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十九谭
定价:34.80元
作者:米琴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404502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后一次阅读爱情,我们该读些什么?
★从开始,到现在,从懵懂,到释怀,*初的恋 与 *后的爱。
内容提要
爱情与金钱、欲望、婚姻、友情、道德的关系如何?爱情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中有什么异同?女人在爱情中的“痼疾”在什么地方?传说中的“作女”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现实中还存在理想的爱情吗?……
目录
01 理想的爱情
02 爱情的奇迹
03 婚姻与爱情
04 爱情与金钱
05 爱情与道德
06 “情人”型恋人VS“夫妻”型恋人
07 利己爱VS利他爱
08 贾宝玉的情与欲
09 爱情与友情
10 “一见钟情”VS“日久生情”
11 女人的“弱点”
12 平凡女性的爱情
13 才女的理想爱情
14 英雄与“好色”
15 情种的类型
16 中国三角恋VS西方三角恋
17 文化差异与爱情
18 爱的能力
19 “作女”
附录 中、英文表达爱情关系术语之异同
作者介绍
米琴,知者、作家。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林肯大学、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世界文学。
曾在美国出版英文比较文学研究专著《出于苦难: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情与景:英国浪漫诗和中国古诗自然意象比较》。在国内出版有长篇小说《芳草天涯》(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及中、短篇小说以及文学评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像从旧时光里轻轻拂下来的尘埃,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老上海的味道。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些逝去岁月的深情回望。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挣扎、欢笑和隐秘的痛苦。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那些细微的日常场景,比如清晨的弄堂口,或是雨后湿漉漉的石板路,寥寥数笔,那个时空仿佛就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故事的节奏不是那种急促的、要抓住你眼球的快餐文学,而是像老唱片机里缓缓流淌出来的老歌,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悠长韵味。里面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刻画,尤其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感,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与疏离,读起来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某个被忽略的侧面。读完合上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仿佛刚刚从一场冗长而温暖的旧梦中醒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鲜的体验。它不像我们现在习惯的简洁明快的白话文,而是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用词考究,句式也偏向于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的结构。读起来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语时所花费的心力,那种对文字美感的执着追求,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有些句子,我甚至会忍不住大声朗读出来,感受它在口腔中流转时产生的共鸣和节奏感。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作品,更像是需要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体会的艺术品。它教会我,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语言的雕塑。对于那些对文学的本体——语言本身——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盛宴。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插画风格,予人一种肃穆而又神秘的期待。然而,真正进入文本后,我发现作者的笔力远超我的预想。他构建的那个世界观,虽然根植于现实,但又被一层淡淡的、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光晕所笼罩。比如,某些重复出现的意象——一只特定的鸟,一块不合时宜的石头——它们的功能不仅仅是叙事道具,更像是某种象征,引导着读者去探寻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寓意。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这些“符号”,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性。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直白地把观点强加给你,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园丁,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精心布置的花朵。对于喜欢“挖掘”和“解码”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采用了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来推进情节。初读时,我承认有些跟不上,感觉像是散落的珍珠,需要自己去寻找那条看不见的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成为故事的共同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无关的片段开始彼此呼应,时空的错位感也逐渐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作者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模仿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是跳跃的、带着情感滤镜的,而不是教科书般的线性记录。这种叙事手法,虽然对耐心是一个考验,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频率,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平铺直叙的小说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冒险。
评分这本小说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存在”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但它处理得非常内敛和克制。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一连串的疑问巧妙地编织进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和每一次犹豫之中。我记得有一段情节,关于主角在面对一个重大人生岔路口时的心理活动,那段文字的细腻程度,简直让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人。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内心的波澜,而是通过对环境光影、手中物件的反复摩挲,将那种深沉的、近乎形而上的焦虑感传递了出来。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爽文”,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哲思录”。读到后面,我甚至会停下来,思考书中人物的决定是否合理,然后又意识到,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根本就没有“绝对合理”的选项,只有“不得不做”的选择。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诚实描摹,是很多当代小说所缺乏的锐气与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