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典藏中国 会理古城
定价:35.00元
作者:迦南牧客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09620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会理作为城市的记忆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而要追溯会理的文化,则可以把时间上溯到商周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城市只是文化在历史行走的过程不断堆积、萃取而成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由城廓、民居、人群、风情、方言、饮食等等构成,失去其中的任伺一项,这个城市就不完全。所以,一个拥有文化记忆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城市,这种文化记忆既是城市初的发轫,更是城市赖以不断生长的泥土。尤其是当一座城市拥有上千年文化记忆的时候,无疑就拥有了上千年不断铺陈、夯筑而成的文化根基。会理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定是一座拥有自己文化品质的城市。这就是《会理古城》!《会理古城》分为四个部分、境·远方之远、城·故园密语、乡·大地刻痕、人·风物传奇。本书由北京迦南牧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
目录
境·远方之远
丝路秘境
硝烟征尘的味道
商道驿站的喧哗
古矿冶炼的炽热
会理·地理
会理·图谱
会理·色解
天青色烟雨
春风又绿
高原红
蓝调悠扬
金光璀璨
归去来兮古道蹄印
孔明寨 五月渡泸
甸沙关丝路古道
鱼鲊渡大雨过江
松坪关蜀云滇月
月鲁山金戈铁马
三元桥春风得意
皎平渡马灯明亮
城·故园密语
一座城池
古道上南来北往的马蹄印
街巷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城墙下亭台楼阁的休止符
问城
一问:历史辙痕
二问:自然环境
三问:形制特征
四问:民居风格
五问:建筑布局
延伸阅读:数说会理古城
阅城
钟鼓楼
北门城楼
仓圣宫
城隍庙戏楼
会理古城还有哪些文化地标
迷城
南北大街大道
科甲巷翰墨书香
西成小巷马帮记忆
微表情
乡·大地刻痕
民族走廊
金沙江畔长袖善舞
蜀地以南庄严行进
民俗大观园
会理民间传统节庆
一个村庄
祭祀文化
歌与舞
彝族长号
待客酒
桠饭桠菜
筛糠和撞油
民族聚居 融合与承袭
傣族入乡随俗
傈僳族刀耕火种的文明进程
白族六诏遗韵
人·风物传奇
缱绻的爱恋
水墨画
铜火锅
绿陶器
往昔
一群会理人
记下古城的声音
沉甸甸的绿陶
自醉云天
打制铜火锅的手艺人
笔刀走墨香
城楼上的一盘棋
舌尖上的会理
羊肉汤锅
羊肉米粉
鸡火丝饵块
铜火锅
熨斗粑、油茶、稀豆粉
筒子骨
美食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和精致的印刷质感,立刻就给人一种“珍品”的感觉。我一直对那些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保护与发展有种特别的关注,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从目录上看,这本书似乎对会理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这几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比如,他们是如何梳理出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地域特色?经济管理出版社的背景也让我对其中关于古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风光描绘,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和运营思路。拿到手里的时候,我仿佛已经能嗅到古城里泥土和阳光混合的味道,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跟随作者的笔触,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深度游览。
评分说实话,我关注这本书,更多是冲着它所代表的“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展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地方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常常被主流叙事所淹没,成为扁平化的旅游符号。我衷心希望《典藏中国》系列,尤其是聚焦到会理古城这一本,能够真正做到底层的、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我期待的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打卡”指南,而是能深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肌理中去,去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挣扎、适应并重生的。比如,那些古老的商业街区,它们的商业模式是否已经彻底被电商冲击?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如何确保引入的产业与古城的文化基因不发生冲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社区参与、文化授权的讨论,那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对地方文化深度的挖掘,才真正体现了一部“典藏”作品应有的重量。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活化的案例时,发现很多项目因为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对历史文脉的尊重,最终沦为“千城一面”的商业化产物。因此,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会理古城在现代管理视角下的定位和策略尤为好奇。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较强,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会理的独特性。例如,如何量化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制定保护法规时,如何平衡产权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对比性的分析,比如,将会理的保护经验与其他省份的古城发展进行对比,指出其优势和潜在的风险点,那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毕竟,保护一个活着的古城,是一门极高难度的平衡艺术,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精准的现实把握。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肃穆的历史感。我个人偏爱那种叙事节奏沉稳、论证过程扎实的历史类书籍,不喜欢过于煽情或文笔过于跳脱的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会理古城从昔日边陲重镇到如今文化名城的沧桑变迁。更具体来说,我很想知道书中对会理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贸易地位是如何描绘的?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与这座城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在讲述这些历史片段时,作者能否巧妙地融入一些第一手史料的解读,而不是仅仅引用二手文献?那种触摸到历史原貌的震撼感,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替代的。如果这本书能在细节中展现出这种历史的厚重感,那它无疑就超越了一般的地域志范畴,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诗。
评分阅读关于地方文化的作品,我最看重的是其“可读性”与“资料性”的平衡。一本好的地方志,既要服务于学术研究者,也要能被普通爱好者轻松理解和享受。我猜想,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在资料的收集上必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地图、老照片、统计数据甚至是口述历史的整理。我希望作者在呈现这些硬核资料时,能使用清晰的图表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复杂的经济数据和保护法规变得生动起来。想象一下,如果书中能将一张清代的商路图与今天的旅游导览图并置对比,同时分析其中要素的演变,那将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多维度的信息聚合体,不仅告诉我们“会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会理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未来将走向何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