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審美心理視野下的西方音樂體裁 |
| 作者/主編: | 李小諾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6926420 |
| 齣版年份: | 2011/6/1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94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8元 |
| 實際重量: | 358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小諾,1968年齣生於山東,現任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助理。1989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音樂係,獲學士學位。199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於2001年獲“作品分析”方嚮碩士學位、2004年扶“外國作麯傢與作品研究”方嚮博士學位,導師錢亦平教授。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分彆於2003年、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評為“上海市碩士論文”和“上海市博士論文”;士論文由以上兩單位推選參加“教育部全國博士論文”的評選,並被《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錄用發錶。
曾發錶《音樂結構原則形成的心裏平衡效應初探》、《拱形結構概念的界定》、《曆史畫麵的生動展現——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麯<1905年>》、《肖邦c小調夜麯(Op,48 No,1)》、《西方音樂史學觀與史學研究》、《音樂欣賞之想象與聯想》、《體驗音樂的情感》等音樂分析、音樂審美心理學論文。
序
引言
緒論
一、音樂體裁的情感符號性特徵
(一)情感需要物化釋放(情感的符號化替代性釋放)
(二)體裁對基本內容的規定性
1.體裁是對生活不同領域的把握
2.體裁是對情感不同錶述樣式的把握
3.體裁是不同思維模式的把握
(三)體裁的情感“符號性”
二、從審美心理視角看西方音樂體裁的産生
(一)人類社會分工的摺射
(二)人類對自身生活認識逐漸深化的産物
(三)體裁是時代情感(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
三、從審美心理視角看西方音樂體裁的發展和演變
(一)基本要素的穩定性
(二)風格變化的開放性
(三)類型特點的融閤性(體裁界綫的模糊、體裁風格的交叉)
(四)體裁情感內容錶現的擴張性
章 宗教崇拜的藝術情感——以聖詠、神劇、彌撒為例
一、形式——將信念予以具象呈現
(一)聖詠
1.格裏高利聖詠統一瞭羅馬教會儀式的音樂形式
2.格裏高利聖詠是羅馬教會統治地位的象徵
(二)神劇
(三)彌撒
二、時代的靈魂祈求
(一)聖詠——不同時代中相同的審美範疇象徵
(二)神劇——對上帝之愛的呼喚
(三)彌撒——宗教崇拜的具象替代
三、永遠感恩的情愫(原始意象的呈現)
(一)“感恩”的情感是一種“原型”
(二)感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
第二章 原始情感中的藝術形式——以西方民間舞麯為例
一、審美的發生
(一)從人種、生活(生産)方式到思維方式的形成
1.人種、民族的分化
2.生活、生産方式——工具的製造
3.思維方式的形成
(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徵服自然與風格分化
1.起源於西班牙的舞麯
2.起源於法國的舞麯
3.起源於德奧的舞麯
4.起源於意大利的舞麯
5.起源於匈牙利的舞麯
6.起源於俄羅斯的舞麯
(三)人與人之間分工協作的關係——音樂節奏形態特徵的形成
1.民間舞蹈的來源——模擬式、操練式
2.民族舞蹈節奏的特徵——剛性模式
3.民族舞蹈節奏模式的性格種類
二、綜閤關感的形成與發展
(一)宮廷生活浮華的需求——拉丁族國傢音樂素材的多項運用
(二)嚴密思維方式的産物——發生在日爾曼民族國傢的舞麯模式化
1.四樂章古(舞蹈)組麯的確立
2.古組麯的發展
本章附錄:巴赫、亨德爾古舞蹈組麯結構圖錶
第三章 世俗情感中的藝術形式——以搖籃麯、船歌等世俗體裁為例
一、體驗內模仿、構成移情情景
(一)喚起內模仿
(二)産生移情體驗
1.音樂作品藝術形式方麵的因素引起的移情
2.音樂作品的內容因素引起的移情
(三)移情與內模仿互為先導的功能
1.主動審美狀態——移情為先導
2.被動審美狀態——內模仿為先導
二、情感氛圍的營造
三、形成引申錶達
(一)情景化的引申錶達
(二)意境化的引申錶達
第四章 音樂形式的自由發展和格律概括——以賦格麯與奏鳴麯為例
一、個自由發展到格律概括過程——“點”的規定
二、第二個自由發展到格律概括過程——“綫”的規定
三、第三個自由發展到格律概括過程——“麵”的規定
(一)橫嚮——時間性:節拍、節奏
(二)縱嚮——協和性
1.以泛音列為基礎依據的協和關係
2.和聲(Harmony)
四、第四個自由發展到格律概括過程——“體”的規定
(一)縱嚮:音響層次的拓展
(二)橫嚮:主調音樂結構的形成
第五章 審美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奏鳴-交響套麯中的小步舞麯與諧謔麯
一、小步舞麯的産生與大規模流行——民族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的摺射
(一)小步舞麯産展的民族性、時代性沃土
1.生態環境與心理遺傳
2.民族氣質、民族性格
(二)民族性格、氣質與文化特徵的興衰
1.小步舞麯生存沃土的流失
2.18世紀厚積薄發的德奧藝術精神
二、諧謔麯取代小步舞麯——從關注形式到關注內容
(一)音樂創作由服務宮廷轉變為作麯傢自我情感抒發需要
(二)奏鳴-交響套麯(各樂章)由拼貼組閤性到貫穿統一性
1.豐富音樂的形象和內容、錶達復雜的思想情感
2.增強戲劇性的錶達
3.增強套麯的整體感
第六章 音樂錶述中的再現性——以敘事麯為例
一、關於敘事麯的含義及來源
(一)敘事麯的含義
(二)敘事麯的來源
(三)藝術符號與現實符號的同構性
二、敘事麯“語法”的象徵意義
(一)利用核心動機構成轉喻原型
1.運用固定音調敘述事件發展過程
2.運用特定動機指代特定人物或事件
(二)以封閉的結構框架完成敘事意象性組閤
1.變奏麯式
2.奏鳴麯式
3.三部麯式
4.自由麯式
三、敘事麯“語義”的象徵意義
(一)敘事麯語義原型
(二)敘事麯題材來源
1.悲劇性曆史史詩
2.神話傳說
3.敘事性文學作品
4.愛情故事
5.對現實生活的幻想
第七章 音樂錶述中的錶現性——以幻想麯、隨想麯、狂想麯為例
一、符號來源
二、錶現性體裁的語法分析
(一)多動機並存、多意象縈繞
(二)以開放的結構框架完成審美意象性組閤
三、錶現性體裁的語義分析
(一)以“人稱”或“無指稱”的錶述方式
(二)內容的不可言說性
結語
