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义尔著的《科尔沁》是地方民族文化系列书籍 之一。
本书将撰写科尔沁地区(含今通辽市、兴安盟部 分地区等),介绍与科尔沁(文化地理概念)相关的 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人物等,图文并茂,通俗 可读,是了解该地区、该文化的概括性读本,集中了 以往研究者的成果,融入当今近期新理念,配合生态 建设、文化建设战略,展示科尔沁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上篇 写实科尔沁
引子 科尔沁是地名还是人名?
第一章 与科尔沁(哲里木盟)相关的旗县市
1.科尔沁右翼中旗(今属兴安盟)
2.科尔沁右翼前旗(今属兴安盟,兼述乌兰浩特市)
3.科尔沁左翼中旗
4.科尔沁左翼后旗
5.科尔沁右翼后旗(被撤销,其辖区先后被划入科右前旗、扎赉特旗,吉林省镇赉县、大安县等)
6.科尔沁区(从科左中旗分出,开始叫通辽镇、通辽县,后来是县级市)
7.科尔沁左翼前旗(被撤销,分别划入辽宁省法库县、彰武县、康平县,吉林省公主岭市,内蒙古库伦旗)
8.郭尔罗斯前旗(现为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部分划入吉林省农安县、长岭县、长春市)
9.郭尔罗斯后旗(肇源县,今属黑龙江省)
10.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今属黑龙江省)
11.扎赉特旗(今属兴安盟,兼述黑龙江省泰来县)
12.扎鲁特旗(原扎鲁特左旗、右旗)
13.霍林郭勒市(从扎鲁特旗分出)
14.奈曼旗
15.库伦旗
16.开鲁县(从扎鲁特左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分出)
17.阿鲁科尔沁旗(今属赤峰市)
下篇 写意科尔沁
第二章 略说蒙古
18.成吉思汗
19.哈萨尔
20.大蒙古国·元朝·北元21.蒙元四都
22.蒙古骑兵
23.“蒙古”一词的由来(族源)
24.蒙古人·蒙古人种
25.蒙古族
26.蒙古包
27.蒙古五畜
28.敖包
29.蒙古佛教
30.那达慕(赛马·射箭·搏克)
第三章 与科尔沁相关的人和事
31.地域科尔沁
32.奎蒙克·奥巴·僧格林沁
33.盟旗制·会盟制·哲里木盟·通辽市
34.孝庄·满蒙联姻
35.开垦·旗县并存·移民实边·土地奉上·出荷
36.陶克陶胡·嘎达梅林
37.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东蒙古人民自治军
38.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
第四章 科尔沁文化特征和贡献
39.科尔沁文化概述
40.蒙医正骨(整骨)
41.萨满教·安代舞
42.潮尔与马头琴·蒙古四胡·胡仁乌力格尔·叙事民歌
43.服饰
44.饮食
45.版画
46.贡献
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前几章那种沉静、内敛的风格,仿佛把人带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被描摹得纤毫毕现,细腻得让人屏息凝神。然而,当故事的主线终于浮现时,笔锋却陡然一转,变得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般迅猛而热烈。那些原本潜藏在文字底下的暗流,瞬间冲破堤坝,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种复杂的人性纠葛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爆发力,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让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多面的光彩与阴影。特别是主角在面对那个道德困境时的挣扎,读起来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呼吸都跟着情节的起伏而变得不规律。那种夹在责任与本心之间的拉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让人久久不能释怀,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情感的重量。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那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历史厚重感的词汇,这些词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工具,更像是构建世界观的砖石,让整个故事的背景板显得异常真实可信。而且,他对于意象的选取和铺陈极为讲究,比如某次关键的祭祀场景,天空的颜色、风的走向,乃至祭品散发出的气味,都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这种感官的叠加让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阅读,更是用全身心去“体验”那个时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长句的运用,它们层层递进,句式结构复杂多变,却又丝毫没有晦涩感,反而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乐章,将情绪不断推向高潮,最终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上戛然而止,留下一片余音绕梁的空旷感。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结构精巧,意蕴悠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多重叙事视角时展现出的高超技巧。故事并非由单一的“我”来主导,而是通过几位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各自的叙述拼凑而成。起初,他们的声音有些混杂,甚至彼此矛盾,读者需要不断地去辨别谁的叙述更接近真相,或者说,哪一种“真相”更符合叙事的需求。这种非线性的、充满辩证意味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疑性。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接受模式,积极地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到最后,当所有的线索汇集,人物的命运线开始交织时,那种结构上的完美闭合,带来了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美感,让人不得不赞叹创作者在构思时的缜密心力。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似乎并没有急于向读者展示它的核心主题,而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的叙事策略。大量的篇幅似乎都在描绘一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日常生活片段,像是无意中捡拾到的旧照片,每一张都带着模糊的时光印记。但是,当我坚持读到中间部分,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原来,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才是塑造人物命运的底层逻辑。作者的野心显然不只是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更像是在绘制一幅宏大的社会风情画卷,通过个体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去“解码”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让人忍不住要回头去重读前文,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在于它对“记忆”和“失落”这两个主题的处理,显得既深沉又富有诗意。它没有采用那种直白的怀旧口吻,而是通过一些具象的物品——比如一首老旧的歌谣、一块磨损的玉佩,甚至是一道特定季节才能出现的霞光——来唤醒角色内心深处那些已经被尘封的往事。每一次回忆的闪回,都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但这种哀伤并非是廉价的煽情,它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感,让人意识到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作者非常懂得如何拿捏这种情绪的边界,他让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却又引导你从中汲取一种向前的力量,让这份“失落”最终升华为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庄重的告别仪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