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识谱速成 怎样快速识简谱与五线谱 |
| 作 者: | 张享铭 |
| 定价: | 32.80 |
| ISBN号: | 9787115469694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12-1 |
| 印刷日期: | 2017-12-1 |
| 编辑推荐 |
|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音乐初学者作为零基础入门教程使用,以及适合作为各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 本书是专门为零基础音乐爱好者快速学习简谱和五线谱准备的乐理自学教程,书中包括了简谱和五线谱两大部分,以及两种记谱方式的共通记号,本书不仅适合读者自学,简谱和五线谱,也包括作为音乐读谱启蒙教材。 |
| 内容介绍 |
| 本书是专门为零基础音乐爱好者快速学习简谱和五线谱准备的乐理自学教程,本书不仅适合读者自学简谱和五线谱,也适合作为音乐读谱启蒙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学习简谱基础知识、五线谱基础知识、通用的乐谱符号知识和学习音乐这几个部分,这些都是乐谱学习中重要的知识,本书从基础的乐谱构成讲起,慢慢深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各个知识点。本书编排则以图片示例为主,文字讲解为辅,可以更为清晰和高效地引导读者学习。 本书适合音乐爱好者阅读,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培训机构的教材使用。 |
| 作者介绍 |
| 张享铭,籍贯福建宁德。201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获全日制艺术硕士学位。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不同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多次荣获省市级声乐比赛大奖,曾与歌唱家刘媛媛、梦鸽同台合唱,受邀赴德国、香港、台湾等地参加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 |
| 目录 |
| UNIT 1学习简谱 第一章 音乐基础知识 / 006 第一课 什么是音 / 006 第二课 音的分类 / 006 第三课 音的性质 / 007 第四课 十二平均律 / 008 第五课 音名与唱名 / 009 第六课 升降号写法与读法 / 010 第二章 简谱中音的高低的记录方式 / 011 第一课 什么是乐谱 / 011 第二课 记录音高的基本符号 / 012 第三课 变音记号 / 013 第三章 简谱中音的长短的记录方式 / 014 第一课 音符时值基本标记 / 014 第二课 增减时线 / 016 第三课 八分音符 / 016 第四课 十六分音符 / 018 第五课 延音线 / 019 第六课 休止符 / 020 第七课 附点音符 / 021 第八课 三连音 / 022 UNIT 2学习五线谱 第一章 五线谱中音的高低的记录方式 / 024 第一课 五线谱的线和间 / 024 第二课 谱号 / 025 第三课 音高位置 / 026 第四课 变音记号 / 028 第五课 大谱表 / 028 第六课 五线谱中音符的书写规则 / 029 第二章 五线谱中音的长短的记录方式 / 031 第一课 音符时值基本标记 / 031 第二课 八分音符 / 032 第三课 十六分音符 / 033 第四课 连音线 / 035 第五课 休止符 / 036 第六课 附点音符 / 036 第七课 三连音 / 038 第八课 切分音 / 039 UNIT 3学习通用的符号 第一章 小节、调号、拍号、速度与书面格式 / 043 第一课 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 043 第二课 调号 / 044 第三课 拍号 / 045 第四课 音乐的速度 / 046 第五课 节奏型 / 049 第六课 简谱的书面格式 / 052 第七课 五线谱的书面格式 / 054 第二章 演奏顺序的标记 / 056 第一课 段落反复记号 / 056 第二课 反复跳跃记号 / 058 第三课 D.C. 记号 / 061 第四课 D.S. 记号 / 062 第五课 反复省略记号 / 063 第三章 小节与音符的省略记号 / 064 第一课 音符的省略记号 / 064 第二课 小节内音型的反复记号 / 065 第三课 小节的反复记号 / 066 第四章 装饰音记号 / 068 第一课 单倚音 / 068 第二课 复倚音 / 069 第三课 颤音 / 070 第四课 上波音 / 071 第五课 下波音 / 072 第六课 顺回音 / 073 第七课 逆回音 / 074 第五章 常用演奏法记号 / 075 第一课 上滑音 / 075 第二课 下滑音 / 076 第三课 连音 / 076 第四课 断音 / 077 第五课 短断音 / 078 第六课 换气记号 / 079 第七课 重音记号 / 079 第八课 延长记号 / 080 第九课 保持音记号 / 081 第十课 琶音记号 / 081 第十一课 高八度记号 / 082 第十二课 低八度记号 / 082 UNIT 4学习音乐必备理论 第一章 音阶 / 084 第一课 什么是音阶 / 084 第二课 自然大调音阶 / 084 第三课 自然小调音阶 / 086 第四课 关系大小调 / 087 第五课 首调、固定调 / 088 第二章 音程 / 092 第一课 音程的基本概念 / 092 第二课 音程的名称 / 096 第三章 和弦 / 102 第一课 三和弦 / 102 第二课 七和弦 / 106 第三课 和弦在简谱中的标记以及弹法 / 110 第四课 和弦在五线谱中的标记及弹法 / 112 |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绝对是加分项。很多技术类书籍,特别是音乐理论类的,经常排版拥挤,图表模糊不清,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识谱速成》的页面设计非常清爽、大气。大量的示例图谱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记谱法之间的对应关系,色彩运用得当,重点突出。特别是对于节奏的讲解部分,作者用非常直观的图示来分解复杂的节拍和附点节奏,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视觉学习的典范。