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腊八节
定价:19.80元
作者:丛超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53413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基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目录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的别称
佛成道节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悟道
善男信女
农历
腊月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祭灶
推磨做豆腐
杀猪割年肉
宰鸡赶大集
牧女献乳糜的传说
“赤豆打鬼”传说
秦始皇修建长城说
青年励志说
怀念忠臣岳飞说
朱元璋定名说
勤俭持家说
腊八.祭祀
腊八敬神
腊八粥
粥
腊八粥与农业丰收
腊八粥的历史记载
腊八粥的材料
腊八粥的制法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腊八粥如何熬制好吃
腊八粥的食疗作用
腊八节与傩文化
腊八豆腐
腊八吃冰与腊八粥、腊八蒜
翡翠碧玉腊八蒜
腊八煮五豆
腊八面
老北京腊八民谣
老北京腊八粥和腊八蒜
富平县腊八节风俗
陕西其他地区腊八风俗
关东民俗“年嚼过”
桐城地区腊八风俗
天津腊八节风俗
湖南腊八豆做法
甘肃腊八节风俗
宁夏腊八节风俗
青海腊八节风俗
山东腊八节风俗
腊八节吃雀儿头的由来
其他地区腊八节风俗
腊八节的其他风俗
腊八节习俗的民间扩展
古诗中的腊八节(一)
古诗中的腊八节(二)
晋·裴秀《大腊》
清·李福《腊八粥》
腊八节日期的固定
腊八节的意义
腊八节的保护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腊八节》读起来,简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盛宴!我很少读到如此细腻地描绘一个节日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习俗,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一粒粒饱满的米粒如何被精心挑选,到一锅热气腾腾的粥如何凝聚着家人的期盼,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念”的描写,那种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对亲人的思念,对来年的期盼,通过腊八粥这一载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腊八节起源的传说,比如关于后羿射日的典故,以及佛教传入中原时,僧侣们用五谷杂粮熬粥施舍的传统。这些故事并非生硬地科普,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视角,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读到最后,我甚至觉得口中也泛起了阵阵清甜,仿佛那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就在眼前。这本书让我对“过节”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天,而是承载着历史、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刻体验。
评分《腊八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影像集。作者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区的腊八风情。我记得其中一张关于孩子们围着灶台,好奇地看着腊八粥熬煮的画面,那种纯真的眼神,仿佛能穿越纸页,直击人心。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词,这些诗词与腊八节的意境完美契合,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多样性,时而是温情脉脉的故事,时而是理性严谨的考证,时而是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绘。这种多层次的叙述,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节日,更是在认识一种文化,一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对传统的节日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激发了我想要亲身去体验和传承这些美好习俗的愿望。
评分我向来是个不太感性的人,对所谓的“节日氛围”也总是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然而,《腊八节》这本书,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描绘的那些普通家庭,在腊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所流露出的那种朴素的喜悦和深切的关怀,让我这个外人也感受到了温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分享”的章节,腊八粥不仅仅是自己享用,更是一种分享喜悦、传递祝福的方式。作者还写到了那些在腊八节默默付出的人们,比如辛苦熬粥的老人,忙碌准备节日食物的父母,甚至是那些在节日里坚守岗位的人们。他们的身影,让这个节日更加立体,也更加有力量。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忽略了这些微小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温情。它像是一剂良药,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
评分《腊八节》这本书,以一种相当冷静客观的视角,对腊八节的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度挖掘。我一直对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渴望。作者并没有回避传统习俗中可能存在的争议或演变,而是用史料支撑,层层剥茧,展现了一个节日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腊八粥的成分演变史的分析印象深刻。从最初的杂粮混合,到后来加入各种干果、蜜饯,每一种添加都可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和时代背景。作者还探讨了“祭灶”这一与腊八节紧密相关的习俗,分析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理性探索的魅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腊八节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能够洞察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逻辑。
评分老实说,我起初翻开《腊八节》,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节日主题的书籍,大多逃不出歌功颂德、流水账式的窠臼。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腊八节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过腊八的场景,书中对孩子们期盼收到压岁钱、偷吃腊八粥的描绘,简直是童年的精准复刻。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过腊八的差异化描写,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个小小的节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竟能开出如此多姿多彩的花朵。书中的一些篇章,像是细碎的怀旧闪光,勾勒出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北方家庭围炉而坐,南方人家在门前插上桃枝,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腊八习俗,都一一展现在我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自己的回忆,感叹时光的流逝,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腊八节,它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本身,一种充满仪式感、充满温情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