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7-涼山民族研究-3

1996-1997-涼山民族研究-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主编马尔子 著
图书标签:
  • 凉山彝族
  • 民族研究
  • 云南民族
  • 民族文化
  • 社会学
  • 历史学
  • 1990年代
  • 凉山
  • 研究报告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27009
商品编码:29784094552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关联推荐

&xbsp;&xbsp;&xbsp;&xbsp;十多年qiax刊印的《凉山民族研究》只剩下孤本,为了满足学者和读者的需求,《凉山民族研究》编委会决定从2011年kai始,对《凉山民旅研究》进行修订,按时间顺序每两期台编为1辑,以丛书的形式逐年出版。 马尔子主编的《凉山民族研究(31996-1997)》是内部刊物《凉山民族研究》1996年、1997年两期所刊文章修订集结而成。

&xbsp;
目录
红军长征在凉山——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回忆kai明土司岭光电 彝族起源史 中南西南民族认同的1种方式——在汉族掌心中的漫水湾彝族 美guo学术界对中guo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介 彝族等集几个问题的商榷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嫡庶制试探 夜郎为彝说 毕摩及毕摩经文散议 毕摩信仰的社会功能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苏尼 大凉山彝族的仪式生活 旧凉山彝族拐妻案及案例 旧凉山彝族伤害案及案例 凉山彝族处理案件的主要方式 重视彝族家支问题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凉山彝族xi惯*文化研究思辨 凉山彝语模糊状词初探 彝语颜色词的语义分析 彝语和日语若干相似现象初探 彝族文艺作品中称谓误用辨正 浅议凉山彝族经济思想中的伦理观 浅谈*代凉山彝族的婚姻形态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凉山彝族职业女性在家庭中的处境 凉山州迈向21世纪的宏伟纲* ——《凉山彝族自治州guo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介绍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障碍分析 凉山彝族过年时间差异原因与解决办* 凉山迁移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凉山州下岗女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振兴彝族畜牧业促进彝区脱贫致富 旅游资源与资金——试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凉山旅游发展路子 四合乡个体经济调查 昭觉县彝族妇女转变观念走入商品市场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作用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形象扶贫与生产力 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关于会东县酒房村、德昌县观音堂村、西昌市庄堡村人口素质的调查 布拖县推广种植地膜玉米状况调查 试述凉山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省凉山彝文教学回顾与展望 初中1年集彝族学生英语音标学xi漫谈 略论彝族几何的形成 彝族现代学校教育史略 凉山藏区采风拾零 试析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艺术特色 浅谈彝文文献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彝文古籍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整理 红河彝族尼苏人节庆活动述略 从文化生态学初探水西彝族风情与民族性格 凉山彝族守灵唱丧礼仪点滴 彝族传统兵器简介 彝族力学思想初探 《凉山民族研究》读后感言 我读《凉山民族研究》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1996-1997-涼山民族研究-3》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滇西古道与跨文化交流:明清至民国时期西南边陲的商贸、信仰与族群互动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特别是云南西部和邻近区域——自明清鼎革至民国初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集。全书聚焦于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代商道,即所谓的“滇西古道”,剖析其如何成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体系进行物质交换、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的关键枢纽。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地方志叙事模式,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历史地理学、民族学、宗教人类学与经济史学相结合,力图重构一个动态、多元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了滇西的茶马古道分支、盐井贸易路线,以及与缅甸、印度、中南半岛北部接壤地带的边境社会结构。 核心议题与章节概览: 第一部分:古道网络的重构与贸易生态 本部分着重于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我们首先对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滇西主要的交通网络进行了细致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下的复原与分析。不同于强调官方驿道的传统观点,本书更侧重于“民间通道”——包括骡马帮的行进路线、季节性集市的设立,以及这些通道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如水源、隘口、牧场)的控制权分配。 专题研究一:白族的商帮活动与金融网络。详细考察了以“下关帮”、“腾越帮”为代表的白族商帮在掌控区域内长途贸易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分析了其内部的契约制度、资金筹措方式(如“铺底银”和民间借贷),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联姻、结社等方式,在复杂的地方权力结构中维护其商业利益。特别是对他们在普洱茶、云南药材和进口毛料贸易中的定价权进行了量化分析。 专题研究二:盐铁与边境的物资流动。盐,在边疆地带是比货币更重要的战略物资。本章对比了清代中期官营盐课制度在滇西的实际执行情况与民间走私贸易的规模和组织模式。同时,对烟土贸易的兴起如何逐步侵蚀传统盐路经济,并重塑了地方社会阶层构成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部分:信仰的交融与族群的边界 滇西是多民族交汇之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本土的原始信仰(如傈僳族的自然崇拜、彝族的毕摩信仰)长期共存于此。本部分探讨了这些信仰体系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或挑战着族群认同的构建。 专题研究三:寺院、会馆与社会治理。我们考察了在贸易节点城市(如保山、丽江)中,汉族建立的会馆和同乡组织,如何与当地的寺庙、土司衙门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社会治理网络。特别关注了这些机构在族群冲突调解、赈灾济贫以及维护外来商旅安全方面的实际功能。 专题研究四:藏传佛教在西南边陲的扩散路径与本土化现象。本书通过对清末民初大理、沙溪等地摩尼教(白教)文献和口述历史的整理,揭示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和萨迦派分支)如何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研究发现,在部分偏远山区,佛教的神职人员(喇嘛)实际上承担了信贷、教育甚至部分司法仲裁的世俗权力,这种“神权-俗权”的融合是理解当地族群关系的关键。 第三部分:权力的流动与族群的适应 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于权力与地方势力的博弈。本部分主要探讨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在滇西的执行效果,以及不同民族在面对国家权力渗透时的策略选择。 专题研究五:土司制度的遗产与“新政”的冲击。分析了在怒江流域及金沙江沿岸,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头人)如何通过联姻、出资修建道路或赞助宗教活动等方式,争取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并在制度变迁中努力维持其对地方资源的控制权。我们考察了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与土司管辖权限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局部动荡。 专题研究六:语言与文化的中介群体。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在不同民族之间充当翻译、向导或中间商的特定人群(如部分掌握多种方言的白族人、或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少数民族精英)。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调适能力,使得他们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要素,也常常是社会变迁中最先受到冲击的群体。通过对这些“文化桥梁”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宏大历史叙事下被忽略的微观互动面。 总结与展望: 《滇西古道与跨文化交流》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一个充满活力的边疆地带。它揭示了物质的流动如何驱动着观念的变迁,以及在国家权力边界模糊地带,地方社会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适应机制来维持其复杂而脆弱的平衡。本书的结论强调,理解西南边陲的历史,必须跳出单一民族中心论的框架,将视角聚焦于人与人、物与物、信仰与信仰之间的复杂网络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凉山民族研究》1996-1997卷,虽然我手头没有具体的这本册子的内容,但我可以想象,就其这个时间段和主题而言,它必然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田野资料汇编。我常常在想,对于研究民族志和人类学的同仁们来说,那个年代,尤其是对于像凉山彝族这样文化复杂且区域特征鲜明的群体,一手资料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最期待看到的是,在那个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对外交流的加深,当地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乃至社会结构,究竟呈现出了怎样一种动态的张力。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坚守与变异,还是新旧观念碰撞所激发的文化活力?那些关于祭祀仪式、口传史诗的记录,想必已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烙印。我猜想,编纂者一定在努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活的文化”,也许是对特定家族制度变迁的细致描摹,或是对地方语言词汇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语义漂移的捕捉。一本好的民族志研究,绝不是对既有文化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文化逻辑的深刻剖析。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处理宏观政策与微观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往往是理解一个民族复杂性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这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刻的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一窥文化变迁的复杂脉络。

