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 | 作者 | 林美均, James,Legge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 ISBN | 9787553509112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21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是继《汉韵:林美均当代艺术作品集》之后,再一次用独创的英文书法进行艺术创作。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汇集了作者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作者选用了《大学》《中庸》的经典名句进行英文书法创作。 |
| 作者简介 | |
| 林美均(MAY LEONG),女,新加坡人,会计专业,家族从事酒店业,为前新加坡贵都酒店董事总经理。1987年到北京、上海投资,有机会接触到深厚的中国文化。1986年开始水墨画探索,1995年开始油画创作,作品有《盛世三友》《幻想写实的松鹤玫》等,和中国水墨的松竹梅有着强烈的对比,“孔雀牡丹交响曲”和古今中外宫廷与贵族出现的孔雀牡丹绘画有现代感。 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对茶与壶,有着独到精湛的见解。**“茶乐”,其含义是“商业社会越发达,就越加需要茶香之飘拂”;“饮茶不必拘泥既定形式,以随心所欲、轻松自如为宜”。并与各同好相约,自19997起定每年5月31日为“茶乐日”。届时以茶会友举杯同品“开心茶”,“让茶香飘拂世界,愿人人享受茶乐”。1990年起,有感于宜兴陶人作壶而多不饮功夫茶,而喜功夫茶者又多不作壶,乃亲手制壶,有当代孟臣之美称。所作之壶被称为“均壶”,代表作品有均壶18式、“铁头壶”、“汪辜壶”、“鲍鱼壶”。 1986年起习中国画,师从吴昌硕高徒王个移大师高足、新加坡画家已故黄葆芳先生。启功大师曾赞其画曰:“颇得缶翁意境”。由于教育基础扎实,新加坡双语文化的优势,商业事务的经历,使她知识广博丰富,且有陶艺的积累,各方融会贯通,使其作品超脱了对自然物的单纯模仿,立意清新,色泽丰富饱满,笔触含蓄内敛,在她的作品中溶人了她对生命的歌唱,欢乐至永恒。 2007年遇到了王羲之的第68代后人香港王盾先生,在向他讨教中国书法时,他说要写好中国书法得练英文字母,加上英文字母近几十年用于拼音和电脑汉字输入,中国人每天都接触的,就这样由于她在新加坡又有双语文化的基础,使她**出了汉韵书法。 |
| 目录 | |
| 序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圣经章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圣经章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
从装帧的整体感觉来看,这套书无疑是走精品路线的,它的耐读性和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的“耐读性”,就是那种可以反复品味,每次翻开都能有新发现的特质。这本书显然具备这种潜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而是值得放在手边,时常取阅,像对待老友般交流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又希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的价值,绝非标价所能衡量,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审美品味和精神高度,引领我们去探索那些永恒不变的美好事物。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传统文化那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教条式的解读,而是像一位温润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行文的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引用的那些古代典故和诗词,它们仿佛是串联起全文的璀璨珍珠,让枯燥的理论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行文风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漫游。尤其是某些段落,那种对人性本真的探讨,直击人心最深处的柔软之处,让人读完后需要静坐良久才能消化其中的韵味。这绝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作品,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带着古朴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纸张的质感也特别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墨色的晕染效果在这样的纸张上得到了极好的展现。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人立刻就进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看得出来,设计者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无论是字体排布的疏密有致,还是版式设计上的留白艺术,都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内容,但仅凭这份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欣赏每一个细微的笔触和墨痕。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就像是流淌的音乐,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音符,排列组合出一种和谐的韵律。它的语言运用,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庄重,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与简洁,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我常常被其中某些句子结构的美感所吸引,那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叙述,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清晰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最精炼、最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摹出来。我甚至会忍不住大声朗读一些段落,感受那种文字在口腔中翻滚、回荡的独特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位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吟诵着不朽的篇章。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非常注重“实践”与“体悟”的结合。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层面,而是不断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其中一些小小的提示和建议,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思考着自己最近的言行是否符合书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反思的驱动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在修养和品德上的不足,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