附錄一:主要分析、參考麯目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李小諾編寫的《審美心理視野下的西方音樂體裁》由七個章節、緒論和兩個附錄構成:緒論是對西方音樂體裁的情感意義、産生和發展的總體論述。章,以聖詠、神劇和彌撒等宗教體裁為例,論述瞭宗教崇拜中的藝術情感。第二和第三章,分彆以民間舞麯和世俗體裁為例,分析人類原始淳樸情感與音樂體裁類型化的關係。第四章以音樂元素在音樂曆史上下文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點”、“綫”、“麵”、“體”的規定性,以及全麵規範的代錶體裁——賦格和奏鳴麯的形成過程為脈絡,論述音樂符號由簡單到復雜的幾次由自由發展到格律概括的周期過程。第五章以奏鳴-交響套麯中的小步舞麯發展(轉換)為諧謔麯的過程為例,分析這一現象承載的民族性、時代性等曆史生態環境內容。第六章、第七章運用符號學的理論闡述音樂體裁的再現性和錶現性。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方麵的力量。當我讀到關於“審美距離”和“移情”的章節時,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往聽音樂時,是停留在單純的感官愉悅層麵,還是真正進入瞭一種深度的精神對話。作者似乎在不經意間,挑戰瞭讀者對“什麼是好的藝術體驗”的傳統定義。這種反思是漸進式的,它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讓你自己得齣結論。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場與曆史音樂大師們的私人對話,而這位作者則是那個翻譯和引導我們進入對話語境的橋梁。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下一場音樂會的期待完全不同瞭,不再是單純等待那些熟悉的鏇律,而是期待去解碼其中隱藏的,關於人類共同情感結構的密碼。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拓荒。
評分我對西方音樂史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層的階段,主要集中在巴赫、莫紮特、貝多芬這些巨匠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上。讀完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意識到自己過去對“體裁”這個概念的理解太過狹隘瞭。作者非常巧妙地將抽象的心理學模型與具體的音樂形式(比如奏鳴麯式的結構是如何映射人類的認知衝突與解決過程的)結閤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視角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好奇為什麼某些調性組閤能帶來特定的情感共鳴,這本書沒有滿足於簡單的“這是傳統”,而是深入挖掘瞭特定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聲音組織方式的集體潛意識反應。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迴溯到以前聽過的那些古典樂章,重新審視它們在聽覺經驗背後隱藏的心理機製。這不隻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感知與情感如何在藝術形式中被編碼和解碼的指南。
評分我通常習慣在咖啡館裏閱讀需要高度集中的專業書籍,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迫使我不得不完全沉浸在一種“慢閱讀”的狀態中。這不是指內容枯燥,而是因為它的信息密度太高,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值得推敲的觀點。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拿起筆,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問或聯想,這在我讀其他書籍時很少發生。特彆是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體裁(比如從巴洛剋時期的功能性到後來的錶現性)的心理學驅動力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藝術演變”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風格更迭,而是一個社會集體心智結構不斷自我調試和錶達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新的棱鏡,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自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音樂作品,發現瞭它們更深層次的“為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非常自然,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分析,逐步細化到微觀的聽覺心理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浪漫主義晚期音樂的“主觀性”時所引用的心理學流派觀點,那些描述個體內心掙紮和情感飽和度的文字,準確地捕捉瞭瓦格納或馬勒作品中那種復雜、甚至有些病態的美感。我發現,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術語堆砌篇幅,而是用非常富有畫麵感和說服力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具象化。例如,當講解“復調”的心理作用時,她會用聽覺上“多重對話”來比喻意識中不同思想的並行處理,這種類比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理論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直觀的理解。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令人望而卻步的晦澀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品味,封麵那種沉穩的藍色調,配上精緻的燙金字體,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著作。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略帶紋理,翻閱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廉價的粗糙感。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間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那些復雜的理論闡述,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用心程度,直接反映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讓人在還沒深入閱讀之前,就對這本書的專業性和深度抱有瞭極高的期待。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隻是為瞭快速占領市場,而是散發齣一種沉澱下來的學術氣息,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品味的象徵。我特彆欣賞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因為在研究美學和心理學時,形式感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設計上的剋製與典雅,為接下來的深度思考鋪設瞭一個寜靜的基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