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评论:辑:Vol.1 9787520120579

数字治理评论:辑:Vol.1 97875201205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跃平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治理
  • 信息社会
  • 政策研究
  • 社会发展
  • 科技伦理
  • 网络空间
  • 数据安全
  • 中国智库
  • 社会科学
  • 新兴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579
商品编码:2983279975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数字治理评论:辑:Vol.1 作者 郑跃平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20579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数字治理评论》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创办,是一本致力于推动数字治理研究的学术性集刊。本刊力图追踪数字治理理论前沿,回应数字治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倡导规范严谨的学术研究,提升数字治理的研究质量。


   作者简介
郑跃平,男,现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讲师。2015年5月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获颁美国国家公共事务与管理荣誉会Pi Alpha Alpha成员荣誉。曾在美国公共管理学术年会(ASPA)、美国绩效管理与报告会议(PPMR)等多场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研究领域为电子政务、数字治理、智慧城市等。近两年来,在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等SSCI学术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Digital Ag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目录

网站公众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的拓展分析【李 燕 朱春奎】
政务微博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马 亮】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反思:一种尝试性的分析框架【宋 煜 张影强】
非正式的组织变迁:微信群中的中国地方及其组织过程【黄佳圳】
共享经济的发展及其监管模式的探索【傅 晓】
公民网络参与的文献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赵金旭 伍诗瑜 郑珍珍】
智慧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葛蕾蕾 侯为刚】
征稿启事
稿件体例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数字治理评论:辑:Vol.1 9787520120579”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一个假设的、不同主题的学术专著。 --- 深海潜流:二十世纪中叶海洋生态演变与地缘政治重塑 本书简介 《深海潜流:二十世纪中叶海洋生态演变与地缘政治重塑》 是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著作,深度剖析了1945年至1970年代末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全球海洋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何与冷战格局下的地缘政治博弈深度交织、相互作用。本书不仅是一部海洋科学史,更是一部将生态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史学融为一炉的宏大叙事,旨在揭示在技术飞速发展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背景下,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拓展、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秩序重构过程。 第一部分:技术浪潮与海洋认知的拓宽(1945-1960s初) 本书首先聚焦于二战后初期,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海洋能力带来的革命性突破。随着声纳技术、深潜器(如“三爪式”潜水器)和水下摄影设备的成熟,人类对大陆架以下世界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作者详尽考察了美国、苏联及欧洲科研机构在深海热泉、深海沉积物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并分析了这些“新大陆”的发现如何迅速被军事和战略家吸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深海平原”概念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深海不再被视为贫瘠的“荒漠”,而是被重新定义为具有潜在战略价值的地域。同时,本书梳理了早期海洋生物学家对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如蓝鲸、座头鲸)种群数量的初步普查数据,这些数据虽然在当时尚显零散,却已然揭示了工业化捕鲸业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冲击。 第二部分:渔业冲突与资源民族主义的萌芽(1950s-1970s) 进入冷战高峰期,对蛋白质需求的激增和远洋拖网捕捞技术的普及,将全球渔业推向了不可持续的境地。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鳕鱼战争”等一系列围绕专属经济区(EEZ)的国际争端。作者通过解构挪威、冰岛与英国、西德之间的渔业谈判记录和外交电报,展示了资源稀缺性如何成为民族国家间冲突的新导火索。 此外,本书引入了对“蓝色石油”的初步关注。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向近海大陆架延伸,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采权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与传统海洋强国之间角力的焦点。书中详细分析了1958年《日内瓦公海法会议》的尝试与局限性,指出其未能有效解决资源主权与公海自由之间的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冷战的蓝色阴影:军事化与环境污染(1960s中叶-1970s末)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海洋在冷战思维下被军事化和污染化的双重困境。核潜艇的静音化竞赛、水下侦察平台的部署,使得广阔的海洋成为了不透明的战略博弈场。作者查阅了大量解密的军事文件,揭示了当时各国在深海布放监听设备、进行反潜演习的真实规模,以及这些军事活动对海洋声学环境和底层生物的干扰效应。 一个核心论点在于,冷战的“安全优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工业废水、农药径流(特别是DDT在食物链中的富集)对海洋生态的系统性破坏。通过对比分析美国环保署与苏联国家海洋监测机构的内部报告,本书首次将冷战背景下的环境退化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下,指出环境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竞争的“附带损害”。 第四部分:从公海到专属区:法律框架的重构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1970年代初期的转折。随着环保运动在西方的兴起(例如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对海洋生物学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要求更公平地分享海洋资源的要求,国际海洋法体系迎来了剧变的前夜。 作者对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UNCLOS III)的准备阶段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强调了岛国、内陆国与海洋大国在“海洋遗产”定义上的根本分歧。本书认为,正是生态危机的显现和资源竞争的白热化,迫使国际社会开始从单纯的“航行自由”原则,转向考虑“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核心贡献: 《深海潜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海洋生态变化视为一个孤立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将其置于地缘政治的熔炉中进行考察。它展示了在冷战的极端压力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治理模式是如何被扭曲的,并为理解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遗留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根源。本书对海洋史、冷战史、环境史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以及它是否能够引发我对于“治理”这个概念的重新思考。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建立在物理世界的规则和框架之上,而数字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可能性。这本书或许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重新定义“公共领域”的概念,或者探讨去中心化技术对权力结构的潜在影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现有技术和政策,而是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建构,思考数字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数字治理应该是怎样的?它应该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风险?我设想它可能会引用一些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哲学领域的理论,来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分析框架。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看待政府在数字治理中的角色演变?是转型为平台提供者,还是更加侧重于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又或者是作为信息和资源的连接者?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帮助我理解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

