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
定价:28.00元
作者:代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01061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中西文论的冲突、融合是百年来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线索,探究这个线索,对于中国文论的现代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从比较文论的角度,梳理了西方文论传人中国后中国化的过程,并且探讨了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方向。相信会对中国文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提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重大转折,全球化潮流与本土化思潮剧烈冲撞,文化相对主义盛行,西方文化的和中国传统的断裂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文论弊端的根源所在。作者不满于既有的中西二元对立的僵硬设定.更不赞成以文化霸权取代真理性内容的流行观念,从历史材料出发,力图还原中西文论各自复杂多样的多元传统,探究异质文论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流动。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中,尽可能详人之所略,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突破定论。
目录
序
前言
章 困惑与选择:在本土与异质之间
节 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论
第二节 传统文论在西方冲击下的现代命运
第二章 俄苏文论:非季莫菲耶夫体系的斑驳投影
节 不应遮蔽的身影:普列汉诺夫
第二节 革命与艺术:卢那察尔斯基文化诗学问题
第三节 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与中国文论两种传统
第三章 不协和音:主流文论话语的多面性
节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遗产及其语境化
第三节 古典主义与中国当代革命文学
第四章 渗透与交叉: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复杂境遇
节 西方多元话语与当代美学主流
第二节 异质性彰显: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
第三节 相通与趋同:身体美学的进展
第五章 主体与选择:中国中心的学术视野
节 跨语际旅行:“文化霸权”的话语实践
第二节 文化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何处去?
第三节 由来和发展: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第六章 对接与融通: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节 中西诗学的融汇与挪移
第二节 汉译西方文论
结语 去西方化与寻找中国性
后记
作者介绍
代迅,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南大学教授。任重庆市美学学会会长等职。多次主持教育部和重庆市社会科学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著作有《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等。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文学
文摘
序言
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颇具匠心,它不像一般的学术史著作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或理论流派来机械地划分章节。而是将西方文论的引入及其在中国命运的演变,融入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写法,使得读者在理解具体的理论问题时,能够同时把握其所处的宏观背景,从而获得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的深入剖析,这些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与鲜活的生命、复杂的社会现实发生互动,最终塑造了自身的“命运”。这种对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是一部非常值得细读和品味的著作。
评分阅读此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命运”一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厚度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某种理论在特定时空下的遭遇,更是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与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对话和碰撞的缩影。书中那些关于西方文论在中国传播的各种案例,既有辉煌的篇章,也有令人扼腕的弯路。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出这一过程的曲折与演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曾经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的西方文论观点,在后来的学术语境中逐渐被边缘化或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法。这种“命运”的变迁,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理论逻辑的驱动。它让我思考,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外来学术思想的引入与创新?这个问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与考证的严谨,更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独特的思想维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而是深入探究了“影响”背后的深层机制。他关注的不仅是“谁引进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被引进,又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被引进和解读”。这种追问,触及到了文化土壤、社会语境、权力结构乃至于研究者自身的认知框架等诸多层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被忽略的、边缘化的西方文论在中国传播的考察,以及对中国学者在引进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自主性探索的强调。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学界在面对西方思潮时,并非全然被动,而是在积极地进行对话、筛选、重构,试图从中汲取养分,滋养自身的学术体系。书中对“文化主体性”的讨论,以及在理论借鉴与文化原创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真正的学术繁荣,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花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时代的某个特定理论思潮在中国落地生根、又经历风雨的过程。然而,当我翻开它,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所探讨的“命运”二字,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更为复杂和深邃。它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个单一的西方文论流派,也不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的传播进行简单的梳理。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西方文论的引入、接受、改造乃至创新,置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和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从上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再到后来的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书中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曲折与艰辛。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被引进的西方理论,如何在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哲学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变异”和“本土化”的精彩分析所打动。这种变异,并非简单的翻译或模仿,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选择与创造,是西方之“形”在中国水土中生发出的中国之“神”。这种视角,让我对“文化交流”和“理论本土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更是一场关于意义的重塑与再生产。
评分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壮阔的学术史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老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演进历程之中。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西方文论的接受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论战与争鸣,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在异域思想的冲击下,中国学者们如何既感到兴奋,又饱含疑虑;如何既努力吸收,又力求超越。那种在东西方文化交锋中的挣扎与求索,那种对中国文学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关于一些西方重要批评家(如伊阿古、福柯、德里达等等,此处仅为举例,书中具体内容需自行翻阅)在中国接受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阐释、误读乃至神化的过程,简直是一部生动的“理论中国化”的戏剧。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既有自觉的理论建构,也有不自觉的文化适应,既有深刻的理论贡献,也有无奈的文化妥协。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都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