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 9787553509112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 97875535091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美均,[英] James,Legge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汉字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林美均
  • 大学
  • 中庸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9112
商品编码:299054342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 作者 林美均, James,Legge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53509112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219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是继《汉韵:林美均当代艺术作品集》之后,再一次用独创的英文书法进行艺术创作。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汇集了作者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作者选用了《大学》《中庸》的经典名句进行英文书法创作。

   作者简介
林美均(MAY LEONG),女,新加坡人,会计专业,家族从事酒店业,为前新加坡贵都酒店董事总经理。1987年到北京、上海投资,有机会接触到深厚的中国文化。1986年开始水墨画探索,1995年开始油画创作,作品有《盛世三友》《幻想写实的松鹤玫》等,和中国水墨的松竹梅有着强烈的对比,“孔雀牡丹交响曲”和古今中外宫廷与贵族出现的孔雀牡丹绘画有现代感。
  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对茶与壶,有着独到精湛的见解。**“茶乐”,其含义是“商业社会越发达,就越加需要茶香之飘拂”;“饮茶不必拘泥既定形式,以随心所欲、轻松自如为宜”。并与各同好相约,自19997起定每年5月31日为“茶乐日”。届时以茶会友举杯同品“开心茶”,“让茶香飘拂世界,愿人人享受茶乐”。1990年起,有感于宜兴陶人作壶而多不饮功夫茶,而喜功夫茶者又多不作壶,乃亲手制壶,有当代孟臣之美称。所作之壶被称为“均壶”,代表作品有均壶18式、“铁头壶”、“汪辜壶”、“鲍鱼壶”。
  1986年起习中国画,师从吴昌硕高徒王个移大师高足、新加坡画家已故黄葆芳先生。启功大师曾赞其画曰:“颇得缶翁意境”。由于教育基础扎实,新加坡双语文化的优势,商业事务的经历,使她知识广博丰富,且有陶艺的积累,各方融会贯通,使其作品超脱了对自然物的单纯模仿,立意清新,色泽丰富饱满,笔触含蓄内敛,在她的作品中溶人了她对生命的歌唱,欢乐至永恒。
  2007年遇到了王羲之的第68代后人香港王盾先生,在向他讨教中国书法时,他说要写好中国书法得练英文字母,加上英文字母近几十年用于拼音和电脑汉字输入,中国人每天都接触的,就这样由于她在新加坡又有双语文化的基础,使她**出了汉韵书法。

   目录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圣经章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圣经章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汉韵墨香——林美均先生书法艺术精粹》 引言: 在浩瀚的书法长河中,总有那么几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林美均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在当代书法界独树一帜的大家。他传承古韵,融汇创新,其书法作品以深厚的汉韵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本套《汉韵墨香——林美均先生书法艺术精粹》系列,便是我们对林美均先生书法艺术的一次深度挖掘与集中呈现,旨在让更多读者领略这位当代书法巨匠的艺术风采,感受中华汉字之美,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 第一卷:溯源与传承——汉隶之魂 汉隶,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其雄浑古朴、方折雄强的独特韵味,奠定了后世书体发展的基石。林美均先生在汲取汉隶精髓方面,可谓倾注了毕生心血。本卷将深入剖析林美均先生如何从汉代经典隶书碑刻中汲取营养,例如《曹全碑》的秀美飘逸,《乙瑛碑》的端庄方严,《礼器碑》的险峻奇绝,《张迁碑》的古拙奇峻。 我们将详细解读林美均先生在临习与创作中,如何体悟汉隶的笔法要诀: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横画的蚕头燕尾,竖画的挺拔有力,撇捺的舒展飞扬,以及点画的丰富多姿。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汉隶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他笔下的隶书,既保留了汉隶的古朴苍劲,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与书写者的性情,呈现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魅力。 本卷将通过精选的林美均先生汉隶代表作品,结合详实的图解和文字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其临池之道。我们会从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笔墨韵味等方面进行逐一剖析,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感,更能从中窥探到林美均先生的创作思路与艺术追求。我们会探讨他如何通过对篆书、楷书等其他书体的广泛涉猎,为自己的隶书创作注入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例如,他对篆书线条的理解如何影响了他隶书笔画的起收;他对楷书结构的梳理如何帮助他营造隶书的整体气韵。 此外,本卷还会追溯林美均先生的艺术渊源,介绍他在书法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启蒙、拜师经历以及与当代书法名家的交流互动,展现其艺术成长轨迹。我们将重点关注他对汉代瓦当、画像石、砖铭等民间隶书的兴趣,以及这些对他的创作可能产生的别样影响,探究其作品中偶尔显露的质朴与生动。 第二卷:意境与哲学——行草之韵 行草书,作为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之一,以其流动的线条、奔放的情感,展现出书写者澎湃的内心世界。林美均先生在行草书创作上,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卷将重点呈现林美均先生如何在行草书中,将汉隶的端稳与二王一脉的灵动巧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汉韵行草”。 我们会深入分析林美均先生行草书的用笔特点:如笔势的连绵不绝,墨色的浓淡枯湿,笔画的轻重疾徐。他如何在疾风骤雨般的笔势中,保留笔笔清晰可辨的力度;他如何在行云流水般的墨迹中,藏匿深沉内敛的情感。我们会特别关注他对“势”的把握,以及如何在点画、结构、章法中体现出“势”的起伏跌宕与内在逻辑。 本卷将展示林美均先生在创作行草作品时,对古代经典行草作品的理解与借鉴,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等。但他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以古人为师,师古不泥古,将古人的笔意神髓内化为自身艺术语言的一部分,从而创作出既有传统精神,又不失时代气息的行草作品。我们会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分析他如何从这些经典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艺术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之中。 更重要的是,本卷将探讨林美均先生行草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写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林美均先生的行草作品,常常在飞扬的笔墨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意境。我们会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理念,解读其行草作品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展现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本卷还将介绍林美均先生在行草创作中的一些独特实践,例如他如何通过长距离的运动来调动全身的力量,以获得更富于生命力的笔触;他如何通过对诗词、文章的深刻理解,来寻找最恰当的笔墨表现方式。我们将展示他不同时期的行草作品,揭示其行草风格的演变轨迹,以及其在不同创作阶段所表现出的艺术追求。 