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
定價:28.00元
作者:張勇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五四”傳媒語境中的前期創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發現曆史”、描述曆史的工作,然後再進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創造社所辦係列期刊作為考察、研究的對象,從文學傳播方式與期刊傳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創造社的文學活動和它作為一個文學史存在的意義,無疑是確立瞭一個創造社研究極好的視角。
目錄
序
導言創造社“異軍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創辦動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編輯策劃研究
一 前期創造社期刊的編輯方針
二 前期創造社期刊的編輯策劃
三 前期創造社期刊編輯者的文化市場意識
第三章 泰東圖書局與前期創造社期刊的齣版發行
一 20世紀20年代初期上海的齣版發行環境
二 泰東圖書局與創造社閤作期間期刊的齣版與發行
三 為什麼郭沫若許多詩作沒有收入《女神》
四 泰東圖書局與創造社分手之後
五 由前期創造社期刊初版時間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構
二 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離閤的背後
第五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讀者”研究
一 前期創造社期刊“讀者”的閱讀和接受
二 前期創造社期刊“讀者”閱讀期待的實現
三 前期創造社期刊的“讀者”接受與文化市場建設
第六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欄目研究.
一 前期創造社期刊欄目設置的特點
二 前期創造社期刊欄目設置與文學論爭
第七章 前期創造社期刊的文獻價值重估
一 前期創造社期刊與創造社的“轉嚮”
二 名人效應與媒體“包裝”
三 前期創造社期刊對中國現代文學進程的影響
結束語
附錄: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及欄目列錶
參考文獻
跋
後記
作者介紹
張勇,男,1976年9月齣生於山東省棗莊市,文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在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中國文學研究》、《山東社會科學>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參編著作多部。
文摘
序言
這本《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光看名字就覺得沉甸甸的,仿佛捧在手裏的是一把開啓曆史寶藏的鑰匙。我猜想,這本書大概率會像一位嚴謹的學者,將那個時代零散的文學碎片一一拾起,並以一種係統性的方式呈現。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五年間,究竟有多少重要的文學期刊創刊或活躍?它們刊登瞭哪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又有多少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傢,在那時就開始瞭他們的創作生涯,他們的早期作品又是怎樣的風格?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魯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等名字,他們在那段時期是如何思考、如何寫作的?這本書會不會收錄他們當時的譯作、評論,甚至是未曾公開的筆談?此外,我對於那些相對“邊緣”的文學形式也充滿好奇,比如當時的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的作品,甚至是那些在報刊雜誌上零星齣現的短篇故事和散文詩,它們在整個文學圖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的“檔案”定位,讓我覺得它應該能提供一些研究者們都難以輕易獲得的原始資料,比如一些珍貴的照片、手稿影印,甚至是那個時代文學活動的照片或迴憶錄片段。我期待它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溫度,以及作傢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掙紮與喜悅。
評分《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研究價值。我設想,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按時間順序整理的文學年鑒,它會詳細記錄下那個時代文學發展的點點滴滴。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五年間,中國文學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分彆經曆瞭哪些重大的演變和突破?比如,現代白話文的推廣和成熟,以及它對文學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新詩的各種流派,比如象徵主義、湖畔詩社的作品,在當時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文學翻譯的資料,因為那個時期正是大量西方文學作品被引進並對中國文學産生深刻影響的時期。這本書的“檔案”定位,讓我覺得它應該會包含大量的原始文獻,比如一些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史料的迴顧、甚至是一些文學界的年錶和數據統計,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我更係統、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的文學全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學在那段關鍵時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化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光是這個時間跨度,就足以讓人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年代。我尤其好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餘波未息,各種新思潮、新文學流派層齣不窮之際,當時的中國文學究竟呈現齣怎樣一種復雜而生動的圖景?是否會有那些至今仍未被充分發掘的、閃爍著獨特光芒的作傢和作品?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忠實的記錄者,為我打開塵封的記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方方麵麵。比如,在小說創作上,是現實主義依然占據主流,還是齣現瞭更多嘗試性的、實驗性的作品?詩歌領域又有哪些新的聲音和形式湧現?散文的筆觸是否更加細膩深刻?戲劇的舞颱上是否上演著反映社會現實的精彩劇目?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文學是如何與社會、政治、哲學等領域發生互動,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和塑造當時的社會思潮的?這本書提供的“檔案”性質,讓我堅信它不僅僅是作品的羅列,更能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評論文章、甚至是一些書信手稿,從而幫助我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生態。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對那個時期中國文學發展脈絡的種種疑問,為我構建起一個完整而清晰的知識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本身就給我一種“考古”的興奮感。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會帶我踏上一段尋覓失落文學珍寶的旅程。我非常好奇,在這短短五年間,是否湧現齣瞭許多至今仍未被大眾熟知,但卻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傢和作品?比如,那些曾經風靡一時,但在曆史長河中逐漸被遺忘的作傢,他們的作品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這本書會不會挖掘齣一些具有時代代錶性的、反映底層民眾生活、批判社會不公的“被遺忘的角落”裏的文學?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當時文學齣版業的信息,比如那些小型的、非主流的齣版社,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齣版文學作品的。我還想知道,在那個時期,文學是如何與讀者進行互動交流的?是否有關於讀者來信、讀者調查的記錄?這本書的“檔案”性質,讓我猜測它可能會包含一些當時文學界人士的私信、日記片段,甚至是未曾正式發錶的手稿,這些“一手資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拿到《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濃厚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文學作品集,我猜測它更像是為研究者準備的“資料庫”。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國文學”的範疇的?是僅限於大陸地區,還是包括瞭海外華人的文學創作?書中是否會詳細梳理當時的各種文學社團和組織,比如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文學主張和創作方嚮?我對那個時期新舊文學的交織和碰撞尤其感興趣,比如新月派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之間的論戰,以及它們各自的作品特徵。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文學流派的形成原因、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對後世中國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當時文學批評的資料,比如那些尖銳的評論、辯駁的文章,它們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文學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嚮。同時,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瞭解,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文學是如何成為社會變革的“呐喊者”和“反思者”的,以及作傢們在承受時代壓力下,是如何堅守自己的藝術理想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