评分

我一直对“辑”这个字眼在书名中很感兴趣,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并非一本独立的著作,而更像是一个专题性的汇编,由一系列围绕“数字治理”主题的文章或报告组成。这意味着它可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宏观的政策战略,到微观的案例实践,再到中观的技术应用分析,都可能被涵盖其中。我期待它能够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数字治理图景。或许有的部分会深入探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有的部分会聚焦于技术创新如何驱动治理模式的变革,例如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还有的部分可能会关注公民参与在数字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治理平台。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为我提供关于数字治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让我能够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从书名的“评论”二字,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更侧重于对当前数字治理现状的分析和评价,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这意味着它可能更具批判性,会对已有的实践提出质疑,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我非常喜欢这种带有审视色彩的书籍,因为它们往往能够揭示出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对当前一些流行的数字治理概念进行解构,比如“智慧城市”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该如何界定?它或许会深入剖析在数字治理过程中,权力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是否存在新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如何避免技术被滥用。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看待“数据主权”和“技术中立性”这些争议性话题的。它可能会引用一些社会运动、公民倡议或者法律诉讼的案例,来展现数字治理背后复杂的社会博弈。

评分

这部书名我一直有所耳闻,但具体内容却着实让我好奇。听说是关于“数字治理”的,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前沿感和宏大叙事的意味。我总是对那些试图梳理和理解当下社会快速变化力量的书籍抱有浓厚兴趣,而数字治理无疑是当今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涉及到技术、权力、法律、伦理以及我们每个人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想象一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如何让日益强大的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如何构建一个更透明、更公平、更高效的数字社会。也许它会深入剖析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下,政府和各类组织如何适应并进行有效管理,又或者它会关注如何应对数字鸿沟、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新兴的治理难题。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某个城市如何通过数字手段提升交通效率,或者某个国家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总之,我设想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的深度探索,是对我们身处其中的数字时代的一次系统性观察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许它会像一本厚重的学术期刊合集,汇集了不同学者在数字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猜测其中会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用来支撑其核心观点。例如,可能会有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数字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某种特定数字技术(如区块链、5G、物联网)在治理层面的应用前景及其潜在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数据支撑,比如关于某项数字治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或者关于某个数字平台如何影响社会互动的量化分析。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政策建议,为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如果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数字治理的尝试会成功,而另一些却遭遇困境,并且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原则和方法,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