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萬籟收聲天地靜宋代古琴之美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張艷 |
| 齣版社: | 文化藝術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03961540 |
| 齣版年份: | 2017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9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6元 |
| 實際重量: | 45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萬籟收聲天地靜宋代古琴之美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張艷 |
| 齣版社: | 文化藝術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03961540 |
| 齣版年份: | 2017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9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6元 |
| 實際重量: | 45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緒論
節 寫作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現有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章 宋代古琴音樂概況
節 形製
第二節 麯目
第三節 琴譜與流派
第四節 琴人
第五節 琴論思想
第二章 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
節 轉嚮近世
第二節 文人的覺醒
第三節 儒學的復興
第三章 新儒學影響下的古琴美學思想
節 範仲淹和歐陽修的儒學情懷
第二節 蘇軾的琴樂美學思想
第三節 理學與古琴
第四章 宋代美學理論與古琴美學思想
節 宋代美學理論
第二節 宋代琴論文章中的美學特徵
第三節 宋代藝術精神和古琴美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以《谿山琴況》為例
結語
參考文獻
緻謝
《萬籟收聲天地靜:宋代古琴之美/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叢書》論述瞭宋代古琴發展的曆史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文人和美學環境。章敘述瞭宋代古琴的形製、麯目、琴譜與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討古琴發展背後的社會和文化動因,從社會形態、人和思想三個方麵論述;第三章總結瞭宋代突齣的文化思潮——新儒學影響下的古琴美學思想;第四章從藝術的視角,通過對宋代整體的藝術精神、美學理論的總結與宋代的琴論文章進行分析,發現二者的影響與關聯。《萬籟收聲天地靜:宋代古琴之美/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叢書》不僅僅是對古琴本體的論述,是對與古琴相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等的論述,涉及麵十分廣闊,圖文並茂,嚮我們展示瞭古琴美學所特有的“清”“微”“淡”“遠”等意味。
這本書的行文筆法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學院派的刻闆說教,也沒有陷入純粹的文人雅士的抒情窠臼,而是找到瞭一種非常平衡的敘事節奏。作者的文字像是山澗的清泉,時而舒緩流淌,娓娓道來宋代文人士大夫與琴學之間的精神糾葛與日常交融;時而又變得激昂有力,深入剖析瞭特定曆史時期,審美範式的轉變如何最終鑄就瞭古琴藝術的巔峰狀態。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曆史材料時的那種穿透力,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料,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萬籟收聲”的靜謐氛圍是如何在文人的指尖流淌齣來的。讀起來完全沒有晦澀感,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雅集中的一員,聆聽著那些穿越韆年的樂音。
評分從內容深度上來說,這本書展現瞭令人驚嘆的專業素養。它對宋代琴學理論的闡釋,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那些真正奠定後世基礎的核心概念,比如“徽位之學”的精微奧妙,以及“減字譜”背後的哲學思辨。作者對不同流派在審美取嚮上的細微差異,也做瞭深入的對比分析,這種細緻入微的考辨,絕非淺嘗輒止能夠達到的境界。書中對古琴製作工藝的描述部分,也讓人大開眼界,那些關於選材、烘烤、到最後施漆養護的冗長過程,被描繪得既科學又充滿儀式感,體現齣宋人對手工技藝近乎偏執的追求。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熱愛並想深入探究琴學的人準備的,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和豐富的曆史佐證,讓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遠的地方眺望。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普及性做到瞭一個極好的平衡點,這是非常瞭不起的成就。對於初學者來說,它不會因為過於深奧而望而卻步,因為作者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和現代語境來解釋復雜的古老概念;而對於資深研究者而言,它又提供瞭足夠多的新穎視角和被重新梳理過的史料細節,足以引發新的思考和討論。這種“雅俗共賞”的設計並非簡單的降低門檻,而是真正做到瞭“以淺顯之語,述深奧之理”。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獻時的審慎態度,注釋翔實,溯源清晰,這極大地增強瞭全書的可信度和學術支撐力。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能引領入門,又能經得起反復推敲的佳作,是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中一部值得被大聲推薦的力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封麵設計得很有古韻,用色沉穩大氣,將某種抽象的意境通過留白和綫條勾勒齣來,恰到好處地烘托瞭主題的深邃。我特彆留意瞭內頁的排版,字體選擇非常講究,既有傳統書法的骨架,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而且圖文排布疏密得當,每一頁的留白都像是在呼吸,給瞭讀者思考和品味的餘裕。那些插圖,無論是對古琴形製的描摹,還是對演奏場景的復現,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細節之處無不體現齣嚴謹的考據精神和深厚的審美功力。這樣的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在翻閱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那份敬畏與用心。對於一個注重閱讀體驗的愛書人來說,光是欣賞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捕捉並傳達瞭一種“在靜默中觀照世界”的宋代理性美學。它講述的不僅僅是樂器,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通過對宋代文人日常起居、交友唱和乃至隱逸山林的描述,我體會到古琴之美是如何內化為一種精神自洽的方式。書中引用的那些片段,無論是詩詞還是筆記,都精準地描繪齣那種“不與世俗爭鋒,隻求內心澄明”的境界。這種美學思想,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幾次放下書本,關掉手機,試圖重現那種“天地靜”的狀態,去感受文字中所營造的寜靜的力量。這本書像是一劑良藥,幫助我們清洗掉現代生活的浮躁與喧囂,迴歸到對本質和永恒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