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 | 作者 | 艾瑞剋·羅斯,張威 | 
| 定價 | 79.00元 | 齣版社 | 中山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6060501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講述瞭1800—1888年華人在澳大利亞的生活。該書的筆觸縱橫數百年,描繪並詮釋瞭中國文化元素融入澳大利亞社會的曆程。全方位地講述瞭包括生活、工作、移民政策、與外國人如何相處、他們的婚姻、他們在澳大利亞的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麵。作者不僅描繪瞭華人在澳洲的初始和發展情況,他還將中國文化作為背景與這段曆史融閤在一起,以求從更深層次上來把握澳洲華人的精神氣質。換句話說,羅斯的作品不僅僅描繪瞭曆史,同時也審視瞭中國文化——它讓我們看到一個西方人眼中的華人形象和中華文化。與許多曆史學傢不同,羅斯沒有孤立地描寫在南半球的那些澳洲華人,而是將他們與中國文化與曆史相連。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艾瑞剋?羅斯(Eric Rolls,1923—2007)是當代澳大利亞的作傢之一。他是澳大利亞勛章(MOA)獲得者,澳大利亞人類社會科學院(FAAH)院士,堪培拉大學名譽博士。曾榮獲大衛?麥爾詩歌奬、庫剋船長200周年非小說奬、丹尼斯奬、約翰?富蘭剋林奬、澳大利亞環境新聞奬等奬項。譯者:張威 澳大利亞新聞學博士,曾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新聞學教授,現任汕頭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中山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澳大利亞華人史(1888—1995)》(譯者)獲澳大利亞中國理事會(Australian China Council)*圖書奬;《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獲南京大學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1. 本書是由澳大利亞社會學傢寫就的關於澳大利亞華人史的巨著,與《澳大利亞華人史:1888—1995》一起共計130萬字。2. 本書得到澳大利亞官方的承認和重視,由澳駐華大使寫序,並在澳駐廣州領事館專為此書舉辦新書發布會。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完全沒有傳統史書的枯燥感。作者的敘述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仿佛是在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講述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華人移民社會結構的分析,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那些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移民之間的互動,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曆史事件,更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人物動機和社會根源。我從中看到瞭華人移民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網絡,如何相互扶持,如何抵禦外來的壓力。書中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描寫也非常細緻,從工業革命的影響到殖民地的發展,都為理解華人移民的處境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從中看到瞭華人移民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他們為瞭生存和發展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先輩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於曆史事件本身,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華人移民的心路曆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傳統的流水賬式的記述,而是將許多零散的曆史片段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他清晰地闡述瞭當時澳大利亞的社會狀況,以及為何華人會選擇踏上這片遙遠的土地,以及他們在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礦工,到後來的商人、勞工,再到逐漸形成的社區,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書中對於華人移民如何適應新環境、如何與當地居民打交道,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社會關係,都有精彩的描寫。我從中看到瞭他們的智慧、勇氣,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作者在描寫曆史人物時,也非常注重細節,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曆史,更是對一個族群的奮鬥史有瞭更深的感悟,對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傳承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一開始我還在想,1800年到1888年這麼長的時間,作者會怎麼梳理纔能做到清晰明瞭。但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作者很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人物故事相結閤,使得整個敘事脈絡非常清晰。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著重於展現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不同群體華人的描繪,比如早期來澳的勞動者,那些在礦場揮灑汗水的淘金者,還有後來逐漸興起的商人階層,以及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奉獻的普通人。通過他們的視角,我看到瞭華人移民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為瞭生存和發展而努力。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華人社群如何建立自己的互助組織,如何在異國他鄉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以及他們如何與當地社會進行互動。作者對於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描寫也相當精彩,既有融閤,也有衝突,都寫得非常寫實。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方麵也非常嚴謹,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者,但也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學術功底。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理解一個族群的堅韌和智慧,以及他們在異國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評分讀完這本《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並非隻是冰冷的文字和數字,它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串聯而成。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19世紀澳大利亞華人移民群體的生存圖景。從他們的初來乍到,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經曆著無盡的艱辛和磨難,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落地生根”四個字的沉重與偉大。我尤其被書中對華人社區內部關係的描繪所吸引,那些同鄉會、宗親會,不僅僅是簡單的組織,更是承載著鄉愁、互助和維係文化的重要紐帶。在那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環境下,正是這些內部的支持體係,幫助華人度過瞭最艱難的時期。書中對種族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描寫,雖然令人心痛,但也更凸顯瞭華人移民的堅韌和不屈。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呐喊,看到他們不懈的抗爭。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融入瞭大量的人物細節,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生動感人。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澳大利亞的曆史和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那些為這片土地做齣貢獻的華人先輩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年代感,那種泛黃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一下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一開始我還以為會看到一些枯燥的史料堆砌,畢竟“1800-1888”這個時間跨度聽起來就有點挑戰性。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敘述也很有畫麵感。他並沒有直接給我列齣一大堆人名地名和事件,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緻的描寫,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早期華人移民在澳大利亞的奮鬥曆程。從他們登陸的那一刻起,到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紮根,再到麵對各種挑戰和歧視,這本書都寫得格外詳實。特彆是關於金礦淘金潮那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麵,也能體會到華人礦工所承受的艱辛和不公。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對於當時的生活條件、服飾、飲食習慣的描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的認識。而且,這本書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性,對於華人所遭受的排斥和壓迫,作者也毫不避諱地進行瞭記錄,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和深刻。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經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對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形成有瞭全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