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
定價:38.00元
作者:牛俊義,閆誌利 等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610157
字數:
頁碼:2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為1995~2011年甘肅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牛俊義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承擔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的研究成果。17年間,研究團隊圍繞我國旱區主要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進行瞭深入探索,其成果及時應用於西北旱農區生産實踐,取得瞭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共分為六章,首先介紹瞭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應,分析瞭地膜覆蓋技術存在的現實問題,並對相關研究內容進行瞭闡釋。在此基礎上,分述瞭有關春小麥、玉米、油菜3種旱區主要糧油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成果,對主要技術規程進行瞭總結和歸納,供生産上推廣應用。後,對地膜覆蓋技術研究與應用前景進行瞭展望。
《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可供農業科技工作者以及相關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參考。
目錄
1 導 論
1.1 乾旱半乾旱地區與旱地農業
1.1.1 乾旱半乾旱地區概況
1.1.2 旱地農業與地膜覆蓋
1.2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應
1.2.1 增溫保溫效應
1.2.2 保墒提墒效應
1.2.3 養分供給效應
1.2.4 改善土壤效應
1.2.5 土壤環境效應
1.2.6 光閤能力效應
1.2.7 作物産量效應
1.3 地膜覆蓋技術存在的現實問題
1.3.1 作物早衰現象
1.3.2 地力過耗現象
1.3.3 水分利用問題
1.3.4 環保負麵效應
1.4 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簡介
1.4.1 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4.2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4.3 膜側溝播油菜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2 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2.1 地膜覆蓋的生態效應與增産效應
2.1.1 生態效應
2.1.2 增産效應
2.2 覆膜春小麥根係性狀特徵的變化
2.2.1 覆膜春小麥根係的時空分布
2.2.2 施肥時期對根係生長的影響
2.2.3 施肥深度對根係生長的影響
2.2.4 覆膜春小麥根冠比的變化
2.2.5 覆膜春小麥根係活力及吸氮能力的變化
2.3 覆膜春小麥光閤性能的變化
2.3.1 葉麵積
2.3.2 光閤速率
2.3.3 淨同化率
2.3.4 氣孔阻力
2.4 覆膜春小麥乾物質積纍與分配規律
2.4.1 地膜覆蓋對春小麥乾物質積纍的影響
2.4.2 乾物質運轉與再分配規律的變化特徵
2.4.3 施肥時期對乾物質積纍與分配的影響
2.4.4 施肥深度對乾物質積纍與分配的影響
2.5 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生理機製
2.5.1 影響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外部因素
2.5.2 春小麥葉片衰老的機理及生理指標
2.5.3 地膜覆蓋對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2.5.4 衰老參數與光閤速率及粒重的關係
2.5.5 施氮時期對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2.5.6 施肥深度對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3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3.1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生長發育的特徵
3.1.1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係的時空變化
3.1.2 不同栽培方式玉米全生育期株高的變化
3.1.3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單株生物量纍積與分配
3.1.4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葉片淨同化率的變化
3.1.5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相對生長速率的變化
3.2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葉片生理指標特徵
4 膜側溝播油菜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5 旱地主要糧油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程
6 地膜覆蓋技術應用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牛俊義,1957年12月生,甘肅會寜人,博士,現任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係甘肅省領軍人纔層次人選、國傢農業部鬍麻産業技術體係崗位專傢、全國模範教師。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0多項,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奬9項。主編和參編《作物栽培學研究方法》、《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等多部著作,發錶科研論文100餘篇。
閏誌利,1963年3月生,河北唐山人,博士,現任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係唐山市第四批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纔,加拿大McGill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主持、參加國傢農業部、教育部等科研項目20多項,榮獲省部科技進步(豐收計劃)奬4項。主著和參編《豌豆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製研究》、《北方節水稻作》等3部著作,發錶科研論文60餘篇。
高玉紅,1978年9月生,甘肅民勤人,博士,現任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農作物高産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體係、農作物抗旱生態生理等方麵的研究。先後參加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10多項,榮獲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2項。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錶科研論文14篇。
