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人的精神結構及其現代批判 | ||
| 作者 | 王海濱 | ||
| 定價 | 20.0元 | ||
| ISBN號 | 9787516614273 | ||
| 齣版社 | 新華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5-03-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150000 | 頁碼: | |
| 插圖 | |
緣起:實踐呼喚與理論自覺 現代化無疑是當今時代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對現代性的呼喚也滲入瞭全球的各個地區與任何角落。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自由文化和公民社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化推動瞭曆史進步與社會發展,並在從傳統農業文明嚮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中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現實生活世界。 然而,在清醒的反思與冷靜的反省中,現代化何嘗不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工具理性推上瞭至高無上的地位,逐漸失去瞭價值理性製衡與人文精神關懷,現代化帶來瞭核危機這樣足以數次毀滅人類自身的悖謬;市場經濟的資本邏輯與利益驅動在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衝突與矛盾,現代化陷入瞭生態危機等嚴重的自身難以剋服的睏境;作為現代化原動力的工業化也迅速地擴展到需謹慎涉足的文化領域,文化工業化導緻精英文化的失落與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興起。在文化日益嚮物欲主義的世俗性轉嚮中,形形的文化産品越來越世俗迎閤有餘而批判不足,大眾的精神生活也開始為這些新的文化形態所引導和塑造;隨之而來的是,那個假設隨著現代化進程,人們的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人們的發展會更加自由全麵,以及人們的精神生活與幸福指數也自然會水漲船高的曆史幻想,意外地破滅瞭;當今時代更為突齣是的,現代化在的發展造成瞭這樣一個重大後果,那是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程度上齣現瞭意義失落、價值坍塌、虛無侵襲、無所適從、無可歸等諸多問題。 現代化離不開文化批判,文化也理應與現代化(無論其處於上升期、平穩期還是矛盾凸顯期)始終保持的“間距”,以在“即離”中時刻保持理性的反思與批判。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思與批判並不是要拒斥或現代性,而是現代性內部的自我批判,是通過不斷地“糾偏”,使人類曆史進程始終處於理性的監督之下而不至於誤入歧途。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本書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3年度博士學位論文,並推薦參加2013年北京市博士論文評選。書中闡述外關於現代化的精神重建問題的研究,缺乏一個清晰嚴謹的內在精神結構作為邏輯起點,提齣內在精神結構及其基本邏輯與主要原理的分析框架,並係統闡釋精神結構諸要素的內在聯係;進而闡發瞭現代思想們對精神重建問題的探索與內在精神結構的深層契閤。 |
| 編輯推薦 | |
堪比《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同類圖書! |
| 作者介紹 | |
王海濱,男,1983年2月生,河南鶴壁人,中央黨校哲學博士(2009.9—2012.7),師從韓慶祥教授,中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後(2012.6—2014.6),閤作導師郝立新教授。現為中央黨校馬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麵嚮“中問題”的馬剋思主義、人的精神世界等研究。迄今已在《天津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綫》、《學習與探索》、《理論研究》、《中央黨校學報》、《哲學動態》、《馬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主持和參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項、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三項。目前,正主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中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問題研究”。 |
| 序言 | |
《人的精神結構及其現代批判》這本書,用一種近乎解剖刀般精準的語言,剖析瞭人類精神世界的復雜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不同精神結構組成部分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性,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築,每一個磚瓦都牢牢固定,環環相扣。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理論,更像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書中關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互動關係的探討,讓我對很多行為模式有瞭新的認識,原來那些不經意的選擇,背後可能隱藏著如此深層的原因。而且,作者在批判“現代”對精神結構的侵蝕時,顯得尤為犀利,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現代社會描繪成一個負麵的存在,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內在的矛盾和張力,以及這些矛盾是如何在個體精神層麵引發各種衝突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不斷地與自己的固有觀念對話、辯論,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啓發,甚至會顛覆之前的一些看法。它讓我意識到,理解自己的精神結構,是理解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的內容,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重新審視自己和所處的世界。作者在探討“精神結構”時,並沒有采用過於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更加生動、更具啓發性的方式進行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價值體係”如何形成及其對個體行為影響的分析,這讓我對很多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批判“現代”對精神世界的負麵影響時,作者的觀點非常尖銳,但也極具洞察力,他指齣瞭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物質的同時,是如何忽視瞭人類最根本的精神需求,以及這種忽視最終會引發怎樣的後果。讀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被不斷地引導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它讓我認識到,我們的精神世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我們去主動塑造和維護的。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精神自救指南”,在提供深刻洞察的同時,也為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保持清醒和獨立提供瞭方嚮。
評分《人的精神結構及其現代批判》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瞭“精神”這個概念的豐富層次和運作機製。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將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理論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精神衝突”的分析,他能夠從多個角度去解讀,無論是個人內部的矛盾,還是個體與外部環境的張力,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讀到關於“現代性”對個體精神造成的異化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仿佛看到瞭自己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原來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竟有如此深刻的精神層麵的原因。這本書並不是讓你感到輕鬆愉快,它會讓你去麵對那些不容易直視的問題,去審視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動機。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我對“理解人”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衡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理論著作,不如說是一份詳盡的“人生地圖”。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將那些復雜而抽象的精神現象,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尤其是在討論“自我認知”這個話題時,書中對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體精神認知的分析,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反復閱讀瞭關於“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精神結構影響的章節,仿佛看到瞭自己一路走來的影子,那些曾經的迷茫、掙紮,在書中得到瞭一個清晰的解釋。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他坦誠地揭示瞭現代社會在滿足個體精神需求方麵所麵臨的睏境,以及這些睏境是如何轉化為個人內心世界的壓力和焦慮的。但同時,這本書也並非令人沮喪,它更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時刻關注內心的聲音,去主動構建和維護自己的精神健康。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現代人”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堅定瞭去探索和完善自己精神世界的決心。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個月,每當翻開它,都會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人內在世界的睏惑、掙紮,似乎正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曆的。比如,那些關於“自我”的定義,究竟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還是他人評價的總和?書中關於精神結構的剖析,非常細緻地描繪瞭不同層麵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有時候讀到某個章節,會覺得自己被赤裸裸地看穿瞭,但又帶著一種被理解的釋然。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梳理,而是穿插瞭大量的現實案例和曆史片段,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比如,在談論社會對個體精神需求的壓抑時,書中引用的一些曆史事件和文學作品的分析,讓我對“現代”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我們所處的時代,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影響著我們內心的運作?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得到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對話,引導我去反思,去審視,去重新認識那個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