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 作者 | 林亦修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542647252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字数 | 页码 | 404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以民俗-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地方历史文献、民间谱牒、各类民间口述资料、田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自然地理、族群演进、信仰民俗三个维度上剖析温州区域文化。温州模式的研究已经产出了很多成果,而作为民间社会底层自发的经济文化形态还没有人专门从民间社会和民俗文化中作全面考察,本课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 | 
| 作者简介 | |
| 林亦修,男,1962年生,浙江省苍南县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民俗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俗研究》、《文化遗产》、《贵州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研究1项、厅级课题研究3项,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1项、省级课题研究2项。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 | 
| 目录 | |
| 序(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撰) 章 绪论 一、族群与区域文化 二、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 三、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本书研究的问题和理论创新 五、本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温州族群与文化的早期形态 节 东瓯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成 第二节 东瓯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 第三节 瓯人文化的越化和汉化 第四节 瓯越文化与温州人的生存观念 第三章 永嘉郡时期汉族前移民族群与文化特征 节 东瓯故地的开发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族群记忆与温州六朝社会阶层分析 第三节 温州水居族群(蛋民)的聚散及其文化影响 第四节 温州杨府爷信仰与本土俗神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第四章 唐末五代温州移民与文化特征 节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 第三节 温州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和信仰仪式 第四节 《灵经大传》:温州人的 第五章 宋元南北移民融合与文化交汇 节 族群融合:北方移民、福建移民、城乡移民 第二节 宋代温州的南北族群与文化交汇 第三节 宋代温州的城乡生活 第四节 温州的杨家将信仰与杨文广传说 第六章 明清温州移民族群的边境运动和山海文化 节 明清时期温州的倭患和卫所移民及其文化 第二节 明代浙南坑冶与处州坑兵 第三节 倭寇的来源和明代温州倭患 第四节 民壮制及其抗倭文化的民间影响 第五节 清初迁复界和山海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第六节 明末清初温州番薯移民及其文化影响 第七章 温州模式的社会文化研究 一、人地紧张关系和农商文化传统 二、制度外生存与合法化保护 三、抱团意识与群体边界 四、敢为天下先 附录: 1.温州历代人口统计表 2.平阳县宋元移民表 3.苍南县宋元移民表 4.瑞安市宋元移民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杨文广收妖的团队组织是一支以朝廷为招牌的军事家族单位,它有别于陈靖姑的亲属和拟亲属组织。以福建移民族群为象征的陈靖姑团体,其核心/外围基本上由道姑、命官、亲族、盟友/神界、官府、朝廷构成。以北方移民族群为象征的杨文广团体,其核心/外围基本上由命官、道姑、家族、部属/军队、朝廷构成。以本土化原住民族群为象征的杨精义团体,其核心/外围基本上由父亲、嗣子、姻亲/官府、神界构成。 在福建移民族群看来,具有进攻能力和生殖繁衍能力的道姑女神才是由游民变为殖民的实质性需要,而道姑和命官的联姻可以维持和巩固殖民,所以构成核心的核心;亲族的力量还是太小,盟友就被看作不可缺少的合作者了。道姑以神界为自己的依靠力量,又不满于神界;官府和朝廷只是她的效力对象和合作者。这是陈靖姑团体“核心/外围”结构形成的理由。 北方移民族群以命官为主神,体现它的正宗和天命。但命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他必须主要依靠当地与他联姻的道姑。命官(杨文广)与道姑(刘风香)的联姻基本上暗示着官方势力和某种地方势力的联合,体现门户观念的地方变迁。这种地方势力总是处于配角地位却发挥着主要作用。因为它只涉及攻击力,不涉及生殖力,所以福建流传的杨文广故事是命官与道士的合作。攻击力的重视体现族群居留的短期心态,生殖力的重视体现族群居留的长远打算,这是温州南北移民族群迁徙心态的根本区别。“南行而北顾”是中国历代移民的总体心态。直接来到温州的北方族群本身就有暂避偏安的心理,两晋南朝士族和两宋贵族无不把温州当作避难所,甚至战国时败于楚而流散的越国贵族也是如此。扎根的意念不深,广结盟友的意愿就不强,所以这一团体就以家族和部属为依靠,相对自闭又颇富势力,以皇权和兵权为武器,扮演着征服者、仲裁者和救世主的角色。闽人徙温总是追求协调地生存,而北人徙温则要求主导地生存。六朝的王谢士族移民、两宋皇族贵戚官僚文人移民、明代的军戍卫所移民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相对于陈靖姑团体和杨文广团体,杨精义团体的力量就薄弱得多。即使有官府和神界的支持,这种支持相对于其他团体也是很有限度的,所以他不得不首鼠两端于陈靖姑团体和杨文广团体。由于自身的孤弱无助,他首先团结的力量是姻亲。温州的宗族血脉相对松散,它没有福建宗族那种明晰的血缘性,但有区域认同的地缘性。所以在生活的层面上姻亲关系胜于兄弟关系,在荣誉的层面上兄弟关系胜于姻亲关系。相对于生命个体,在温州姻缘、血缘、地缘一般呈现这样的关系:姻缘主财富生产和人口生产,血缘主财富消耗和地缘势力,地缘主姻缘选择和财富保障。杨精义由于姻缘的成功,取得了财富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巨大满足,然后跳出低层次的血缘和地缘循环,成就为一类成功英雄。温州一般乡村都具备宗祠和庙宇,宗祠总是男性的圣所,提升家族的荣耀,庙宇往往是女性的圣所,寄托生活的苦难。这也是人地紧张关系中姻缘在历时性上消失于血缘的体现。上面提到的杨府爷显圣故事,其根本意义是家族的地位和荣耀。 …… | 
| 序言 | |
| 序(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撰) 章 绪论 一、族群与区域文化 二、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 三、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本书研究的问题和理论创新 五、本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温州族群与文化的早期形态 节 东瓯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成 第二节 东瓯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 第三节 瓯人文化的越化和汉化 第四节 瓯越文化与温州人的生存观念 第三章 永嘉郡时期汉族前移民族群与文化特征 节 东瓯故地的开发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族群记忆与温州六朝社会阶层分析 第三节 温州水居族群(蛋民)的聚散及其文化影响 第四节 温州杨府爷信仰与本土俗神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第四章 唐末五代温州移民与文化特征 节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 第三节 温州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和信仰仪式 第四节 《灵经大传》:温州人的 第五章 宋元南北移民融合与文化交汇 节 族群融合:北方移民、福建移民、城乡移民 第二节 宋代温州的南北族群与文化交汇 第三节 宋代温州的城乡生活 第四节 温州的杨家将信仰与杨文广传说 第六章 明清温州移民族群的边境运动和山海文化 节 明清时期温州的倭患和卫所移民及其文化 第二节 明代浙南坑冶与处州坑兵 第三节 倭寇的来源和明代温州倭患 第四节 民壮制及其抗倭文化的民间影响 第五节 清初迁复界和山海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第六节 明末清初温州番薯移民及其文化影响 第七章 温州模式的社会文化研究 一、人地紧张关系和农商文化传统 二、制度外生存与合法化保护 三、抱团意识与群体边界 四、敢为天下先 附录: 1.温州历代人口统计表 2.平阳县宋元移民表 3.苍南县宋元移民表 4.瑞安市宋元移民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在我看来,林亦修的《BF-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是一本极其引人入胜的著作,尽管我尚未细读,但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宏大的研究格局。