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 | ||
| 作者 | 王海滨 | ||
| 定价 | 20.0元 | ||
| ISBN号 | 9787516614273 |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150000 | 页码: | |
| 插图 | |
缘起:实践呼唤与理论自觉 现代化无疑是当今时代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现代性的呼唤也渗入了全球的各个地区与任何角落。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文化和公民社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推动了历史进步与社会发展,并在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 然而,在清醒的反思与冷静的反省中,现代化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把工具理性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逐渐失去了价值理性制衡与人文精神关怀,现代化带来了核危机这样足以数次毁灭人类自身的悖谬;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与利益驱动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现代化陷入了生态危机等严重的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作为现代化原动力的工业化也迅速地扩展到需谨慎涉足的文化领域,文化工业化导致精英文化的失落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兴起。在文化日益向物欲主义的世俗性转向中,形形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世俗迎合有余而批判不足,大众的精神生活也开始为这些新的文化形态所引导和塑造;随之而来的是,那个假设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发展会更加自由全面,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幸福指数也自然会水涨船高的历史幻想,意外地破灭了;当今时代更为突出是的,现代化在的发展造成了这样一个重大后果,那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价值坍塌、虚无侵袭、无所适从、无可归等诸多问题。 现代化离不开文化批判,文化也理应与现代化(无论其处于上升期、平稳期还是矛盾凸显期)始终保持的“间距”,以在“即离”中时刻保持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与批判并不是要拒斥或现代性,而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批判,是通过不断地“纠偏”,使人类历史进程始终处于理性的监督之下而不至于误入歧途。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本书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并推荐参加2013年北京市博士论文评选。书中阐述外关于现代化的精神重建问题的研究,缺乏一个清晰严谨的内在精神结构作为逻辑起点,提出内在精神结构及其基本逻辑与主要原理的分析框架,并系统阐释精神结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而阐发了现代思想们对精神重建问题的探索与内在精神结构的深层契合。 |
| 编辑推荐 | |
堪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同类图书! |
| 作者介绍 | |
王海滨,男,1983年2月生,河南鹤壁人,中央党校哲学博士(2009.9—2012.7),师从韩庆祥教授,中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2012.6—2014.6),合作导师郝立新教授。现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面向“中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的精神世界等研究。迄今已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理论研究》、《中央党校学报》、《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目前,正主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研究”。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人生地图”。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将那些复杂而抽象的精神现象,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在讨论“自我认知”这个话题时,书中对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精神认知的分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精神结构影响的章节,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影子,那些曾经的迷茫、挣扎,在书中得到了一个清晰的解释。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他坦诚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在满足个体精神需求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是如何转化为个人内心世界的压力和焦虑的。但同时,这本书也并非令人沮丧,它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去主动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精神健康。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现代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去探索和完善自己精神世界的决心。
评分《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精神”这个概念的丰富层次和运作机制。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理论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精神冲突”的分析,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无论是个人内部的矛盾,还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张力,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现代性”对个体精神造成的异化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竟有如此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原因。这本书并不是让你感到轻松愉快,它会让你去面对那些不容易直视的问题,去审视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对“理解人”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当翻开它,都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人内在世界的困惑、挣扎,似乎正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比如,那些关于“自我”的定义,究竟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还是他人评价的总和?书中关于精神结构的剖析,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层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有时候读到某个章节,会觉得自己被赤裸裸地看穿了,但又带着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梳理,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和历史片段,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比如,在谈论社会对个体精神需求的压抑时,书中引用的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让我对“现代”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我们内心的运作?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得到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引导我去反思,去审视,去重新认识那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自己”。
评分《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这本书,用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语言,剖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不同精神结构组成部分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每一个砖瓦都牢牢固定,环环相扣。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理论,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书中关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很多行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那些不经意的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深层的原因。而且,作者在批判“现代”对精神结构的侵蚀时,显得尤为犀利,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现代社会描绘成一个负面的存在,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张力,以及这些矛盾是如何在个体精神层面引发各种冲突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不断地与自己的固有观念对话、辩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甚至会颠覆之前的一些看法。它让我意识到,理解自己的精神结构,是理解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内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新审视自己和所处的世界。作者在探讨“精神结构”时,并没有采用过于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进行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价值体系”如何形成及其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分析,这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批判“现代”对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时,作者的观点非常尖锐,但也极具洞察力,他指出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物质的同时,是如何忽视了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求,以及这种忽视最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被不断地引导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它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去主动塑造和维护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神自救指南”,在提供深刻洞察的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清醒和独立提供了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