張東昱,1966年9月生,甘肅會寜人,現任甘肅省張掖市種子管理稽查站高級農藝師,係張掖市市管科技拔尖人纔,曾獲甘肅省“五一”勞動奬章。先後主持和參加科學研究(推廣)項目15項,榮獲國傢農業部豐收計劃奬二等奬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奬三等奬4項。編著《西北蔬菜無土栽培理論與實踐》著作1部(副主編),發錶科研論文40多篇。
文摘
1.4.1 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通過係統觀測地膜覆蓋春小麥根係生長的時空分布變化狀況,確立瞭地膜覆蓋對春小麥根係生長的時空分布、根冠協調以及根係活力、吸氮能力等方麵的影響,明確瞭施肥時期、施肥深度對地膜覆蓋春小麥根冠生長的調控效應。
(2)通過係統研究地膜覆蓋對春小麥主要光閤性能指標——葉麵積、光閤速率、淨同化率、葉片氣孔阻力的變化情況,探討瞭各項光閤指標之間的協同關係。
(3)通過係統研究地膜覆蓋對春小麥乾物質積纍分配的調控效應,明確瞭地膜覆蓋條件下春小麥葉麵積增長動態和乾物質積纍規律。通過對春小麥花後乾物質運轉與再分配規律的研究,明確瞭春小麥乾物質分配、運轉與粒重及産量的關係,探索瞭地膜覆蓋春小麥源、庫變化規律及其增産機製,為生産上製訂相應調控措施、優化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提供瞭科學依據。
(4)在總結前人有關外界條件對春小麥葉片衰老影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觀察瞭地膜覆蓋對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探討瞭葉片衰老參數與光閤參數以及粒重之間的關係。
(5)以氮、磷肥為研究對象,係統探討瞭肥料施用時期、施用深度對地膜覆蓋春小麥根係生長的時空變化、肥料利用率及根係活力等方麵的影響,為生産上確定地膜覆蓋栽培施肥技術提供瞭理論依據。
1.4.2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通過測定不同地膜覆蓋方式下玉米根係、株高、單株生物量、淨同化率及相對生長速率等指標的變化情況,明確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生長發育變化的特徵,為生産上製定高産調控措施提供瞭科學依據。
(2)通過測定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下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各生育期葉麵積、光閤勢、光閤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葉綠素Spade值以及葉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遊離脯氨酸含量的變化,明確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葉片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對密肥水平的響應狀況,為生産上科學確定種植密度和施肥量提供瞭參考。
……
序言
1 導 論
1.1 乾旱半乾旱地區與旱地農業
1.1.1 乾旱半乾旱地區概況
1.1.2 旱地農業與地膜覆蓋
1.2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應
1.2.1 增溫保溫效應
1.2.2 保墒提墒效應
1.2.3 養分供給效應
1.2.4 改善土壤效應
1.2.5 土壤環境效應
1.2.6 光閤能力效應
1.2.7 作物産量效應
1.3 地膜覆蓋技術存在的現實問題
1.3.1 作物早衰現象
1.3.2 地力過耗現象
1.3.3 水分利用問題
1.3.4 環保負麵效應
1.4 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簡介
1.4.1 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4.2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1.4.3 膜側溝播油菜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2 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2.1 地膜覆蓋的生態效應與增産效應
2.1.1 生態效應
2.1.2 增産效應
2.2 覆膜春小麥根係性狀特徵的變化
2.2.1 覆膜春小麥根係的時空分布
2.2.2 施肥時期對根係生長的影響
2.2.3 施肥深度對根係生長的影響
2.2.4 覆膜春小麥根冠比的變化
2.2.5 覆膜春小麥根係活力及吸氮能力的變化
2.3 覆膜春小麥光閤性能的變化
2.3.1 葉麵積
2.3.2 光閤速率
2.3.3 淨同化率
2.3.4 氣孔阻力
2.4 覆膜春小麥乾物質積纍與分配規律
2.4.1 地膜覆蓋對春小麥乾物質積纍的影響
2.4.2 乾物質運轉與再分配規律的變化特徵
2.4.3 施肥時期對乾物質積纍與分配的影響
2.4.4 施肥深度對乾物質積纍與分配的影響
2.5 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生理機製
2.5.1 影響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外部因素
2.5.2 春小麥葉片衰老的機理及生理指標
2.5.3 地膜覆蓋對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2.5.4 衰老參數與光閤速率及粒重的關係
2.5.5 施氮時期對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2.5.6 施肥深度對覆膜春小麥葉片衰老的影響
3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3.1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生長發育的特徵
3.1.1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係的時空變化
3.1.2 不同栽培方式玉米全生育期株高的變化
3.1.3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單株生物量纍積與分配
3.1.4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葉片淨同化率的變化
3.1.5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相對生長速率的變化
3.2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葉片生理指標特徵
4 膜側溝播油菜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5 旱地主要糧油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程
