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心理学:婚姻是好的修行
定价:32.00元
作者:(美)霍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1337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接地气的婚恋幸福宝典,值得一看的两性情感圣经。★世界知名两咨询专家,帮助成千上万问题家庭走出婚姻困境,经典的两性婚恋图书,疯狂畅销50年,揭秘婚姻真相的角角落落。★婚姻不是终点,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才能爱得明白,活得轻松,把握终身幸福。★婚姻不在于选择合适的人,而在于让对方变为合适的人。★《婚姻心理学》是对任何年纪的夫妻都管用的好书,无论你已经结婚多年还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本书都有助于帮你更好地提升经营婚姻的智慧和能力。
内容提要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当然,经营婚姻虽然并不容易,但婚姻也并不是可怕的。维持幸福婚姻的储蓄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一句温柔的情话,一杯淡淡的热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争执的让步,一个冷战后的拥抱……都会大大提升婚姻的弹性和质量,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
确实如此,获得幸福婚姻的有效方法就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相处起来才会轻松,也只有这样,婚姻才不会对双方构成束缚。在幸福的婚姻里,有一些共同的法则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人与笨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善于借鉴和学习,而后者要自己吃亏受挫后才能醒悟,本书为你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成功法则,借助这些法则,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目录
01 婚姻究竟是什么
白头偕老的秘密
关于婚姻,《圣经》怎么说
婚姻--上帝赐予的礼物
美好的婚姻就是相互滋养
婚姻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婚姻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
婚姻不再是碰运气
02 婚姻是爱情的延续还是终结
让婚姻赢在起跑点
面包和爱情,婚姻需要什么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如何相处
让友谊天长地久
那些美丽的婚姻谎言
你们的时间谁说了算
03 男人应该是裘皮大衣还是贴身棉袄
女人不了解男人,男人更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男人不愿意付出
理解男人的洞穴情结
读懂男人的情绪密码
征服男人心中的温柔之剑
男人在竭力隐藏什么
04 寻找真爱的练习
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给予,而非索取
付出和接受成熟的爱
相信对方的心
如实看待对方,打破心理错觉
越狂热的爱越危险
精进我们爱的能力
05 有矛盾,是舌战还是沟通
今天,你“吼叫”了吗
夫妻为什么会吵架
亲爱的,有话好好说
夫妻间为何总用“编码”交流
温情时刻与艰难争吵
双面胶的“痛苦”
婚床上应当只有你们两个人
06 婚姻背后的孤单
“称职丈夫”和“妻子”的真相
当他的工作变成她的生活
别让感情老化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集中你的婚姻注意力
面对激情的召唤
共同的梦想是婚姻的保鲜剂
07 床单下的性福秘密
让人惊叹的性能量
费洛蒙之谜:两性吸引是怎么发生的
因爱而性,还是因性而爱
亲密绝不只是肌肤之亲
性爱吸引力是保持婚姻的支点
“后戏”更多才是真的爱你
08 亲爱的,我们还要不要一起走下去
为什么我们会伤害我们爱的人
为婚姻筑起一道防火墙
良好的沟通是通向幸福的桥梁
别让沉默“断送”婚姻
到底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
改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男人出轨背后的真相
你能做出怎样的改变
09 结下幸福姻缘的心灵法则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幸福
重要的不是他怎么想
你所拥有的,正是你所期待的
并非事事都能如你所愿
越乐观,越幸福
后记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生于德国汉堡,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1912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卡尔·亚伯拉罕(KarlAbraham)。1932年移民美国,于1941年组建成立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成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长。她的论文因远远了她所处的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精神世界的指南针,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无解的家庭矛盾时。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伴侣因为一些琐事僵持不下,气氛冷到极点,我当时真的觉得这段关系是不是走到了尽头。读到其中关于“情绪的流动性与容器”这一章节时,我豁然开朗。它没有给我生硬的“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情绪在伴侣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的。作者似乎能洞察到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防御机制,那些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脚本”。