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技藝捲(上):竹木工巧
定價:25.00元
作者:黃亞玲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2188063
字數:
頁碼:17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生動記錄重慶本土市級非遺保護項目388項(含國傢44項),市級項目傳承人533名(含國傢40名)。叢書按照國傢非遺名錄類彆分十大類彆,每冊選擇代錶性項目約30個作重點介紹。
《傳統技藝捲(上):竹木工巧》是《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傳統技藝捲的上捲,記錄整理瞭重慶地區列入國傢以及重慶市市級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共計26種。
目錄
重慶傳統技藝綜述
一、重慶漆器髹飾技藝
二、土傢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三、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
四、黃楊木雕刻工藝
五、奉節陰沉木雕刻技藝
六、譚木匠木梳傳統製作技藝
七、夔梳傳統製作技藝
八、木匾工藝
九、後坪木器製作工藝
十、墊江角雕技藝
十一、榮呂角雕
十二、重慶饒氏桃核雕刻技藝
十三、竹雕加工工藝
十四、藝廬微刻
十五、璧山微刻工藝
十六、大足鐵山竹編
十七、秀山竹編製作技藝
十八、三閤水竹涼席傳統製作技藝
十九、包鸞竹席傳統製作技藝
二十、龍燈彩紮工藝
二十一、偏岩唐門彩紮工藝
二十二、紙紮藝術
二十三、紙竹工藝
二十四、靜觀鎮竹麻編紮技藝
二十五、靜觀花木蟠紮技藝
二十六、打牮撥正
附錄1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及代錶性傳承人名單
附錄2 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及代錶性傳承人名單
作者介紹
文摘
《傳統技藝捲(上):竹木工巧》:
重慶的吊腳樓作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是巴渝的文化遺産。以渝中半島為中心的重慶城一直有吊腳樓作伴。吊腳樓這一傳統民居形式在重慶地區的發展,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晉朝常璩《華陽國誌》載巴地“地勢剛險,皆重屋纍居”,說明吊腳樓古已有之,曆史悠久。唐代元稹旅居巴蜀時曾有詩句描述吊腳樓:“平地纔應一頃餘,閣欄都大似巢居。”元稹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為居,自號閣欄頭也。”閣欄就是“乾欄”,也是吊腳樓的彆稱。
重慶吊腳樓具有簡潔、穩固、防潮的優點,還能節省耕地和建材。吊腳樓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麵,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蟲、洪水。重慶吊腳樓被稱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渝中區的吊腳樓是重慶吊腳樓的代錶。渝中區地處長江、嘉陵江匯閤處,曆史上的渝中區,城市即依山傍水而建,成為吊腳樓建築的代錶性起源地區。現在,該地區的山地建築也保留瞭獨特的傳統建築元素,故本地區自然成為中國西南傳統民居形式——吊腳樓建築的代錶性地區之一。渝中區吊腳樓,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因地製宜而多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後半邊靠岩著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屋用當地盛産的木材建成。坡麵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下級竪長柱,上級竪短柱,使前麵半間樓闆與後麵半間地麵平齊,形成半邊樓。樓皆建於數米高的石堡坎上,房架高6至7米。每排柱的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需選擇閤適的木材,鑿眼削榫,運用獨特的穿鬥結構和倚岩斜撐技術,無論是房屋還是街巷,幾乎都是順山藉勢,沿江展開,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基麵不定,山屋共融,形成瞭吊腳、築颱、懸挑、附岩等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
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遠承古老的巴蜀文明,把先民創造的許多文化遺産繼承瞭下來,在曆史沿革中又結閤居住環境的要求加以發展變化。由於長江、嘉陵江環繞重慶渝中半島,造就瞭“兩江四岸”的地理環境。因此,重慶渝中一帶的江邊沿山坡處,到處都有杉木杆撐著的一間間四四方方的木樓。
目前,重慶市區內保留的吊腳樓民居群,多數修建於清代至20世紀80年代。老重慶人不會忘記,臨江門、石闆坡、化龍橋、厚慈街、川道拐等地那些頗具西南地區民居特色的吊腳樓。重慶的吊腳樓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正如清代川中名士李調元的佳句“兩頭失路穿心店,三麵臨江吊腳樓”,背靠高山,麵嚮江水,正是重慶吊腳樓的獨特之處。
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傳統器具主要有:斧、鋸、刨、錛、鑿子、墨鬥、角尺、錘子等;建築材料主要有木料、竹料、石料、泥瓦、石灰等。造房匠師根據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確定相應的建房方案,使用斧鑿鋸刨和墨鬥、墨綫,在30。至70。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腳樓。
吊腳樓有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吊腳樓為歇山頂穿鬥挑梁木架乾欄式樓房,但與一般所指乾欄有所不同,重慶吊腳樓多數建在江邊山地,依岩層疊,臨江一麵懸齣木質欄杆,為半乾欄式建築。
……
序言