我对“族群”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一种近乎着迷的好奇心,它往往承载着比地域行政区划更为丰富和动人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温州,作为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其背后必然孕育着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族群社群。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界定和剖析“温州族群”的内涵,它是否包含了地域上的狭义温州人,还是延展到更广阔的、与温州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或经济联系的群体?书中对于“区域文化”的研究,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无限遐想。它是否会聚焦于温州地区独特的语言、风俗、信仰、艺术,以及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演变,并深刻影响着族群的日常生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给我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温州文化画卷,让我能够超越对温州经济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其文化根基和精神特质。这不仅是对一个地域的探究,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多元性的一次深刻审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挖掘出地方性独特魅力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林亦修的《BF-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显然属于此类。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温州族群”和“区域文化”这两个词汇组合,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探究欲。温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版图上,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的经济活力、商业传奇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在这份经济奇迹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族群文化和社会力量在驱动?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温州人的家族观念、社会网络、互助机制,以及这些深植于传统文化中的特质,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与变异的?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温州族群文化的丰富层次,不仅仅是外部的商业标签,更包括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价值取向以及情感纽带。同时,“区域文化”的提法也让我联想到,温州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如何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图景?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温州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域背后,那份更为深沉而迷人的文化肌理。
评分对于《BF-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研究的广度。虽然具体章节内容我尚未细致阅读,但从其书名以及出版方上海三联书店的声誉来看,这无疑是一部经过深入考证、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作品。作者林亦修在“温州族群”和“区域文化”这两个宏大命题上所展现出的研究野心,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温州的民俗风情,而是会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温州族群的形成、发展、分化以及其与周边区域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温州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迁徙轨迹,以及这些迁徙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播?又或者,作者是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将温州区域文化置于中国整体区域文化演变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其独特性与普遍性?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相信它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在翻阅了林亦修的《BF-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地域情感的共鸣。虽然书中关于温州族群的具体研究细节我尚未深入探讨,但仅从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和深邃的文化洞察力,我就能预感到这本书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书中对于“族群”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延展,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地域划分,而是试图挖掘隐藏在地域名称背后,那些更为复杂、动态的社会构成和文化互动。温州,作为一个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其孕育出的独特族群文化,必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变迁。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个体的生命经验、家族的传承脉络,与宏观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相结合,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温州画卷。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的探究,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性知识和在地认同如何被塑造、重塑的深刻反思。读罢此书,我相信自己对“家乡”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地理坐标,而是会更加珍视那些流淌在血液里,塑造着我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基因。
评分读完林亦修先生的《BF-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于“温州”这个标签的刻板印象。过往,一提到温州,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敢闯敢拼”的商业精神、遍布全球的商贸网络,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致富故事。然而,这本书却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更为细腻、更为纵深的温州。它没有停留在经济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温州族群内部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以及在不断迁徙和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认同。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解构温州族群文化的关键线索。书中对于“认同”的探讨尤其让我触动,它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互动的多重维度下,不断被构建、协商和重塑的动态过程。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保持与根源的连接,同时又拥抱开放与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温州的研究,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各地在现代化浪潮中,地方文化与族群认同的复杂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