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你不知道的美國
定價:24.00元
售價:16.8元,便宜7.2元,摺扣70
作者:湯本
齣版社:文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7410584
字數:
頁碼:2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你不知道的美國》是對20世紀離奇真實事件和有趣人物的記敘評論,其中不少是尚未被中國媒體報道過的“美國剖麵”。在跨文化的觀照中,《你不知道的美國》讓你看到你沒有看到過的現象,讓你接觸到你沒有接觸過的一種思考,讓你感覺你從未發見的震驚,讓你感受到不樂觀後麵的樂觀……
告訴你一個你不知道的美國,來一句美國式的自信,這是湯本式的真實視野,湯本式的坦誠直言,湯本式的諷刺幽默,湯本式的抒情抒懷…… 這個不寜靜的世界,彌漫著暮氣和朝氣;美國有很多剖麵,糾葛著美和醜,糾葛著善和惡,糾葛著強和弱。你痛苦也罷,你興奮也罷,你渴望瞭解一個真實的美國。
湯本,美國華人學者和評論傢。現任美國剋萊濛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傳統理論研究員(PubliuSFellow)。1998—2002年,曾任《美國之音》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傢。現兼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和公共事務學院顧問、吉林大學客座教授、廣東社會科學院客座教授。2002年以13.41秒的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南加州華人第22屆田徑運動會中年男子組百米冠軍。
美國的反恐戰爭會不會勝利?
2003年1月5日,美國專欄作傢詹姆斯·品可爾頓(James P.Pinkerton)在《洛杉磯時報》呼籲美國民眾要意識到“恐怖戰爭和反恐戰爭是一場自己傢門前院的前綫戰爭”。他指齣:“恐怖戰爭是超限戰,沒有平民概念,隻有軟目標概念。…‘我們雖然聽到()承諾將打贏這場戰爭,但超限戰並非針對正規軍,而是平民,我們還未證實我們能打贏這場戰爭。”
超限戰的概念公開齣現在美國的媒體,說明政治良知和輿論良知對事實的體認,但要成為大眾的共識,談何容易。美國知識界的反省,也充滿危機,很容易被扣上“反猶太”的帽子,一直堅持批評猶太政治集團錯誤做法的改革黨的主席布坎南(Patric Bucanon)就曾經遭受媒體“為德國塗脂抹粉”等不實的攻擊。再如,美國經濟學傢托瑪斯.斯塔弗爾以大量事實和數據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說明美國對以色列巨額支持。他的研究獲得美國退休的高級軍官以及外交官提供的資料和數字,但他們不敢披露自己的名字,擔憂被扣上“反猶太”的帽子。
同時,反恐戰爭的巨大開銷給美國帶來巨大負擔。2003年1月15日,白宮預算主任宣布,美國2003年財政預算赤字將增大,達到國民收入(GDP)的百分之三。如新建美國國土安全部,激活資金就是380億美元,所需大量資金還在後麵,預算赤字是不可避免的。但客觀地講,這樣的赤字狀態相比80年代裏根達到國民收入(GDP)的百分之六,還隻是小巫見大巫,不至於影響選舉民意。更何況,任何美國在國外的的軍事反恐戰爭以及在國內的反恐戰爭,都需要大量高科技軍事設備武器,大量訂單飛嚮軍工産業。一個無情的美國政治事實是,讓軍工産業滿意的總統競選連任,勝算的把握要大於讓軍工産業不滿意的總統競選人。
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也處於艱難狀態,隨著阿富汗副總統、旅遊及交通部長被刺殺,總統和國防部長也曾險遭。阿領導人安全的危機,尚未解除,而卡紮爾實際上隻控製瞭首都喀布爾。軍閥為瞭各自利益的衝突,遊擊隊的襲擊,使得2002年11月17日《時代周刊》認為阿富汗反恐戰爭已失控(out of control)。由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有1,500公裏長的邊界,美軍在去年12月開始越過邊界,進行轟炸,美軍也對認為有“恐怖分子”藏匿的村莊進行軍事攻擊,激起巴基斯坦的一些民眾的反美情緒。
為瞭打贏恐怖分子,美國中情局(CIA)正式恢復手段。但是,根據《洛杉磯時報》2002年12月報導,全球有四十多個國傢都有凱達組織。凱達組織有很多民眾保護,由本·多次公開演講,是為瞭反對以色列的殘忍侵占,從而受到阿拉伯國傢、伊斯蘭迴教國傢民眾的廣泛同情和支持,甚至在美國,也有“群眾基礎”,要找到他們的蹤跡,成功,具有極高的難度。這四十多個國傢的凱達組織大部分還在活動。這些應該引起美國政治良知和政策智囊進行嚴峻思考。我們在明處,他們在暗處;我們是常規戰爭,他們是不擇手段的超限戰;我們是付錢的職業軍人以及職業特工的專業行為,他們是非專業的但是自願的行為。
恐怖戰爭使美國人心恐慌,美國普通老百姓普遍感到生命的可貴,2002年嬰兒齣生率達到新高。
而且,美國對外政策的一些失誤以及發動反恐戰爭的強硬手段,又導緻美國國際形象的危機狀態。2002年12月4日,美國霹惠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錶瞭一項全球性的民意調查報告。該中心並將這項耗資四百萬美元的研究報告遞交白宮。
這項調查在美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墨西哥、韓國、南非、土耳其、約旦、巴基斯坦、中國等35個國傢進行,共完成38,000份問答捲,民意調查使用46種語言,17種方言。這項調查主要側重研究美國在世界的形象,瞭解美國新近反恐戰爭、新伊拉剋戰爭,以及美國政治、科技、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雖然35個國傢中多數國傢對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的良好願望錶示支持,但在以往有記錄的27個國傢中,有20個國傢對美國的好感在減少。該中心主任安德魯.庫特(Andrew Kohut)指齣:“相對來說,極少的美國人明白美國在世界的形象已經到瞭多麼危險的時候。”
筆者以為,美國的國際形象之所以處於危機狀態,並不是被調查國傢的民眾不支持反恐戰爭,而是因為布什總統隻是注重“硬手治恐怖戰爭的標”,未能大力“軟手治恐怖戰爭的本”所緻。
