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诗经
定价:18.00元
作者:崔富章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71566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形成的座高峰,如同黄河一般,哺育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两千多年以来,注释、研究《诗经》的著作数以千计,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地给以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旧注过于繁重,初学者难以驾驭,勉强读之,不得要领,反而降低学习的兴趣。有鉴于此,我们决定提供一个简洁明了的《诗经》注本,每篇条注文为题解,揭示诗义要旨。诗句注释,力求简明,注意吸取前人训诂成果,一般只引用结论,不作详介;凡属注者的新见解,一般也只带出结论,不展开论。异体字、古今字用“某同某”方式表述,通假字用“某通某”方式表述。诗句正文,采用清嘉庆年间阮元校刊的《十三经注疏》本作底本,以别本参校;底本未妥处,正文径改,并出校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纸质感和油墨的印制质量,说实话,让我这个对手工制品有偏爱的人感到一丝丝的遗憾。虽然整体的视觉效果上乘,但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个别页码处的墨迹似乎有些许的“洇”的迹象,尤其是在大面积留白较多的地方,墨色不够均匀,显得有些“发虚”。这可能与纸张的吸墨性有关,也可能是在高速印刷过程中未能完全避免的小瑕疵。对于追求完美收藏价值的读者而言,这种微小的瑕疵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我理解大规模出版必然存在一定的品控难度,但既然冠以“聚珍文库”之名,意味着它对品质的要求应该达到一个极高的标准。希望未来再版时,能够在油墨的附着度和墨色的饱和度上做进一步的优化,让每一个字都能够以最饱满、最清晰的状态呈现出来。毕竟,古典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文字本身的物质载体的美感,一点点微小的瑕疵,都会让这种美感大打折扣。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流变,尤其是玄学对士人阶层生活态度的影响,因此我对市面上所有涉及该时期思想史的书籍都做了深入的对比。遗憾的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内容深度上似乎并没有完全满足我对“思想史”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需求。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穿透历史迷雾,深入挖掘不同学派之间辩证关系,并能提供大量一手文献引证和细致考据的力作。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更侧重于对既有文本的梳理和普及性的介绍,对于那些深谙典故的读者来说,可能缺乏一些“惊喜”或者说“挑战”。例如,在论及“名教与自然”的张力时,我希望看到更多不同注疏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了后世对“自然”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上。当然,作为入门级的优秀读物,它的清晰度和条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框架。但对于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渴望在某个细分领域挖掘更深层次学术见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略显不足,更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而非深入探险的指南针。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附录和注释部分的处理方式实在是太值得称赞了!现代出版的许多古籍,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让读者在遇到生僻字词或典故时寸步难行;要么注释过于繁琐,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解释一遍,反而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注释大多采用页下注的形式,关键的难点词汇、历史人名或者典出都会在脚注中给予精炼而准确的解释,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及时解除了疑惑。更妙的是,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后面,它还增设了“导读”或者“背景补充”的小板块,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重复正文,而是从历史语境、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说明,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书本和字典、历史地图之间来回切换,这使得我的阅读心流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维持。这种对读者学习习惯的细致体察和尊重,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淡淡的墨香,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对古籍的敬畏之中。封面采用的是那种带有细微纹理的仿古纸张,颜色是低调的黛青色,中央烫金的“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几个大字,古朴又不失庄重,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吸引着我的目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完美地呈现了文字的清晰度,边缘似乎还做了轻微的毛边处理,更添一丝岁月的痕迹。装订方面,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线装工艺,虽然在翻阅时需要稍微注意,但那种每一页都仿佛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是现代胶装本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文库的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文学的人也能轻松阅读,没有丝毫的拥挤感。整体来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它体现了出版方对于“聚珍”二字的深刻理解——珍视经典,精雕细琢。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深远的气息,每次伸手取阅,都是一次对传统审美的回归与享受。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扉页上那些繁复的纹饰,它们似乎也在无声地讲述着中国传统印刷工艺的辉煌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和译文部分的选定风格,与我个人偏好的文风存在一些微妙的冲突。它似乎倾向于采用一种比较古典、略带书面语色彩的现代汉语进行阐释和翻译,力求在“雅”与“通”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点。然而,我个人在接触这些经典时,更倾向于选择一种极其白话、如同与智者面对面交谈般的口语化译文,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时代带来的隔阂感,使思想的火花能更直接地碰撞。这本书的译文虽然准确,但在某些表达上显得略微拘谨和疏离,少了一份鲜活的热情,多了一份学术的审慎。比如,在处理一些情感色彩浓烈的段落时,译文的张力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地笼罩着。这使得我在快速沉浸于文本的情感共鸣时,会时不时地被译文的措辞“拉”回现实,需要进行二次的理解和翻译。这并非是说译文不好,而是不同读者的“语感需求”存在差异,我更偏爱那种大胆、甚至略显“出格”但能瞬间抓住精髓的现代化转译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