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定价:46.00元
作者:韩维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00800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受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资助。
全书共有六章,围绕着“察举”这个核心概念而进行。章是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察举制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评述。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集中研究西汉和东汉历代帝王颁布的察举诏书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两章是在对两汉书的检阅的基础上展开的,其研究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又能够围绕政治文化来展开。第四章是研究两汉臣子与察举相关联部分的奏疏的内容,这是该研究中征引文献多的一章,文献基础扎实。第五章是在对汉代察举奏疏梳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两汉与察举相关的奏疏的风格特点,归纳出忧患意识、引经据典与天人之说三个主要特点。第六章是具体而微地研究在察举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博士群体,其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等与察举制度的关系。
目录
引 言
章 两汉察举制度类型与沿袭论略
节 察 举
第二节 辟 除
第三节 学校选拔
第四节 其他的选拔方式
第二章 西汉察举诏书的内容与风格流变
节 西汉初期
第二节 武帝时期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
第三章 东汉察举诏书的内容与风格流变
节 东汉初期
第二节 东汉中期和晚期
第四章 两汉察举奏疏的内容
节 上疏荐贤与自荐
第二节 察举奏疏表述政见
第三节 察举奏疏中的灾异对
第四节 贤良文学对策
第五章 两汉察举奏疏的风格特征
节 忧患意识
第二节 引经据典
第三节 天人之说
第六章 察举制度与两汉博士
节 察举制度下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遴选任用
第二节 察举制度下汉代博士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韩维志,1991—200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学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有《庄子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大学、中庸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学刊》、《社会科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汉代历史和文学都略知一二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收获良多,远超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汉代文学的方式,让我不再仅仅从美学和情感层面去理解作品,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察举制度的“动态”描绘,它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框架,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察举制度在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文学的生态。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能够将复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从中提炼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他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紧密结合制度背景,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这本书让我对汉代的士人阶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它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文学,就必须理解它所赖以生存的那个时代。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这个题目有些顾虑,担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探索汉代的文学世界。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将抽象的制度与具体的文学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我记得书中对一些名家作品的分析,比如某位诗人的作品,作者是如何从他被察举的经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他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来阐释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这种“联系”做得非常自然,一点都不牵强。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如何影响”,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为何如此影响”,深入挖掘了制度的深层逻辑如何作用于文学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乃至主题的选择。通过阅读,我不仅对汉代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更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关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读文学作品,不应只关注其美学价值,更应关注其产生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的汉代文学视角。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现象的缩影。而这本书,则通过对察举制度这一关键社会机制的深入剖析,为我们展现了这面“镜子”是如何被打造,又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作者并没有将察举制度与文学割裂开来,而是将其看作一体两面,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他详细描述了察举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具体举措,比如对“孝廉”的选拔,对“贤良方正”的考察等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制度性的要求,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文人去创作符合社会期待的作品。这种分析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创作并非完全是个人灵感的产物,也深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文化肌体,既看到了表面的繁华,也探究了内在的脉络。
评分这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书!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和文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汉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心驰神往。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察举制度的解读,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政治概念,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书中详细描述了察举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巧妙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被推荐上来的士人,他们带着家乡的期盼,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踏入官场,又在文学创作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作者并没有回避制度本身的复杂性,甚至深入探讨了它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弊端,以及这些弊端又是如何间接影响到文学的题材和风格。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让我对汉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流传千古的汉赋、诗歌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也体味着制度与个体命运交织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就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政治制度。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并没有将察举制度作为单纯的政治历史事件来讲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制度如何影响文学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耐心。他会从察举制度的“推荐”机制出发,分析这种机制如何塑造了士人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比如,一些因察举而获得地位的文人,他们的作品中是否会流露出对现有体制的认同,或者隐藏着某种程度的批判?又或者,那些未能通过察举的士人,他们的文学创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它揭示了文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这种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文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对汉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从表面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