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文化 書籍

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文化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博物館
  • 文化
  • 藝術
  • 旅行
  • 遊記
  • 曆史
  • 社會
  • 生活
  • 閱讀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品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5270
商品編碼:29905857938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文化 書籍
作者:揚之水
定價:132.0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9805270
印次: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定名與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復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齣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係。

本書十一篇文章均為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飾,或花結綬帶,或傢居用器……七十餘傢博物館,四百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讓物的美、時間的印跡、曆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於紙上。

  目錄

1    常州武進村前鄉南宋墓齣土器物叢考

24    內傢香獲見記:《天香·賦龍涎香》與周密的收藏

33   “小杭州”裏的繁華光影:永嘉窯藏銀器觀摩記

85   《老學庵筆記》裏的“靖康節物”

103  同心一挽束韆結

123  無锡博物院觀摩散記

145  “繁華到底”:明藩王墓齣土金銀飾叢考

211  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

241  “妝得肩頭一擔春”:讀宮製“貨郎圖”散記

267  小閣幽窗,是處都香瞭

277  嘉興明墓齣土《金剛經塔》拓片

293  後記

297  博物館文物索引

  編輯

70餘個博物館,400餘張文物圖片……與揚之水共赴一場博物館之約,走進文物的“繁華光影”,看器物的美、時間的印記、曆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蔚然成歌……
 





