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绩效评估蓝皮书:中国地方绩效评估报告 No 1
定价:89.00元
作者:贠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85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是*部实践导向、系统化的全国地方综合绩效评估报告。基于第三方专业化绩效评估视角,分别对全国地方绩效总体特征,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绩效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平衡发展等对外管理绩效和依法行政、效能、廉洁、行政成本、公开等内部管理绩效,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评估和研究。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新视野、新方向:中国地方绩效的第三方评估/001
一 绩效评估的发展背景与现实意义/002
二 绩效评估的基本范畴与实践特征/004
三 技术路线:应用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007
四 评估实践:谁是中国绩效好的地方/012
五 地方绩效评估的年度特征与研究性发现/016
Ⅱ 地域性评估篇
2 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绩效评估/021
3 东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063
4 中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097
5 西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125
6 东北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157
Ⅲ 职能性评估篇
7 经济发展绩效评估/189
8 市场监管绩效评估/218
9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249
10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280
11 平衡发展绩效评估/309
12 内部管理绩效评估/341
Ⅳ 附录
13 附录一 全国直辖市及副省级市绩效评估排名/372
14 附录二 全国地市级综合绩效百强排名/374
15 附录三 全国地市级绩效评估分省排名/378
16 附录四 绩效评估项目组成员/392
17 附录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395
18 附录六 地方绩效信息数据库/397
19 后记/402
作者介绍
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地方绩效评估”项目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公共行政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1998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研究,参与过《工作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等多部国家法律、法规草案的修订工作和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院)级奖励。曾在英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研究和出席国际会议。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特别留意了这本书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的地方性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意义的“绩效”信号,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比较分析框架,显示出极强的操作性和解释力。例如,他们如何科学地“去地方噪音”,将不同区域间的政策执行差异归因于可控因素而非不可抗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引导着去质疑一些既有的“成功”叙事,转而关注那些潜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激发,是任何一本优质的学术报告都应具备的特质。这本书不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种探究因果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更让我感到价值的是,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快照”,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史”。它似乎在试图描绘过去几年间,中国地方政府在应对中央宏观调控和自身发展压力时,绩效管理理念是如何一步步迭代和深化的。通过不同年度报告之间可能的对比视角(即使不直接对比,也能从不同报告的侧重点中感受到变化),读者可以清晰地洞察到政策导向的微调和治理理念的升级。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对当前某一个具体评估结果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分析,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持续改进的治理图景之中。这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赋予了它作为政策参考的持久生命力,让人对未来中国地方治理的走向充满期待,并期待看到后续报告如何继续跟进这些深刻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专业感的色调搭配,仿佛在向读者宣告其内容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的排版布局,字体选择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初翻阅时,那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严密的目录结构,让人立刻对全书的脉络有了全局的把握,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复杂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清晰的框架引导你逐步深入探讨核心问题。我仿佛能从这设计中感受到编纂者对于“绩效评估”这一主题所抱持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力求将复杂现实提炼为清晰图景的专业素养。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与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官方文件集。我期待着它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扎实的实证支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对话。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阐述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将抽象的“绩效”概念具象化在了具体的省市和部门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评估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他们似乎竭力想捕捉那些在传统统计口径中容易被忽略的“软性”指标,例如社会满意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等。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地方政府工作效能的认知边界。读到某些地方的经验分享时,我甚至能联想到那些背后的决策者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做的艰难取舍与创新尝试。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评估方法、指标选择还是结果分析——都紧密咬合,推动着对中国地方治理现状的深刻揭示。对于任何关心国家发展路径和基层治理实践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实战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面向公众的清晰度。很多专业报告往往因为过度使用行话和复杂的专业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似乎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需要精确表达时毫不含糊,而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又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结构化的叙述来降低理解门槛。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对于关心公共政策走向的普通知识分子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顶尖的智囊会议现场,既能听到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又能清晰地理解他们的论证过程,没有丝毫的隔阂感。这种“学术精英化”的表达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