我不需要费力去分辨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辅助信息,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让我在深夜学习时,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大大提升,也就更容易坚持下来。它让“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阅读的过程。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乐理知识点太分散,总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或者学了识谱就忘了和声的概念。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识谱、乐理基础以及初步的和弦概念进行了非常巧妙的整合。它不是把你当成一个需要死记硬背的机器,而是引导你像一个音乐家一样去思考。例如,在讲解音程和三和弦时,它不是孤立地进行定义,而是直接在实际的谱例中展示这些和弦在旋律进行中的作用和听感。这使得乐理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变成了你可以“听”出来的东西。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在看谱子”,而是“在听音乐的骨架”。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现在,当我拿起任何一段新的乐谱时,我不再感到茫然无措,而是能快速识别出它的基本结构和和声色彩,这完全归功于这本书的系统化编排。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好几种方法来克服看谱障碍,包括看视频教程,但那些内容往往节奏太快,或者更侧重于某种特定乐器的演奏技巧,而不是通用的识谱能力。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普适性和深度适中。它非常“中立”,不偏向任何乐器,让你建立起一套通用的音乐语言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速成”路径非常科学,它筛选掉了那些在初期阶段非必需的复杂概念,让你先把核心技能点亮。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成年学习者来说,这种精准打击的学习方法是最高效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快速阅读乐谱,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论——即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符号系统,并迅速掌握其规律。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维度都被打开了,现在看任何乐谱,心中都有了底气和方向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速成”类的书通常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深度。但是,《识谱速成》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在保证快速入门的同时,对基础乐理的阐述也足够扎实。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音符叫什么”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和弦的构成、调性的感觉融入到识谱练习中。我特别喜欢它处理“五线谱与简谱对照”的那一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腻,不像很多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并列展示,而是深入解释了两者背后的逻辑联系,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同时接触两种记谱法的场景简直是福音。通过这本书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看谱的速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以前看到五线谱需要逐个辨认,现在可以更快地将其转化为脑海中的音高概念。它就像一个高效率的翻译官,教会我如何快速地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听觉体验,这对于提升我的演奏流畅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效率和深度的平衡,确实值得点赞。
评分这本《识谱速成》简直是为像我这样的音乐小白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看乐谱就像在解读天书一样,五线谱上的点点线线,简谱上的数字符号,完全没有概念。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直白易懂,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枯燥的乐理知识,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识谱的核心逻辑。尤其对于零基础学习者来说,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强烈。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痛点,把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细碎,让你每走一步都能感到自己在进步。我记得以前看别的教材,看到一半就想放弃了,因为内容太深奥了,但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很好,每章的知识点都层层递进,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而且,它不仅仅是教你看懂音符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感知框架,让你不仅仅是“机械地”识别符号,而是开始“听懂”音乐在乐谱上表达的情绪和结构。这种从入门到略有心得的过渡,做得非常自然流畅,感觉自己离真正演奏音乐又近了一大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