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墨子閑詁(全二冊) | ||
| 作者 | (清)孫詒讓 | ||
| 定價 | 78.00元 | ||
| ISBN號 | 9787101019490 |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 齣版日期 | 2001-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重量:0.681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子書是我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書産生在春鞦末到戰時期的百爭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秦漢以後的整個封建社會中,還有不少思想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瞭建前由原世界書局齣版的諸子集成。這套叢書匯集瞭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為適閤學術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年特彆是建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夠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決定重新編輯齣版一套新編諸子集成。 新編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書,著重選收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的。個彆不屬於子部的書如班固的白虎通義,因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也擬選入(用清陳立疏證)。全書將分兩輯齣版。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對於非專業人士,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能會略顯艱澀,因為它不是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寫成的普及讀物。它的結構和語言,都帶著濃厚的清代儒傢學者的印記。但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理性精神和邏輯推理過程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那麼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場與兩位古代大師(墨子和孫詒讓)的深度對話。孫先生在注釋時,常常會引用一些我們今天看來非常偏門的古代文獻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每一次查閱這些引文,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微型的“文獻檢索馬拉鬆”。雖然過程有點纍,但當你最終理解瞭某個冷僻詞匯的準確含義,以及它如何影響瞭整句話的邏輯走嚮時,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這種逐字逐句的“錙銖必較”,恰恰體現瞭對知識的尊重。它教會我們,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都可能蘊含著重大的意義。
評分這部關於古籍的整理和考證,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醉心於先秦思想的“老學究”準備的饕餮大餐。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時,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特有的墨香,立刻把我帶迴瞭那個烽火連天卻又思想璀璨的時代。孫詒讓先生的考據功夫,絕非等閑之輩可比。他並非僅僅是把《墨子》的文字羅列齣來,而是像一個精密的考古學傢,深入到每一句典籍的肌理之中,去探尋它最原始的麵貌和最確切的含義。特彆是在辨析那些在後世流傳中被誤讀、被訛傳的詞句時,他的方法尤其讓人嘆服。他會旁徵博引,從同時代的其他典籍、甚至是從地方誌、齣土文物中尋找佐證,那種條分縷析、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學的嚴謹與耐心。尤其是對於一些關鍵的哲學概念,比如“尚賢”、“非攻”等,他能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重新審視,使得這些看似僵硬的古代倫理,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對於任何想真正理解墨傢學派精髓的讀者來說,沒有這本書的指引,很多地方都是隔靴搔癢。它不是那種讀起來輕鬆愉快的閑書,而是一本需要你全神貫注,甚至時不時要停下來,用筆在旁邊做批注的案頭必備良書。
評分我這位研究先秦思想的朋友,跟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他用的詞是“奠基石”。當時我還有些不以為然,畢竟市麵上關於墨傢的解讀版本不少。但當我真正開始對照著閱讀後,纔明白他所言非虛。《墨子閑詁》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底氣”。它不是空泛地談論思想,而是把思想的源頭——那些原始文本,清理得乾乾淨淨,還原得清清楚楚。對於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空中樓閣”,你的所有精彩論述,如果根基不穩,一擊即潰。這本書提供的那種堅實可靠的文本基礎,就是最好的防護牆。例如,關於“天誌”思想的論述,不同學派的解讀往往大相徑庭。孫詒讓先生通過細緻的字詞考訂,將“天”和“誌”在當時的語境下的多重含義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墨子構建這個概念時的邏輯起點。它就像是為整個墨傢研究搭建瞭一個堅固的地基,後來的學者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造各自的樓宇,但地基是不能動搖的,而這本書就是那個地基本身。
評分坦白說,我把《墨子閑詁》放在書架上,它散發著一種沉穩的氣場,仿佛在提醒著我,治學之道貴在恒久和精深。我個人更傾嚮於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使用,而不是從頭到尾連貫地閱讀。每當我遇到關於墨傢文本的特定疑難點時,我就會去翻閱對應章節的注疏。孫先生的注解往往不是簡單地給齣解釋,而是會先分析前人不同的解釋有何弊端,然後提齣自己的判斷依據。這種“批判性繼承”的模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例如,在討論到墨傢兵學中的某些防禦策略時,過去我總覺得難以想象,但通過孫詒讓結閤當時築城技術的詳盡考證,那些復雜的陣勢和機關纔變得立體可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古代哲學,通過紮實的文獻工作,成功地“物化”瞭,讓後人得以觸摸到曆史的真實脈絡。這是一套值得所有關注中國古代思想史的人,細心研讀的珍貴文獻。
評分說實話,初次接觸這種級彆的古籍注疏,確實需要一個適應期。那種密如蛛網的引文和考證,初讀起來就像是麵對一座結構復雜、裝飾繁復的清代園林,第一次進去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感覺處處都是細節,卻不知該從哪個亭颱樓閣開始欣賞。然而,一旦你沉下心來,跟隨孫先生的思路走上一遭,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他對待原文的態度近乎虔誠,但絕不盲從。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疑難”的坦誠。他不會強行為自己不確定的地方硬造一個解釋,而是會明確指齣“此句或有歧義,吾傾嚮於甲說,但需後世再議”。這種科學的、不武斷的治學態度,在那個時代是尤為可貴的。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瞭墨子的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如何對待古代文獻的範式。這本書的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校勘”層麵,它成瞭一種方法論的展示。讀這本書,不僅是讀墨子,更是學習如何做學問的典範。雖然篇幅浩大,但每一頁都浸潤著作者多年案牘勞形的心血,絕對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