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 | 作者 | 樊炳有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220157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15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樊炳有教授的《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作为一种开创性研究,较好地阐述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与价值,并且从时间、要素、层次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以及从记忆的来源、载体、途径等构建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基本框架体系。该研究通过体育文化记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提出了通过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促进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和文化产品发展的思路。其在以上海为对象进行的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考察过程中,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和城市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为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官方人士的好评。该研究为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制定的规划构想给部门建设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樊炳有,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等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大文科新人培育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参编教材等多部,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等奖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 |
| 目录 | |
| 序言 自序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2.2 相关研究及实践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视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内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内容 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及价值阐释 2.1 相关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2.1.1 集体记忆 2.1.2 社会记忆 2.1.3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特征揭示 2.1.4 文化记忆在媒介发展的阶段变化 2.1.5 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的区分 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特征及功能 2.2.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 2.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特征 2.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功能 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价值 2.3.1 文化价值: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综合展示 2.3.2 经济价值:文化作为发展资源 2.3.3 社会价值:价值观念的共生与融合 2.4 小结 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框架 3.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 3.1.1 时间结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3.1.2 要素结构:人一事一物 3.1.3 层次结构:主体一载体一客体 3.2 记忆来源:城市体育文化 3.2.1 文化释义:理解城市体育文化的起点 3.2.2 城市体育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3.2.3 城市体育文化内涵厘定 3.3 记忆要素:“人、事、物”类别及标准 3.3.1 记忆要素构成要件 3.3.2 城市记忆要素观点集纳与归类分析 3.3.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要素的确立 3.4 记忆载体 3.4.1 载体类别 3.4.2 载体特性 3.5 记忆途径:获取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资源的含义 …… 4 体育文化记忆资源展示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5 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现状考察分析 6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规划构想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言 自序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2.2 相关研究及实践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视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内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内容 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及价值阐释 2.1 相关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2.1.1 集体记忆 2.1.2 社会记忆 2.1.3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特征揭示 2.1.4 文化记忆在媒介发展的阶段变化 2.1.5 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的区分 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特征及功能 2.2.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 2.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特征 2.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功能 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价值 2.3.1 文化价值: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综合展示 2.3.2 经济价值:文化作为发展资源 2.3.3 社会价值:价值观念的共生与融合 2.4 小结 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框架 3.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 3.1.1 时间结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3.1.2 要素结构:人一事一物 3.1.3 层次结构:主体一载体一客体 3.2 记忆来源:城市体育文化 3.2.1 文化释义:理解城市体育文化的起点 3.2.2 城市体育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3.2.3 城市体育文化内涵厘定 3.3 记忆要素:“人、事、物”类别及标准 3.3.1 记忆要素构成要件 3.3.2 城市记忆要素观点集纳与归类分析 3.3.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要素的确立 3.4 记忆载体 3.4.1 载体类别 3.4.2 载体特性 3.5 记忆途径:获取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资源的含义 …… 4 体育文化记忆资源展示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5 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现状考察分析 6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规划构想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ISBN是9787567220157。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是对“城市体育文化”这个概念抱有一些模糊的期待,想着它可能会是一本梳理城市体育发展历程,或者是介绍一些标志性体育事件的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本书触及的维度比我想象的要更为广阔和深刻。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偏重于事件罗列或人物传记的体育史类书籍,而是着眼于“记忆”这一核心概念,试图去挖掘体育活动在城市空间中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如何被人们感知、解读并内化为集体或个体的文化记忆。作者在探讨过程中,巧妙地将体育场馆的变迁、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与体育相关的社会习俗等元素,置于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早已消失的体育设施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怀念,更是对那些曾在此发生的欢声笑语、拼搏汗水以及由此引发的市民情感共鸣的追溯。这种“记忆”的视角,让冰冷的建筑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触碰,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所居住城市的体育联系。它让我明白,体育并非仅仅是竞技场上的胜负,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城市的肌理,成为了城市独特气质的一部分,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代代相传中构建着属于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评分从书名来看,《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似乎是一本偏学术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更具人文温度和故事性。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带领读者走进不同城市的体育文化记忆长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记忆”的多元解读,它涵盖了物质性的遗迹,如老体育场馆的变迁;也包括非物质性的传承,如代代相传的体育习俗和赛事。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描绘了体育活动如何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留下独特的印记,成为他们个人情感和集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书中对某个城市曾经的街头篮球文化,如何成为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载体,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种将宏观的城市发展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它让我意识到,体育文化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充满情感、故事和历史积淀的过程。这本书不仅是对城市体育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城市灵魂深处的回溯,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连接。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著作,它提出的“体育文化记忆”研究视角,为理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史或城市史的范畴,而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探讨体育活动如何成为城市空间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并如何在个体和集体的记忆中留下印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本身,更是社会互动、身份认同、以及情感维系的载体。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城市区域,曾经举办过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将理论框架与鲜活案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在城市中发生过的体育故事,体会它们如何从最初的鲜活瞬间,沉淀为今天我们所能感知的文化印记。它不仅让我对体育的理解更加丰富,也让我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去发掘体育在城市生活中所扮演的深层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探讨主题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但实际上,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城市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作者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城市空间,去发掘那些承载着体育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无论是那些如今已成为历史遗迹的老体育场,还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鲜活的体育传统,都被作者赋予了新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记忆”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客观的历史记录,更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是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的。例如,对于某个城市而言,某项传统体育赛事可能是其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吸引着本地居民的参与,也吸引着远方的游客,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这种对“地方性”和“文化独特性”的强调,使得这本书充满了地域色彩,也让我对“城市”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体育文化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它与城市的变迁、居民的情感、以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体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都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方式回应了我的疑问。它没有简单地将体育视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配套设施,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文化记忆”的高度,探讨体育如何在城市的空间、时间和情感维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并结合了实地考察的成果,使得整个研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生动的细节。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城市体育事件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城市景观的形成。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城市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后,如何激发了市民的集体自豪感,并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研究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体育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构建者,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也更加关注那些与体育相关的城市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