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典文库:十二楼
定价:15.00元
作者: 李渔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4008461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典文库:十二楼》是李渔继《无声戏》一、二集之后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成书于顺治末年。全书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中都用一座楼作为中心关目,因此它们是作者有计划创作的,也体现了作者一向追求故事新颖奇巧的创作思想。
《古典文库:十二楼》即以消闲居本进行标点,并校以宝宁堂本及文宝堂本,较好地保持了版本的原貌。
目录
合影楼
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第二回 受骂翁代图好事 被弃女错害相思
第三回 堕巧计爱女嫁媒人 凑奇缘媒人赔爱女
夺锦楼
回 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娶双妻反合孤鸾命
三与楼
回 造园亭未成先卖 图产业欲取姑予
第二回 不窝不盗忽致奇赃 连产连人愿归旧主
第三回 老侠士设计处贪人 贤令君留心折疑狱
夏宜楼
回 浴荷池女伴肆顽皮 慕花容仙郎驰远目
第二回 冒神仙才郎不测 断诗句造物留情
第三回 赚奇缘新诗半首 圆妙谎密疏一篇
归正楼
回 发利市财食兼收 恃精详金银两失
第二回 敛众怨恶贯将盈 散多金善心陡发
第三回 显神机字添一画 施妙术殿起双层
第四回 侥天幸拐子成功 堕人谋檀那得福
萃雅楼
回 卖花郎不卖后庭花 买货人惯买无钱货
第二回 保后件失去前件 结恩人遇着仇人
第三回 权贵失便宜弃头颅而换卵 阉人图报复遗尿溺以酬涎
拂云楼
回 洗脂粉娇女增娇 弄娉婷丑妻出丑
第二回 温旧好数致殷勤 失新欢三遭叱辱
第三回 破疑人片言成二美 痴情客一跪得双娇
第四回 图私事设计赚高堂 假公言谋差相佳婿
第五回 未嫁夫先施号令 防失事面具遵依
第六回 弄巧生疑假梦变为真梦 移奸作荩亏人改作完人
十卺楼
回 不糊涂醉仙题额 难摆布快婿完姻
第二回 逞雄威檀郎施毒手 忍奇痛石女破天荒
鹤归楼
回 安恬退反致高科 忌偏来绝色
第二回 帝王吃臣子之醋 闺房罢枕席之欢
第三回 死别胜生离从容示诀 远归当新娶忽地成空
第四回 亲姐妹迥别荣枯 旧夫妻新偕伉俪
奉先楼
回 因逃难姹妇生儿 为全孤劝妻失节
第二回 几条铁索救残生 一道麻绳完骨肉
生我楼
回 破常戒造屋生儿 插奇标作父
第二回 十两奉严亲本钱有限 万金酬孝子利息无穷
第三回 为购红颜来白发 因留慈母得娇妻
第四回 验子有奇方一枚独卵 认家无别号半座危楼
闻过楼
回 弃儒冠白须招隐 避纱帽绿野娱情
第二回 纳谏翁题楼怀益友 遭罹客障面避良朋
第三回 魔星将退三桩好事齐来 囮局已成一片隐衷才露
作者介绍
文摘
《十二楼/古典文库》:
李药师所得的红拂妓,当初关在杨越公府中,何曾知道男子面黄面白?崔千牛所盗的红绡女,立在郭令公身畔,何曾对着男子说短说长?只为家主公要卖弄豪华,把两个得意侍儿与男子见得一面,不想他五个指头一双眼孔就会说起话来。及至机心一动,任你铜墙铁壁,也禁他不住,私奔的私奔出去,窃负的窃负将来。若还守了这两句格言,使他“授受不亲”“不见可欲”,那有这般不幸之事!
