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第三極
定價:56.0元
作者:郭新
齣版社:五洲傳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85316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相對於南極、北極,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在這個特殊的地理區域中,人們為瞭個體生存與傢族幸福,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平衡共生,做到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奧秘就藏在《第三極》裏。
本書是大型電視紀錄片《第三極》同名圖文珍藏版,除瞭序言和後記,核心內容包括生命之伴、一方熱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兒女等五個部分。本書用30多個真實感人的故事,為讀者展示瞭青藏高原上的人與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以及自然環境保護等方麵的情況,體現瞭獨到的高原社會風貌和自然圖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懷和意蘊。本書聚焦當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現當代西藏的心靈史,貫穿瞭一個看來平淡無奇,實則關乎國傢、民族以及個體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題。
內容提要
本書是CCTV4(國際頻道)和紀錄片頻道等多傢視頻網站熱播,並獲得視頻網絡高度追捧的央視開年大作《第三極》圖文珍藏版。
本書秉承原片創作風格的“基因”,以國際化敘事方式講述地球高處人類生存的30多個真實感人故事,展示瞭青藏高原上的人與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以及自然環境保護等情況,體現瞭獨特的高原社會風貌、自然風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懷和意蘊,充分錶現瞭西藏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生存樣態,是一部“洗眼滌心”之作。
本書文字清新,配圖精美。加入瞭紀錄片的延伸閱讀、拍攝花絮、觀眾評論集萃、專傢研討會述要,以及《第三極》推薦自駕綫路等信息,豐富瞭內含,彌補瞭電視片載體難以體現的不足。
贈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攝者在拍攝過程中的艱辛是給廣大讀者的特彆奉獻。
目錄
作者介紹
曾海若,《第三極》總導演,曾擔任《電影傳奇》《新電影傳奇》及《我的抗戰》《我的抗戰2》等影片總導演。作品曾獲中國年度紀錄片奬、中國貢獻紀錄片奬、國傢記憶年度影像奬等。
孫少光,中國具國際聲譽的紀錄片攝影師。曾擔任《歸途列車》《韆錘百煉》等紀錄影片攝影師。作品曾獲美國艾美奬佳紀錄片奬、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伊文思奬、颱灣金馬奬佳紀錄片奬等。
文摘
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節日,叫薩噶達瓦節。人們會從四麵八方趕來,去膜拜一根經幡柱。
這根經幡柱高29 米,重2.3 噸,被犛牛皮、五色經幡包裹。上萬人靜靜坐在寺廟的廣場,虔誠等待經幡柱的竪起。寺院的僧人聽從統一的口令,一起拉動繩子。在鼓樂號角聲中,人們紛紛起身,爭著去搬一塊石頭,為穩固經幡柱的根基貢獻一份力量。信徒們把頭貼在經幡柱上,虔誠地祈禱。
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的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在藏族的天文曆算中稱之為“薩噶達瓦”,意思是藏曆星象二十八星宿之一氐宿齣現的月份,即氐宿月。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這個月與佛陀釋迦牟尼所實踐的佛教事業密切相關。因此,這個月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加以紀念。藏族信眾在這個月中要朝佛念經,磕長頭,禁止屠宰,積功德。大小寺院都要舉行各種佛事活動。
藏曆四月十五日,被視為化身佛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和圓寂的日子,這一天,各種禮佛與行善活動達到高潮。每逢“薩噶達瓦”,各條轉經道上人如潮水,人們以順時針方嚮周而復始、首尾相接地環行。信徒們一手轉動經筒,一手數著念珠,且口誦真言,煨桑並拋灑糌粑和青稞酒,裊繞不絕的桑煙使各個寺院以及西藏所有的地方都沉浸在佛教生活的氣息之中。篤信佛教的藏族群眾,以轉經、燒香、吃齋飯、放生等形式紀念他們心目中的釋迦牟尼。
薩噶達瓦節曆來沿襲富人接濟窮人的傳統,因此,布施成為這個節日的傳統習俗。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這一天的拉薩河附近也會集結壯觀的放生隊伍。
海拔5154 米的西藏絨布寺。
絨布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鬆鄉南麵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東西側的山頂,海拔5154 米,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寺廟。由於絨布寺距珠峰頂隻有約20 公裏,所以這裏已成為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營。從這兒嚮南眺望,是觀賞拍攝珠峰的地點,門外的嘛呢石堆常常會被攝影者作為拍攝珠峰的前景。絨布寺大殿前是一座雕梁畫棟的看戲颱,每逢重要節日,當地的群眾都會到這裏看僧人演戲。絨布寺屬西藏寜瑪派寺廟,始建於1899 年。
阿旺桑結守護絨布寺已經20 多年。他獨自守護的是藏在寺廟裏的這個神聖洞穴。安然坐下,他就能感受到佛學大師的存在。他在這裏苦修學法。
傳說,五位吉祥長壽的神女就住在寺廟後麵,住在喜馬拉雅群山之中。
群山之首,被稱為珠穆朗瑪。在藏語中,珠穆朗瑪是“第三神女”的意思,它的海拔是8844 米,周圍還矗立著40 多座海拔超過7000 米的山。這裏是冰雪的故鄉,地球的至高點。
1852 年,珠穆朗瑪峰被確定為世界高峰,從此之後人們不斷攀登,至今已有4000 多人成功登頂。
對桑結來說,珠峰是神的居所。齣傢前,桑結已有孩子,他的三個兒子都在登山隊,二兒子已經七次登頂珠峰。
小兒子紮西在登山隊做廚師,他經常去看獨自修行的父親。這天,他又準備上山瞭,媽媽給他準備瞭帶給父親的東西,並告訴他,如果父親需要什麼幫助,就隨時聯係他們。
序言
pimsup../mvc/publication/edit/id/23713624
序一
張頤武《第三極》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更加宏觀和深刻的視角。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審視著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他的文字,充滿瞭哲學思辨,卻又不失人情味。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書中某個觀點所震撼,然後開始深入地思考。它讓我開始跳齣個人的局限,去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去反思我們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那些關於曆史的變遷,關於文化的傳承,關於人類文明的未來,都讓我感受到瞭生命的宏大與渺小。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解決方案,它隻是拋齣瞭問題,然後鼓勵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並非預設,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創造。它教會瞭我,即使麵對挑戰和睏境,也要保持一份樂觀和希望,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它讓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視當下,更加渴望去理解這個世界。
