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清照诗词集
定价:20.00元
作者:(宋)李清照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807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此次出版,我们将李清照词中化用的古人诗词文句列于词后,另将历代评论、与李清照词相关的本事和史实及对李清照词的系年择要列于每首词后,方便读者对李清照词的阅读和欣赏。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其词风格妍婉,语近情遥,能曲折尽人意,有“婉约之宗”之称;其诗则跌宕昭彰,气格不凡。李清照把人生轨迹和情感经历融入创作之中,无论是咏叹日常生活的欢乐感伤,还是抒发时期的家国之慨,都涌动着一腔真情,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本书系“国学典藏”丛书之一种,备搜李清照词作、诗作、《词论》及古人的精彩评论,辅以简明的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研究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目录
前言
李清照词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
存疑词作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
附录
总评 / 113
词论(李清照) / 124
李清照诗集
打马赋诗
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诗二首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乌江
……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6),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婉约派代表词人。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言其“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清人李调元亦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式体验”。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主题分类法,而是像一位老友般,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某个特定片段,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剖析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情感波动与精神追求。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情境,变得鲜活可感。尤其是在描述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时,他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能力,令人拍案叫绝。他总能抓住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并将其放大,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行文间那种深厚的学识底蕴不言而喻,但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学者腔调,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坐在老茶馆里听一位博闻强识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洞察力与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影像资料部分,简直是为视觉动物准备的饕餮盛宴。我原以为这种类型的历史读物,配图多是些模糊不清的古籍拓片,没想到里面的高清复刻图版多到令人咋舌。那些关于古代服饰、建筑细节的特写镜头,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更绝的是,它搜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民间风俗画和壁画局部,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觉线索。每一幅图片下面都有详尽的考证说明,绝非简单的图说,而是深入到纹饰寓意、材料工艺的层面进行阐释。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间有了具象的依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厚度。对于我这种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的充实程度和考究程度,完全超出了预期,简直是物超所值,光是研究这些图片,就能消磨掉好几个下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米白色纸张,配合着烫金的宋体标题,古朴中透着一股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没有廉价感。封面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联想到宋代绘画的意境,简约而不失韵味。我尤其欣赏内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兼顾了美观。那些小小的、精致的引文标注,处理得如同艺术品一般,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装订的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质感。这本册子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装饰品,每一次伸手取阅,都仿佛在进行一次对古典美的朝圣。从触感到视觉,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者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与理解,这种对“物”的极致追求,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非常适合那些对书籍质感有较高要求的爱书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张弛有度。开篇部分,节奏相对舒缓,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你能从容地适应作者的思维方式。随后进入主体论述,节奏陡然加快,观点密集如雨点,层层递进,将你推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峰。在最紧张的论辩之后,作者总是会安排一两章相对轻松的“调剂”,可能是对某个有趣历史轶事的侧写,或是对某个边缘人物的深入挖掘,这种节奏的切换处理得无比自然,让人在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时,又不至于感到疲惫。最妙的是结尾的收束,它没有草草了事,而是用一种近乎哲思的方式,将全书的论点凝练升华,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那种余音绕梁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这种对阅读体验节奏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读者心理的精准拿捏。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学术前沿的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资料引用和跨学科研究上的努力,堪称典范。它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大胆地将考古学的新发现、社会学的人类学理论、乃至最新的文本分析技术融入进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体系。引用的文献列表之庞大和专业,足以让任何一个研究者感到敬佩,其中不少是第一手的、未经充分翻译的外国研究成果。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数据和理论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整合能力,他能将最硬核的学术观点,用最清晰、最易懂的语言转述出来,消除了知识壁垒。这使得本书不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接触前沿学术思想的绝佳入口。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极其稀有和宝贵的特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