我今日这回小说,总是要使齐家之人,知道防微杜渐,非但不可露形,亦且不可露影,不是单阐风情,又替才子佳人辟出一条相思路也。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有两个闲住的缙绅,一姓屠,一姓管。姓屠的由黄甲起家,官至观察之职;姓管的由乡贡起家,官至提举之职。他两个是一门之婿,只因内族无子,先后赘在家中。才情学术,都是一般,只有心性各别。管提举古板执拘,是个道学先生;屠观察跌荡豪华,是个才子。两位夫人的性格起先原是一般,只因各适所夫,受了刑于之化,也渐渐的相背起来。听过道学的,就怕讲风情;说惯风情的,又厌闻道学。这一对连襟、两个姊妹,虽是嫡亲瓜葛,只因好尚不同,互相贬驳,日复一日,就弄做仇家敌国一般。起先还是同居,到了岳丈岳母死后,就把一宅分为两院,凡是界限之处,都筑了高墙,使彼此不能相见。独是后园之中有两座水阁,一座面西的,是屠观察所得,一座面东的,是管提举所得,中间隔着池水,正合着唐诗两句: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陆地上的界限都好设立墙垣,这深水之中下不得石脚,还是上连下隔的。论起理来,盈盈一水,也当得过黄河天堑?当不得管提举多心,还怕这位姨夫要在隔水间花之处窥视他的姬妾,就不惜工费,在水底下立了石柱,水面上架了石板,也砌起一带墙垣,分了彼此,使他眼光不能相射。从此以后。这两分人家,莫说男子与妇人终年不得谋面,就是男子与男子,一年之内也会不上一两遭。
却说屠观察生有一子,名曰珍生;管提举生有一女,名曰玉娟。玉娟长珍生半岁,两个的面貌竟像一副印板印下来的。只因两位母亲原是同胞姊妹,面容骨骼相去不远,又且娇媚异常。这两个孩子又能各肖其母,在襁褓的时节,还是同居,辨不出谁珍谁玉。有时屠夫人把玉娟认做儿子,抱在怀中饲奶,有时管夫人把珍生认做女儿,搂在身边睡觉。后来竟习以为常,两母两儿,瓦相乳育。由《诗经》两句道得好:
螟蛉有子,式谷似之。
从来孩子的面貌多肖乳娘,总是血脉相荫的原故。同居之际,两个都是孩子,没有知识,面貌像与不像,他也不得而知。直到分居析产之后,垂髫总角之时,听见人说,才有些疑心,要把两副面容合来印正一印正,以验人言之确否。却又咫尺之间分了天南地北,这两副面貌印正不成了。
再过几年,他两人的心事就不谋而合,时常对着镜子赏鉴自家的面容,只管啧啧赞羡道:“我这样人物,只说是天下无双、人间少二的了,难道还有第二个人赶得上我不成?”他们这番念头,还是一片相忌之心,并不曾有相怜之意。只说九分相合,毕竟有一分相歧,好不到这般地步,要让他独擅其美。那里知道相忌之中就埋伏了相怜之隙,想到后面,做出一本戏来。
玉娟是个女儿,虽有其心,不好过门求见。珍生是个男子,心上思量道:“大人不相合,与我们孩子无干,便时常过去走走,也不失亲亲之义。姨娘可见,表姐独不可见乎?”就忽然破起格来,竞走过去拜谒。那里知道,那位姨翁预先立了禁约,却像知道的一般,竟写几行大字贴在厅后,道:“凡系内亲,勿进内室。本衙止别男妇,不问亲疏,各宜体谅。”
珍生见了,就立住脚跟,不敢进去,只好对了管公,请姨娘表姐出来拜见。管公单请夫人见了一面,连“”二字绝不提起。及至珍生再请,他又假示龙钟,茫然不答。珍生默喻其意,就不敢固请,坐了一会,即便告辞。
既去之后,管夫人问道:“两姨姐妹,分属表亲,原有可见之理,为甚么该拒绝他?”管公道:“夫人有所不知,‘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头,单为至亲而设。若还是陌路之人,他何由进我的门,何由入我的室?既不进门人室,又何须分别嫌疑?单为碍了亲情,不便拒绝,所以有穿房入户之事。这分别嫌疑的礼数,就由此而起。别样的瓜葛,亲者自亲,疏者自疏,皆有之理。独是两姨之子,姑舅之儿,这种亲情,难分别。说他不是兄妹,又系一人所出.似有共体之情;说他竟是兄妹,又属两姓之人,并无同胞之义。因在似亲似疏之间,古人委决不下,不曾注有定仪,所以泾渭难分,彼此互见,以致有不清不白之事做将出来。历观野史传奇,儿女私情大半出于中表。皆因做父母的没有真知灼见,竟把他当了兄妹,穿房入户,难以提防,所以混乱至此。我乃主持风教的人,岂可不加辨别,仍蹈世俗之陋规乎?”夫人听了,点头不已,说他讲得极是。
……
序言
内容选择的独到之处: 我发现这本书的选目非常耐人寻味,它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和翻拍的“热门款”,转而挖掘了一些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主流视野中略显边缘化的故事和笔记。这种选材的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很多篇章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现代,比如对人情冷暖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或者对某种特定群体命运的关注,只不过是用古代的语境来包装。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经典,其主题往往是跨越时代的。我尤其欣赏其中收录的几则关于匠人精神的片段,那种对手艺的执着、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量产的时代读来,简直就是一剂精神上的猛药。它不只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用古人的智慧,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进行一次深沉的叩问。这本书的编者,功力可见一斑,绝对是深谙此道的行家。