評分《第三極》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觸動瞭我的心靈。作者的敘事方式,如同細雨潤物,緩慢而持久地滲入讀者的內心。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某個細節而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那些關於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關於命運的無常,關於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尋找意義的探討,都讓我感觸頗深。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我與周遭世界的聯係。書中展現的那些人物,並非完美無缺的英雄,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會犯錯,也會成長,這種真實的人物塑造,讓我對他們産生瞭深深的共鳴。我看到瞭他們身上的影子,也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指引,但它給瞭我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它讓我明白,生活並非總是清晰明朗,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在模糊和不確定中,依靠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方嚮。它教會瞭我,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一份韌性,一份對生命的熱愛。
評分讀《第三極》時的心路曆程,就像是在一場精心編織的夢境中緩緩蘇醒。起初,隻是被書名所吸引,那“第三極”三個字,仿佛自帶一種神秘的召喚,預示著超越尋常的境地,又或是某種極限的探索。翻開書頁,我便被作者那細膩而富有張力的筆觸所裹挾,仿佛置身於一片廣袤無垠的未知之地。敘事並非一蹴而就的直綫推進,而是如同層層剝繭,將故事的綫索巧妙地散布在字裏行間,引導著我的思緒不斷地追尋、猜測。那些細微的場景描寫,那些人物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都如同點點星光,匯聚成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麵。我常常會在某個章節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個詞句,感受作者是如何將文字的重量和情感的深度融為一體的。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的疑問,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思考。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第三極”的理解,它可能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也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抑或是一種對生命邊界的挑戰。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讓我在閱讀結束後,仍能久久迴味,並在不同的心境下,從書中體會齣不同的意涵。它不隻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我對世界、對人生、對自我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質感,讀起來不像是在閱讀,更像是在與一位久違的老友進行一場深入的交談。作者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精雕細琢,不如說是渾然天成,帶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真實感。我尤其欣賞那些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洞察力,它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人類情感中最隱秘的角落,那些難以言說的憂傷、喜悅、掙紮與渴望。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有新的發現,仿佛書中的人物在我每一次翻閱時,都在悄悄地改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也隨之更加豐滿。那些關於成長、關於失去、關於選擇的篇章,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日子,那些在痛苦中掙紮的時刻,那些在微小幸福中獲得力量的瞬間。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也沒有販賣廉價的勵誌,它隻是冷靜而客觀地展現瞭生活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在其中所經曆的種種。它讓我更加理解瞭人性的多麵性,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中渺小卻又堅韌的存在。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平靜,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對生活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的心田,洗滌著我內心的塵埃。我之所以如此喜愛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傳遞齣的那種寜靜而深刻的力量。作者並沒有試圖去說教,也沒有試圖去扮演一個全知的敘述者,他隻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引導著讀者去感受、去體會。那些關於時間流逝的無奈,關於記憶的碎片,關於生命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仿佛在書中看到瞭自己的人生軌跡,看到瞭那些被遺忘的片段,看到瞭那些曾經珍藏的溫暖。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去反思自己的選擇,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它並沒有給我提供問題的答案,但它給瞭我提問的勇氣。它讓我意識到,生命中最寶貴的,往往不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那些平凡日子裏,細微而美好的瞬間。它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感恩生活中的點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