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卡斯特罗与古巴:出使岛国见闻
定价:18.80元
作者:陈久长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5438296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巴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特殊阶段”之日,正是本书作者受命出使古巴之时。他与古巴人民一起共同度过了革命胜利后为困难的3年岁月。这期间,作者以中国外交代表的身份走遍古巴各地,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对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了解。本书记述的就是作者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应当说,内容的真实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在写作上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文笔简洁、流畅,读来亲切、具体、生动。在结构上,本书各题独立成篇,又前后连贯,从若干主要方面展现了卡斯特罗的传奇经历及古巴的今昔变化和风貌。
读了这本书,作者清楚地了解到,古巴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古巴共和国是的国家。数十年来,1100万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主席和古共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不畏,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以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巩固和发展古中友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振兴古巴的崇高事业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
目录
1 探寻卡斯特罗的足迹
“加勒比海的明珠”
求索青年
蒙卡达的枪声
身陷囹圄,战斗不息
“格拉玛号”游艇自墨西哥起航
马埃斯特腊山的烈火
2 “我自岿然不动”
美国雇佣军魂断吉隆滩
导弹危机就在这里发生
旷日持久的“电波战”
两架入侵古巴的“海盗”飞机的覆灭
赫尔姆斯-伯顿法的丧钟在全球敲响
特色的社区组织——保革会
卡斯特罗:受威胁的“冠军”
3 振兴古巴面面观
跨越低谷迎复苏
古巴教育在拉美“独领”
古巴——国际生物科技领域“一小强”
“人人享有卫生保障”的古巴
古巴体育在困境中铸造世纪辉煌
享誉世界的古巴芭蕾艺术
4 “愿古中友谊像长城一样永存”
漫漫中古友谊路
我与卡斯特罗的交往
爱心献给中国灾区
卡斯特罗与中国自行车
元首互访谱新章
中华总会馆的百年沧桑
邵黄——蜚声古巴的华人将军
华人邝秋云——古巴画坛的明星
古巴的中国“神医”
出席卡斯特罗主席兄弟饯行晚宴记
后记
作者介绍
陈久长,男,湖南桂阳人,1934年生。195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并留校工作。1964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美洲大洋洲司副处长、驻美国使馆二等秘书、干部司处长、参赞、副司长,中国驻古巴和驻秘鲁大使。1997年退休,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张力和细节的捕捉。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时,从不吝啬于穿插那些极其生活化的微小场景,正是这些点滴之处,让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那些重要会议间隙,人物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流,或者是一杯咖啡冒出的热气,都被捕捉得极为敏锐。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仿佛不是在阅读历史记录,而是在跟随一位身临其境的观察者,悄悄潜入事件的核心地带。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心理博弈和氛围的骤然变化。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犀利,直指核心矛盾;时而又变得极其温柔,描摹出复杂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这种流畅且富有弹性的文笔,使得即便是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代入到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背景之中,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就能读下好几十页,丝毫没有阅读障碍感。
评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观察者”身份的自我定位和处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作为一位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亲历者或深度接触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带来的信息,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和第一手的冲击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穿透官方的陈词滥调,直达事件的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敏感或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原始观察和记录摆在读者面前,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当下快餐文化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他像一个冷静的记录者,用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狂热与个人的渺小,读完之后,那种被信息充分灌溉后的充实感和对历史复杂性的重新认识,久久不能散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时间胶囊,承载着那个特定地理空间中复杂人性的缩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那种略带粗粝的质感,配上那种年代感很强的字体,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泛黄的旧照片和那些尘封的档案。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又不失庄重,仿佛在暗示着里面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重量级内容。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白,而是略微偏暖的米白色,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强烈的视觉疲劳。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每次翻开它,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要打开一扇通往某个特定时空的大门,那种物理上的接触带来的满足感,是电子阅读器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出版社在整体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可以说,光是这份制作的诚意,就已经值得点赞。
评分从知识结构的构建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清晰得令人称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展开,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政治气候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网。每当引入一个新的侧面或者新的关键人物时,作者总能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让读者不会感到突兀或信息过载。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高度的平衡感——在描绘权力斗争的残酷时,没有陷入过度的悲观论调;在记录文化冲突的阵痛时,也保持了足够的客观性。这种平衡感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立体而可信,而不是单向度的说教。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地区和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细节丰满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基石性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混合了一种古典的严谨与现代的犀利,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辨识度的“学者笔调下的纪实文学感”。句式结构上,它大量运用了长短句的交错搭配,使得整体阅读起来富有韵律感,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那种板滞的单调。在词汇的选择上,作者似乎对某一特定语境下的专业术语有着精准的拿捏,但在解释或转述时,又能迅速切换到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述模式,确保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能被有效传递。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所下的巨大心力,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旨在最大化地还原当时的情境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子的结构之精妙,它不仅传达了信息,更在听觉和想象层面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