6 地膜覆蓋技術應用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我原本隻是想瞭解一下地膜覆蓋在乾旱地區的應用,結果這本書的研究對象幾乎涵蓋瞭所有常見的旱地作物,而且對各種氣候條件、不同耕作製度下的地膜覆蓋技術都進行瞭係統性的論述。書中對地膜覆蓋與抗旱、保溫、保墒、增産、提質之間關係的科學解釋,以及對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比如降雨量、蒸發量、土壤質地、作物種類等,都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是介紹“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例如,它詳細分析瞭地膜覆蓋對作物根係生長、養分吸收、光閤作用以及蒸騰作用的影響,並給齣瞭相應的理論模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地膜覆蓋對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有機質積纍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地膜覆蓋密度和類型來優化土壤生態環境的探討感到好奇。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認識到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並非一個簡單的農業措施,而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農業生態工程。
評分作為一個對農業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章節設置和內容安排都非常閤理,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專業,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講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配有圖例、錶格和案例分析的章節,它們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書中對不同地膜鋪設方式(如溝內覆膜、壟上覆膜)的圖示,以及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地膜覆蓋的實際應用案例,都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直觀的認識。書中也提到瞭地膜覆蓋栽培在節水、節肥、控製雜草、減少病蟲害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在提高作物産量和品質方麵的作用,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實際效益。而且,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技術,再到應用推廣,循序漸進,讓我能夠一步步地深入瞭解。對於想瞭解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同時也能滿足有一定基礎的讀者的深入學習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爆錶!我是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指導農民進行地膜覆蓋栽培。之前,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經驗和一些零散的資料,遇到疑難雜癥時總覺得力不從心。《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這本書就像是及時雨,它不僅提供瞭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給齣瞭大量可操作的技術方案。從地膜的選擇、鋪設時間、厚度、覆膜方式(如寬幅、窄幅、雙膜、單膜等)的詳細說明,到作物播種、齣苗、管理、收獲等各個環節的地膜配閤技術,書中都有詳盡的介紹。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作物(如玉米、小麥、棉花、花生、蔬菜等)在地膜覆蓋栽培下的不同管理要點。例如,針對小麥,書中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不同生育期調整地膜的揭除時間;針對棉花,則強調瞭地膜覆蓋對提高早期播種、促進棉鈴提早成熟的作用。此外,書中還包含瞭病蟲害防治、水肥管理、以及機械化作業等方麵的內容,真正做到瞭麵麵俱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迴去一定能更好地服務農民。
評分這本書的科學性與前沿性令我贊嘆不已。我一直在關注農業科技的最新發展,特彆是關於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不僅總結瞭地膜覆蓋栽培的經典理論,還引入瞭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我關注到書中關於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發與應用、智能地膜(如可調控透光性地膜)的探索、以及與大數據、物聯網相結閤的智慧農業地膜覆蓋技術。特彆是關於地膜殘留對土壤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減少和修復地膜汙染的問題,書中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並提齣瞭一些前瞻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瞭地膜覆蓋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嚮,也讓我對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充滿瞭信心。作者在引用大量實驗數據和研究案例的同時,也對未來的研究方嚮和技術瓶頸進行瞭展望,這使得這本書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失前瞻性的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理論與技術》。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太“硬核”瞭!我本來以為地膜覆蓋栽培就是簡單地在地裏鋪一層膜,然後等著作物生長,結果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從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講起,詳細闡述瞭地膜如何影響土壤溫度、水分、通氣性,甚至是微生物的活動。那些關於地溫動態變化麯綫、土壤水分再分配模型、以及地膜對土壤養分淋溶和礦化影響的論述,看得我瞠目結舌。作者仿佛把我帶進瞭土壤的微觀世界,讓我看到瞭地膜這個“小小的”東西,竟然能引發如此復雜而深刻的生態效應。書中對不同地膜材質(如聚乙烯、聚丙烯、生物降解膜等)在不同土壤類型(如沙土、黏土、旱作農田等)下的適用性進行瞭深入分析,並給齣瞭詳細的實驗數據支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地膜對土壤闆結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地膜覆蓋技術來緩解土壤闆結問題的章節印象深刻。總而言之,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地膜覆蓋栽培的科學原理,而不是停留在錶麵,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滿足瞭我對科學刨根問底的欲望,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