目标下的“契约精神” 在新的关系范式中,“爱”不再是唯一的粘合剂。许多伴侣(无论其关系结构如何)开始建立基于共同目标(如共同抚养子女、共享生活项目、专业合作)的“契约精神”。这种契约是明确的、可协商的,并且可以根据生活阶段的变化而重新谈判。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沟通和明确的预期管理,构建出既稳定又灵活的现代伴侣关系。 3. 抚养与养育的责任重塑 子女的抚养权和责任分配,曾是婚姻制度最坚实的支柱之一。在探讨新型亲密关系时,我们必须正视如何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书研究了非传统伴侣关系中,父母双方如何超越既有的法律定义,构建起一个以“儿童福祉”为核心的、富有责任感的养育共同体。这要求双方拥有更高的成熟度和更清晰的道德自觉。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的展望——关系的弹性与韧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聚焦于未来亲密关系的趋势:弹性与韧性。 我们不再追求一种“永不改变”的承诺,而是期望构建一种能够适应生命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关系结构。成功的现代伴侣关系,无论其外在标签为何,其核心都在于建立在高度的透明沟通、相互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独立性的支持之上。 《婚恋图景的重塑》旨在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人情感生活的全新视角——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寻找个人行为的逻辑,理解爱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它鼓励读者跳出传统框架的限制,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真正能够带来幸福和成长的亲密关系。 这是一次关于爱、自由与责任的深刻对话,献给所有正在探索情感边界的现代人。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社会期待”如何规训我们情感选择的部分深有感触。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似乎都在无形中推崇“结婚”是人生的必选项和成功的标志。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压力。它探讨了那些选择“不婚”或“事实婚”的个体,他们如何与父母、亲戚、甚至是朋友的“不理解”进行拉锯战。作者并未简单地将抗拒归结为叛逆,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抗拒背后,是对个体自主权被侵犯的本能防御。更妙的是,书中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事实婚的接受程度,这让我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这种关系模式并非洪水猛兽,它只是在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演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心理词汇”,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那些做出不同选择的人,不再轻易地用“不够成熟”或“害怕负责”来简单标签化他们。

评分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组织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时间线推进,而是围绕几个核心议题展开辩论。比如,它有一章专门聚焦于“生育权”与“婚姻状态”的脱钩问题,这在当下社会矛盾中是一个热点。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大量有力的论据,展示了许多事实婚伴侣在生育和抚养孩子时,如何自发地构建起对孩子的法律和情感保障体系。这种“自行建立保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制度的一种有力回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时表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尊重,她没有将任何一种关系模式神圣化或妖魔化,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关系本身的质量”上。这种高质量的关系,是建立在清晰沟通和高水平的互相认知之上的,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法律背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成功的人生”的定义开始变得更加个人化和多元化。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术研究的枯燥感,更像是翻阅了一本关于当代都市情感的非虚构速写集。作者的文字功力很强,她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生活中的尴尬瞬间。比如书中描述一对已经同居十年的伴侣,他们如何在装修房子的分歧上体现出各自的控制欲和妥协点,那种“生活细节里的战争”真实得让人心惊。它没有去批判或美化事实婚这种形式,而是冷静地呈现了它存在的所有面向:自由、坦诚、但也夹杂着外界压力带来的不安全感。特别是关于财产分割和未来养老的讨论,作者没有回避这些现实的“硬骨头”问题,而是将它们放在了更广阔的“信任”框架下去审视。这让我意识到,选择不结婚,不代表不为未来做打算,恰恰相反,他们需要更早、更主动地去建立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比法律条文更具情感温度的“规则手册”。这种务实与浪漫的平衡感,是我在其他探讨亲密关系的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爱”这个永恒主题的现代解读。它不再将爱与“所有权”或“排他性”紧密挂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流动的、需要不断协商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书中引用的一些伴侣访谈录,展现了他们在关系进入稳定期后,如何共同面对“激情褪去后的亲密”这一挑战。事实婚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了“反正已经领证了,凑合过吧”的退路,这反而迫使双方必须更频繁、更诚实地进行“关系体检”。这种持续的、主动的维护,反而可能让关系比那些陷入僵局的传统婚姻更具生命力。整体而言,这本书就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所有预设和恐惧,引导我们去关注关系的核心——即人与人之间真实、有意识的联结。它带来的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更加清醒和自由的爱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颠覆了我对传统婚姻观的固有认知。它没有那种说教式的腔调,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观察到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那些“非典型”的亲密关系样本。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承诺”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在过去,我们总觉得不领证就意味着关系不够稳定,随时可能散伙。但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示了那些选择事实婚的伴侣,他们是如何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建立起同样深厚、甚至更具韧性的情感契约的。这让我开始思考,支撑一段关系长久走下去的,究竟是那张薄薄的纸,还是双方内心深处对彼此的尊重和共同构建的生活蓝图?书中对现代人独立意识增强的分析尤其到位,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社会模板下的“应该”,而是个体感受的“真实”。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视,让他们更愿意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负责,无论是选择步入传统婚姻,还是选择这种更自由、更灵活的“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情感的理解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