第三卷:笔墨与境界——书法之外的艺术 书法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文学、哲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林美均先生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多重艺术修养融汇贯通的典范。本卷将超越单纯的书法技巧层面,深入探讨林美均先生书法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境界。 我们将分析林美均先生的文学素养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他是否对古诗文有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又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是否会影响他行草作品的情感表达?他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是否会影响他作品的整体布局?本卷将通过选取林美均先生书写的经典诗文作品,并对其进行解读,来展现文字内容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同时,本卷还将探讨林美均先生在绘画、篆刻等其他艺术领域的涉猎,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滋养其书法创作。他是否从绘画中汲取了用笔、用墨的灵感?他是否从篆刻中获得了构图、刀法的启示?我们会通过展示林美均先生在这些领域的少量作品,来揭示其艺术视野的广阔和艺术功底的深厚。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林美均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和对后学的启示。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如何指导学生走上书法艺术之路?本卷将通过采访林美均先生的弟子、同行,以及对其教育理念的梳理,来展现其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传承的担当。 最后,本卷将以对林美均先生艺术人格的描摹作为结尾。一位真正杰出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是他人生境界的写照。林美均先生低调谦和、潜心艺术的品格,如其书法作品一般,散发着温润而坚毅的光芒。本卷将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和感人的故事,勾勒出林美均先生的艺术人生,让读者在欣赏其书法作品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作为一位人格独立的艺术家的魅力。 结语: 《汉韵墨香——林美均先生书法艺术精粹》系列,不仅是一套书法作品的汇编,更是对林美均先生艺术人生的一次深度回眸。通过这三卷内容的呈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认识汉隶的博大精深: 领略汉隶作为书体之母的独特魅力,以及林美均先生在这方面的精湛造诣。 感受行草的生命力: 体悟林美均先生行草作品中蕴含的奔放情感、哲学思考和独特韵味。 理解书法与文化的融合: 认识到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是艺术家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 从林美均先生的艺术之路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愿这套系列作品,能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让更多人爱上书法,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笔墨当随时代”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的整体感觉来看,这套书无疑是走精品路线的,它的耐读性和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的“耐读性”,就是那种可以反复品味,每次翻开都能有新发现的特质。这本书显然具备这种潜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而是值得放在手边,时常取阅,像对待老友般交流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又希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的价值,绝非标价所能衡量,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审美品味和精神高度,引领我们去探索那些永恒不变的美好事物。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传统文化那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教条式的解读,而是像一位温润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行文的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引用的那些古代典故和诗词,它们仿佛是串联起全文的璀璨珍珠,让枯燥的理论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行文风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漫游。尤其是某些段落,那种对人性本真的探讨,直击人心最深处的柔软之处,让人读完后需要静坐良久才能消化其中的韵味。这绝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作品,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带着古朴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纸张的质感也特别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墨色的晕染效果在这样的纸张上得到了极好的展现。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人立刻就进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看得出来,设计者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无论是字体排布的疏密有致,还是版式设计上的留白艺术,都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内容,但仅凭这份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欣赏每一个细微的笔触和墨痕。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就像是流淌的音乐,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音符,排列组合出一种和谐的韵律。它的语言运用,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庄重,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与简洁,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我常常被其中某些句子结构的美感所吸引,那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叙述,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清晰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最精炼、最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摹出来。我甚至会忍不住大声朗读一些段落,感受那种文字在口腔中翻滚、回荡的独特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位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吟诵着不朽的篇章。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非常注重“实践”与“体悟”的结合。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层面,而是不断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其中一些小小的提示和建议,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思考着自己最近的言行是否符合书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反思的驱动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在修养和品德上的不足,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