對於我這個對傳統工藝幾乎一無所知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扇開啓新世界的大門。我原本以為竹木工巧隻是簡單的雕刻或者製作,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其中蘊含著如此多的學問。書中對於不同材質的特性、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都有非常細緻的講解,甚至包括一些非常細微的操作技巧,都描繪得非常到位。我感覺作者的齣發點非常明確,就是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看得懂,也能有所收獲。書中沒有太多艱澀的術語,即使有,也會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釋,這一點做得非常棒。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一些簡單描述去想象,去實踐,雖然不可能立刻做齣什麼,但已經讓我對這些技藝有瞭初步的認識和興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點燃普通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采用瞭一種啞光的材質,摸上去觸感溫潤,非常有質感。封麵上的人物畫像也很有年代感,仿佛是從久遠的畫捲中走齣來的人物,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濃厚的曆史韻味。書的整體尺寸適中,拿在手裏非常舒服,無論是放在桌上還是隨身攜帶,都顯得恰到好處。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插圖,每一幅都繪製得栩栩如生,生動地展現瞭書中提到的各種工藝品和製作過程。這些插圖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對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的信息。我特彆喜歡那些細節處的處理,比如扉頁的設計、目錄的排版,都充滿瞭匠心。這本書的視覺呈現,與內容本身一樣,都散發著一種低調而高級的美感,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非常樸實,看得齣是很用心在對待每一本書,書的封麵設計也十分簡潔大氣,沒有過多的裝飾,但卻有一種沉靜的美感。打開書頁,紙張的觸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光滑到有些廉價的紙,而是略帶一些紋理,閱讀的時候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印刷質量也相當不錯,字跡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擁擠。我特彆喜歡它封底的介紹,雖然篇幅不長,但寥寥數語卻精準地概括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拿到書的那一刻,我感覺到的是一種匠心,一種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這種體驗是很多現在市麵上浮躁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件商品,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溫度。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它就散發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息,仿佛在低語著那些古老的智慧。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瞭。那些文字,那些描繪,仿佛將我帶迴到瞭一個古老而智慧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字裏行間流淌著對傳統技藝深深的熱愛和敬意。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對於細節的描述所吸引,比如那些關於如何選擇竹材、如何處理木料的段落,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祖輩們世代積纍的經驗和智慧。我能想象到,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憑藉一雙巧手和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創造齣如此精美的器物。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傳承,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後承載瞭多少的心血和時光。它讓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仍然堅持傳統技藝的人們。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大部分書籍那樣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詳細的案例,娓娓道來。我感覺作者像是我的一個老朋友,在閑談中分享著他所瞭解的那些關於竹木工巧的趣聞軼事。有時候,我會因為某個情節而會心一笑,有時候,我又會因為某些技藝的精巧而驚嘆不已。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方式,讓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復雜的技術原理。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紹,也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知識麵,讓我不僅瞭解瞭技藝本身,更理解瞭它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喜歡這種不急不躁、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它讓我真正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