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观察视角,我开始学着“看见”对方的情绪,而不是直接被情绪带着跑。这就像是突然多了一副望远镜,让我能够跳出争吵的漩涡,从一个更高、更安全的角度去审视问题。那次之后,我们尝试用书中提到的“非暴力沟通”模型进行了一次长谈,结果出乎意料地有效。我们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把那些刺耳的指责,转化成温和的、表达需求的陈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时解药,而在于重塑了你看待冲突的底层逻辑,它让你明白,冲突不是敌人,而是关系的信号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挑战了社会主流对于“幸福婚姻”的狭隘定义。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剧本是:好的婚姻=没有冲突+无条件的牺牲。而这本书则大胆地提出,真正的“修行”在于如何在“差异性”中寻找“共振点”。它探讨了“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平衡点是如此微妙,以至于稍不留神就会偏向一方而导致关系失衡。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边界感”的描述——它不是用来推开对方的墙,而是用来清晰界定你自己的呼吸空间。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对伴侣的“过度介入”,其实是对自己不安全感的逃避。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完美模型”,反而让我拥抱了“不完美”的可能性。它让我明白,婚姻不是到达终点的赛跑,而是一场双人舞,舞步可以错乱,但只要两个人都在场,愿意互相牵引着尝试新的步伐,这场“修行”就没有白费。它让我对未来不再抱有童话般的幻想,而是充满了脚踏实地的勇气。
评分我原本以为,任何关于“关系”的书籍无非就是老生常谈:多沟通、多理解、多包容。所以,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甚至带着一丝怀疑。然而,它带来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宏大的“婚姻”概念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可操作的日常片段。比如,书中对“共识的脆弱性”的论述,让我反思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确定性”去挤压对方的“可能性”的。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我认定某件事是对的,伴侣就应该顺着这个轨道走。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探索,我们双方对“好婚姻”的定义,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它鼓励你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那个“理想伴侣”的投射,然后努力去爱那个真实存在的、有着各种不完美侧面的“人”。这种深挖自我认知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完成后,你会发现,那种强加于对方的控制欲自然而然地消散了。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经营”婚姻,而是教你如何更真实地“成为”一个伴侣,这中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是其他市面上很多快餐式指南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避免了那种学术论文的枯燥感,也没有过度煽情的鸡汤腔调。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无比亲切的长辈,在壁炉旁,用缓慢而清晰的语速,跟你分享他多年观察和研究的心得。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原生家庭影响”这一部分时的谨慎与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童年创伤,而是展示了这些早期的印记是如何像幽灵一样,在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不经意间“显灵”。书中有一段关于“未完成的依恋需求”如何转化为对伴侣过度期待的比喻,非常形象。它让我回溯到自己对“安全感”的原始渴望,并意识到我过去常常把伴侣当作一个“情感ATM机”来使用,期待他来填补我童年时那个无底洞。这种洞察力,让我开始为自己的“索取”感到羞愧,并转而思考,我如何先成为自己的“安抚者”,再带着一个完整的自我走进亲密关系。这种自我赋权的感觉,是读完这本书后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婚姻书籍大多是教你如何“修理”关系中的裂缝,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为你提供了一套高级的“建筑学”图纸。它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让你重新审视地基的稳固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关系中的客体恒存性”的探讨。这个概念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把它解释得非常接地气:即便伴侣暂时不在身边,或者正在生我的气,我内心深处对这段关系的“好”的信念依然存在。在我的经验里,很多争吵最终演变成“世界末日”,就是因为一方的情绪爆发会瞬间摧毁了另一方对这段关系价值的信任。这本书帮我建立了一个“心理防火墙”,让我明白,一次糟糕的互动不等于整个关系都是糟糕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容忍不确定性”,并相信在风暴过后,那个我深爱的人和那段被共同建立起来的美好记忆,仍然会在那里等我。这种对关系韧性的培育,比任何一招鲜的沟通技巧都来得更为持久和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