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模式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例
定价:79.0元
作者:李创新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1122780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创新所著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模式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例(精)》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作者亲身参与的入境游客抽样调查和历年来国家部门发布的入境旅游统计及抽样数据,选定我国入境旅游具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和广东作为典型案例,分别从力学、场效应、折射效应、双向对流效应等社会物理视角对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扩散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索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的外在规律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本书旨在从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切入,丰富和强化入境旅游流研究在宏观区域视角的理论成果,并尝试将入境游客的“个体行为特征”与旅游集散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统一于“社会物理视角”的理论研究框架。本书可作为旅游科研机构、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旅游地理、旅游规划、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景观等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设计人员、管理工作者和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它聚焦于当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动态流向,并且选择了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深度剖析,着实抓住了研究的核心脉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旅游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朋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其研究框架的。我猜想,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影响入境游客流向的关键因素,比如交通枢纽的便利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差异,乃至近期的国际政策变动对游客决策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人流去了哪里”,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他们会去那里”,以及“这种流动将如何重塑区域经济结构”。期待书中能够看到详尽的数据模型和严谨的实证分析,用翔实的案例来支撑那些关于旅游扩散路径的理论推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预测,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就更大了,毕竟对于旅游从业者和城市规划者而言,洞察未来的流动趋势至关重要。总之,从书名来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佳作。
评分看到“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例”,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地域侧重感”。这三个地区代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窗口和经济体量。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上海是国际金融枢纽,而广东则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制造业重镇,它们的入境客群画像和旅游消费偏好必然存在显著差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三个差异巨大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的?书中是否揭示了“一城一策”的旅游流管理经验?比如,北京的入境客流是否更多是基于文化遗产和公务访问,而上海更多是商务与高端休闲?广东的吸引力又体现在哪里?这种对比分析,应该能为其他非核心旅游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不同区域扩散逻辑的共性与个性,那这本书的普适性价值就会大大提升,绝不仅仅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案例报告。
评分读完书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想象。首先,要研究“流扩散模式”,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处理海量、多维度数据(比如航班信息、酒店预订记录、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等)的。这种跨区域的流动研究,最怕的就是数据孤岛和简单的数据堆砌。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可能运用了复杂网络理论或者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计量模型,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从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到次级目的地(如广东的特定城市群)的渗透和辐射过程。那种能够清晰勾勒出流线图,并用统计学方法验证其显著性的分析,才真正称得上是“模式研究”。如果书中只是泛泛而谈旅游的意义,那就太对不起“扩散模式”这四个字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法论的创新性和严谨性,希望能看到一些教科书级别的空间分析应用。
评分从读者的直觉出发,好的学术专著总能提供一些“反常识”的发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在“中国入境旅游”这个宏大主题下,挖掘出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却非常关键的细节。比如,在“流扩散”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溢出效应”的时滞性?游客在访问了上海后,他们选择下一站的决策过程,是否会受到特定旅游产品(如博物馆、主题乐园)的强力驱动,而不是仅仅基于地理临近性?再者,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化服务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路径依赖”是否正在被削弱?也许这本书会指出,新的技术和平台正在重塑游客的路径选择,使得扩散的路径更加非线性、更加碎片化。我期待的不是对传统观光游的重复论述,而是对新一代入境游客行为模式的敏锐捕捉和深入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对“流动性”和“空间关系”的关注,这让我联想到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公共卫生环境对旅游业的深远影响。一个严谨的研究,不可能绕开这些外部冲击。因此,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将历史数据与近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如签证便利度变化、国际航班恢复情况、特定的安全顾虑)相结合,来构建其“扩散模式”的动态模型。这本书如果能展示出对突发事件响应的敏感性,证明其模型能够在不同宏观环境下依然保持预测力,那就太棒了。它需要回答的不仅是“流是如何发生的”,更应该是“在新的常态下,流将如何演变”。这关乎到中国旅游业的韧性与未来规划,是一本非常有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