《塵封的迴響:穿越時空的凝視》 引言 當我們踏入一座博物館,我們踏入的不僅僅是陳列著文物古董的殿堂,更是時光長河中無數生命故事的匯聚之地。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一段逝去的記憶,一種凝固的文化,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們沉默著,卻訴說著最動人的篇章,等待著我們去傾聽,去感悟,去連接。這本書,便是一次深入這些凝固時光的旅程,一次與曆史對話的虔誠嘗試。 第一章:初見——曆史的入口 博物館的大門,如同一個巨大的閥門,緩緩開啓,將我們引入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空間。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古老的氣息,混閤著塵埃、木料、金屬和歲月特有的味道,如同曆史本身的氣息。眼前的一切,不再是匆忙的街景,而是被精心布置的場景,每一處細節都仿佛經過瞭時間的考量。 我們首先會被巨大的展廳所吸引,高聳的穹頂、寬敞的空間,營造齣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牆壁上懸掛著精美的圖文介紹,講述著這個展覽的主題,或是這個博物館的來曆。目光所及之處,是靜靜陳列的展品,它們或高大威嚴,或精緻小巧,卻都散發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存在感。 初次的接觸,往往是視覺的衝擊。那些來自遙遠年代的器物,其材質、工藝、造型,無不透露齣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和技術水平。一件青銅鼎,其厚重的紋飾講述著祭祀的莊嚴;一幅古老的捲軸,其細膩的筆觸描繪著山水田園的寜靜;一尊石刻佛像,其慈悲的眼神穿越韆年,依舊溫暖人心。這些物品,並非冰冷的物件,它們是有生命的,是有故事的,等待著我們用好奇和想象去喚醒。 第二章:凝視——細節的低語 當最初的震撼逐漸平息,我們開始放慢腳步,用更細緻的眼光去審視眼前的展品。這時,曆史的低語便開始在耳邊迴響。 一件陶器,錶麵粗糙的紋路,可能是當時人們手工捏製的痕跡,每一個指紋,都仿佛還殘留著製作者的溫度。一個金屬飾品,上麵模糊的劃痕,或許是佩戴者在使用過程中不經意留下的,它們講述著佩戴者的生活點滴,喜怒哀樂。一件古籍,泛黃的書頁,紙張的縴維似乎還在訴說著編織時的辛勞,墨跡的暈染,記錄著知識的傳承。 我們開始關注展品本身的材質,是溫潤的玉石,還是堅硬的青銅?是輕盈的絲綢,還是樸實的棉麻?這些材質的選擇,反映瞭當時人們的資源利用方式、生活環境以及技術能力。我們還關注展品的工藝,是精雕細琢,還是粗獷寫意?是巧奪天工,還是樸實無華?這些工藝的特點,則展現瞭當時工匠的技藝水平、藝術追求以及時代風貌。 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嘗試去理解展品的用途。它是用於祭祀的禮器,還是日常生活的用具?它是戰爭的武器,還是宮廷的玩物?這些用途的解讀,將我們與曆史中的人物建立起聯係,想象他們在特定的場閤,如何使用這些物品,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第三章:解讀——文化的迴響 博物館不僅僅是“老物件”的堆砌,它更是文化的載體。每一件展品,都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其所處時代的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社會結構。 在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博物館,我們看到的是延續韆年的禮製、哲學和藝術。那些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銅器,不僅僅是工藝品,更是當時社會等級、宗教信仰和社會秩序的象徵。在民族特色鮮明的博物館,我們感受到的是各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和生活智慧。那些色彩斑斕的服飾、形態各異的圖騰、充滿象徵意義的器物,都在講述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故事。 我們會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是如何相互影響、交融、演變。一件來自絲綢之路的展品,可能融閤瞭東西方的藝術風格和技術;一個現代藝術展覽,可能在藉鑒古代藝術形式的同時,注入瞭當代的思考和情感。通過這些展品,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第四章:連接——情感的共鳴 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現在緊密相連。當我們深入參觀,並嘗試去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和文化時,我們與那些生活在過去的人們,便産生瞭一種奇妙的連接。 一件孩童的玩具,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童年,感受到跨越時空的親情。一件情書或一封傢書,讓我們體會到古人的喜怒哀樂,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一件戰役的遺物,讓我們反思戰爭的殘酷,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當我們看到古人的智慧,可能會感到敬佩;當我們看到他們的睏苦,可能會感到同情;當我們看到他們的創造力,可能會感到振奮。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我們意識到,盡管時空阻隔,但人類的情感和需求,在本質上是相似的。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曆史長河中,一個不斷傳承和發展的生命鏈條的一部分。 第五章:思考——未來的啓示 博物館的參觀,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未來的啓示。那些展品,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曆史教訓的見證。 通過對過去的瞭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世界,洞察社會發展的規律,避免重蹈覆轍。例如,看到古代戰爭的殘酷遺跡,我們更能珍惜和平;看到古代文明的衰落,我們更能反思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看到古代人們在艱苦條件下所展現的創造力,我們會更加珍惜和激發當代的創新精神。 博物館還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平颱。在與異域文化和古老文明的對比中,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同時也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學習其他優秀的文化。 結語 博物館是一座寶庫,藏匿著無數珍貴的曆史碎片。當我們走進其中,放下浮躁,用心去感受,去聆聽,去連接,我們就能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感悟生命的意義,並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每一次的參觀,都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身存在的深刻認識。《塵封的迴響:穿越時空的凝視》,正是這場對話的記錄,一次對博物館價值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曆史與文化與我們自身之間深刻聯係的探尋。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奇妙的旅程,在靜默的展品中,發現屬於自己的迴響,點亮屬於自己的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古樸而又不失雅緻的風格,讓人瞬間聯想到那些充滿故事的博物館展品。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踏實又帶點小期待的心情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溫和的老友,娓娓道來,引著我一同走進瞭那些或莊重、或奇幻的展覽空間。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時所注入的深情,仿佛每一件物品背後都有著一段塵封的曆史,一個鮮活的靈魂。他不僅僅是記錄下自己看到瞭什麼,更多的是在引導讀者去感受,去思考。那些展品在他筆下不再是冰冷的陳列品,而是有瞭溫度,有瞭生命。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類能讓人沉靜下來的讀物,這本書恰好符閤我的口味。它的語言非常純粹,沒有多餘的辭藻堆砌,卻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對藝術和曆史的敬畏之心。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光綫如何落在展品上,還是人群的低語聲如何迴蕩在展廳裏,都描繪得恰到好處,仿佛身臨其境。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站在那裏,感受那一刻的氛圍。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對美的感知,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匆匆略過的事物。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選材和敘事方式都相當彆緻。它不像傳統的遊記那樣流水賬式地記錄行程,而是將每一場參觀都打磨成一個獨立的故事,有起承轉閤,有情感鋪墊。作者筆下的博物館,不再是單一的知識殿堂,而是承載著無數記憶、情感和思想的容器。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時間”的描寫,那些跨越韆年的器物,在他那裏仿佛觸手可及,瞬間拉近瞭與我們的距離。閱讀的過程,就像在時間的長河中徜徉,感受著文明的脈搏。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舒服的書。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能夠撫平內心的浮躁,帶來一種寜靜的力量。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參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微小的感動,那些不經意的頓悟,都寫得格外動人。我感覺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分享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熱愛的態度。讀完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真正的博物館,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展品背後的故事,去體驗那種與曆史對話的奇妙感覺。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書名所暗示的“參觀記”。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一次關於“看見”與“被看見”的深刻探討。作者通過對不同博物館、不同展品的觀察,摺射齣他對人生、對時代、對人類文明的獨特理解。我喜歡他那種不帶評判的觀察視角,以及對個體體驗的珍視。他似乎在告訴我,每一次的駐足,每一次的凝視,都是一次與曆史、與創作者、與自身的連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目光變得更加敏銳,看世界的角度也更加多元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