评分整体评价与推荐人群: 总的来说,这套书是一次极具诚意的文化呈现。它做到了内容质量与形式美学的完美结合。它并非那种适合睡前随便翻阅的消遣之作,它需要的是一份专注和沉静的心态。我会推荐给那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并且对传统文化中的“器物精神”和“文本细读”有浓厚兴趣的朋友。如果你只是想找一些轻松的故事来打发时间,这本书可能会让你觉得略微有些“费力”,因为它要求你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解码。但如果你是那种享受“探秘”过程、渴望从文字中汲取古典智慧的读者,那么这无疑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藏。它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它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与古典文明的深度对话,收获远比故事本身要丰富得多。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是现代生活难得的一份清净之地。
评分试读感想: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那股子沉郁的书卷气给镇住了。说实话,现在的很多古籍整理本,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总会掺杂一些现代的注解或者叙事腔调,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那份原汁原味的韵味。但这本《十二楼》的排版和用词,透着一股子恪守古法的认真劲儿。我尤其留意了那些繁体字的处理,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十分考究,让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需要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写文字的年代。里面的故事,选材上明显下了功夫,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略显冷门但内容极其精妙的小品文。我试着去代入那个时代背景去想象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那种隔着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拂去一块块蒙尘的古玉,每拂去一层,就现出一分温润的光泽。对于真心喜欢传统文学,对文字本身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它呈现内容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那种阅读的“仪式感”,是很多速食读物完全无法比拟的,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摩挲。
评分对文风的个人感受: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文学特有的那种含蓄而又蕴藉的魅力。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辞藻华丽,直抒胸臆,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平实的叙述中暗藏波澜。特别是那些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把握得极好。举个例子,其中一篇描写旧时闺阁女子情态的文章,作者没有用大段的渲染去描绘她的悲伤,而是通过对她日常起居、对窗外景色的细微观察和动作的捕捉,将那种压抑的、无处排解的情绪烘托了出来。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去填补文字之间的空白。读完之后,那种情绪并不会像直白的故事那样轰然而逝,反而会像一缕淡淡的烟,久久地萦绕在心头。我必须放慢语速去逐字逐句地咀嚼,才能体会到文字背后那层层叠叠的意味。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品味”的。
评分阅读体验分享: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惊喜。我通常不太在意外在包装,但拿到手后,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立马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纸张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墨迹印在上面,没有丝毫渗化,字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每一章节的开头,似乎都有一些精心设计的纹饰或者小小的插图,虽然看不出具体描绘的是什么场景,但那种留白和点缀,将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不像某些版本只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起来,而是真的花心思去“设计”了一本书。我习惯性地会去对比不同版本对同一篇目的处理,而这本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纸质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枚亮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