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茶经译注(外三种)修订本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唐]陆羽 等,宋一明 译注 |
| 定价: | 32.0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532583775 |
| 印次: | |
| 版次: | 修订版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茶经》共十篇,前六篇详细介绍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七之事》收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介绍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专业术语等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本书还收录了宋蔡襄《茶录》和黄儒的《品茶要录》,及明许次纾的《茶疏》,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 目录 | |
前言 凡例 茶经 ??一之源 ??二指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炊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录 品茶要录 茶疏 |
| 编辑 | |
| 《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四种茶书专业注释翻译,唐、宋、明三代茶文化可知究竟。此书自2009年初版以来,广受欢迎,累计印数达三万。此版修订,加入了作者近几年的研究心得,精益求精。 |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在阐释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批判性”的平衡。它既没有将传统文本神圣化、不可触碰,也没有一味地用现代标准去苛求古人,而是在尊重历史语境的基础上,进行充满洞察力的评析。例如,对于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会观念,译注者会适当地补充现代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解读,这种“代入与跳出”的辩证思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可以传承的精髓,什么是需要被时代淘洗掉的糟粕,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排斥。这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激发独立思考的平台。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问题和角度去深入探究,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我特别关注那些附录和索引部分,因为它们往往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是否用心的试金石。这次的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清晰的年代脉络图,甚至还有对历代重要版本差异的对比分析,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者来说价值连城。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确认某个关键时间点,我翻阅了市面上其他几部相关著作,都没有这次附录中的信息来得精准和全面。这表明了编纂团队在校对和补充材料上投入了惊人的心血和时间,他们对待古籍的态度,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阅读工具书,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工具手册,能够大大提升相关领域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真正想扎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
评分从排版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设计哲学透露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过度花哨的封面和内页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古典的、留白适中的布局。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极其考究,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远低于其他印刷质量一般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引用原文的段落,它们与译注部分的区分度非常高,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至于让人混淆作者的论述和原文的展示。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古籍”这一特殊载体应有体面感的深刻理解。购买实体书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享受这种与文字实体进行亲密互动的过程,而这本书的纸张、油墨、装订乃至装帧设计,共同构成了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阅读仪式感,让人心甘情愿地慢下来,去细品其中的每一处精心安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骨架和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品味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大师级的雕塑家在打磨一块璞玉,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毫不冗余。对于那些涉及哲学思辨的部分,译注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直译,而是巧妙地用当代语境下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重塑,使得那些高深的道家或儒家思想在不失其本真的前提下,更容易被现代思维所接受和消化。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译注者极高的文化自觉和语言驾驭能力,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许久,才能完全吸收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但回报给你的,是思维的拓展和认知边界的拓宽,远超一般书籍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部古籍的装帧实在令人赞叹,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触感,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对话。我尤其欣赏这次修订本在细节上的用心,那些繁复的考据和注释,不是简单地堆砌字句,而是真正深入了文本的肌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为生僻的词汇和典故感到困惑。比如对于某些特定茶器的描述,原注本可能只是寥寥数语,但这次的译注者显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比对,引入了许多鲜活的物证,使得抽象的文字瞬间变得立体可感。这对于初涉茶学或国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既保留了古籍的醇厚与典雅,又用现代的学术规范进行了梳理和补充,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没有流于浅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一次严谨而又充满温情的学术漫步,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从其他快餐式读物中无法获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