评分

谈及这种区域性、时段性的民族研究文集,最吸引我的一点往往是其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与视角的前瞻性。96到97年,那是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但田野工作又极具“原生态”味道的时期。我深信,这份研究报告里一定蕴含了大量田野调查者与受访者之间深入且长期的互动成果,那种非数字化的、基于人际信任建立起来的深度访谈记录,其价值远超后世的问卷调查。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经济生活变迁的论述。凉山地区的农耕、畜牧模式在那个阶段正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调整?是否已经出现了新的生计策略?更深层次地,我想知道,研究者是如何界定和描述“现代性”在彝族社会内部的渗透与重构的。他们是否尝试用理论框架去解读观察到的现象,还是更倾向于采用一种描述性的、编年史式的记录方式?如果报告中能有关于地方知识体系(Local Knowledge System)的详尽阐述,例如传统医学、天文历法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这种资料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一个静态的“文化快照”,而在于揭示文化在特定历史交汇点上的适应性与能动性,这种深度的洞察力,是研究的灵魂所在。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成功的民族研究不仅要服务于学术共同体,也应该对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有所启发。我期待这份1996-1997年的研究,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少数民族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进步。那个年代,学术界对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平衡点的探讨正日益深入。因此,我猜想,这份资料中或许包含了对地方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心态描绘。他们是如何权衡传统义务与现代利益的?此外,如果报告涉及到人口迁移、代际关系的变化,那将非常有现实意义。例如,年轻一代对传统知识的学习意愿如何?老一辈的权威性是否正在减弱?这种对社会结构微观动态的捕捉,往往能比宏大的理论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和家庭是如何被裹挟着向前推移的,这种“小处见大”的研究视角,才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

我通常非常注重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因为那能看出研究者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批判。对于1996-1997年的研究而言,它无疑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上。它既需要回应建国以来相关研究的既有结论,也要开始吸收当时国际人类学界新兴的理论思潮,比如后殖民主义视角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可能非常微弱。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份研究对“凉山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当时社会和官方对凉山地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贫困问题、教育问题,还是文化保留问题?而研究者又是如何将这些外部的、宏观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田野中的具体观察点的?如果报告能够展现出对研究方法论本身的审视,比如数据收集的局限性、文化诠释的主观性等,那将体现出极高的学术自觉。这样的自我批判精神,恰恰是区分一份普通报告与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份既有深厚田野功底,又具备清醒的学术反思能力的综合性成果。

评分

说实话,对于这种学术性很强的年刊或专题集,我对那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抱有极大的热情。1996、1997年,国内对非遗概念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因此,那时记录下来的很多东西,很可能是尚未被“标准化”和“旅游化”的原始形态。我设想,其中一定包含了对某些仪式音乐、歌谣或口头文学的首次详尽转录和分析。这种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在于其未被过度解读的纯粹性。一个优秀的民族学研究,不仅要记录“做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即仪式背后的社会功能与宇宙观。我希望看到对于彝族传统法律或道德规范的梳理,因为这些无形的力量往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如果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支系或地域间在文化实践上的细微差异,那就更值得称道了。毕竟,凉山内部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态差异是显著的,如果研究能体现出这种空间上的异质性,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地方志,而是一部精细的社会地理学作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