2003年1月16日,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賓州就醫療訴訟導緻美國醫療係統危機發錶演講,仍然強調要把恐怖主義分子的頭目抓住,繩之以法。這句話,從“91l”之後,已一年多瞭,反復強調多次,但至今尚未抓住主要的頭目和領導人。可以預估,喬治·布什總統反恐戰爭的強勢態度還會持續到2004年的大選。正如近前總統剋林頓所指齣的,“今天的美國,一個強硬的犯錯的總統,要比一個軟弱然而正確的總統,更能受到美國人民的支持。”看來,今天的美國,即便富有政治良知的華盛頓或者林肯復活,麵對猶太族裔掌控和影響下的美國人民的民意,也不得不采取符閤民粹主義的做法。在某些時候,人民也會犯錯誤,政治傢們也不得不隨波逐流。何況,由於猶太政治勢力、保守勢力及鷹派的力量仍然處於高漲之勢,喬治·布什總統在反恐戰爭初始,所采用的原本符閤美國國情的“硬手治標,軟手治本”的雙嚮戰略,如今變成瞭美國大力“硬手治標”,以色列的大力“硬手治本”的單一戰略。這不僅將使得“硬手治標”步履維艱,也使得“硬手治本”引起反彈。“硬手治本”是不會有結果的,以色列首先應該無條件地停止對巴勒斯坦人的血腥和軍事侵占。
原本主張“軟手治本”的喬治·布什總統似乎無法落實自己在2002年的“四四”講話的建議。此講話重點強調“建巴勒斯坦國,以色列立即停止侵占的軍事行動,20萬以色列軍民撤齣占領區”。而這解決中東問題重要的三項美國新政策,卻因此項政策起草人之一、總統得力顧問之一凱琳’休斯女士在去年夏天的辭職和鷹派勢力的高漲,而被束之高閣。
迴顧六七十年代的十年越戰曆史,越戰初期,越是主張越南戰爭的,越是能夠當選上總統;而在越戰後期,越是主張盡快結束越南戰爭的競選人,越是容易當上總統。曆史可能發生再度循環,在反恐戰爭初期,越是主張反恐戰爭的總統競選人,越是能夠當選上總統;而在反恐戰爭後期,越是主張早日結束反恐戰爭的總統競選人,越是容易當上總統。
今天,美國政界和人民仍然麵臨恐怖戰爭(超限戰)的挑戰和威脅,白宮和美國決策界,應該及早認識並達成多數民眾的認識,僅僅靠強硬手法,反恐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隻有真正解決恐怖戰爭的根源,停止對以色列的不道德的偏頗的軍、政、經的巨大支持,真正落實“四四講話”,撫平巴勒斯坦民眾積壓五十年的仇恨怨懟,公正而和平地解決中東問題,美國纔可能有安寜之日。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且時不時與自己過去的認知進行對比。許多時候,我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麼的片麵,甚至是狹隘。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究。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我喜歡它不拘泥於一種單一的敘事框架,而是跨越瞭社會學、曆史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試圖構建一個更加全麵和立體的美國圖景。 書中對於美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張力的描繪,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比如,看似平等的社會理想與現實中根深蒂固的階級壁壘之間的矛盾;自由主義思潮與保守主義價值觀的碰撞;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影響、又相互疏離的復雜關係。作者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矛盾歸咎於某個群體或者某個原因,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其形成的復雜背景和多重因素。這讓我明白,美國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辯證統一的國傢,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其內部的多元和動態。這本書,為我理解這些矛盾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我必須說,《你不知道的美國》在敘事手法上非常獨特,而且極具感染力。作者擅長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引齣更宏大的社會議題。你以為你在讀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但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被帶入瞭對美國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階級固化等深層次問題的思考。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方式,比那些枯燥的理論分析更具說服力。我常常讀到某個章節,會停下來,迴想自己的生活經曆,或者身邊發生的事情,然後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原來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背後有著如此緊密的聯係。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邊緣群體和被忽視的議題的關注。比如,那些在經濟轉型中被遺忘的工人階級,那些在社會變革中掙紮的少數族裔,以及那些在看似繁榮背後默默承受壓力的傢庭。作者用一種近乎近距離的觀察,將他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展現齣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也更加脆弱的美國。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從宏觀數據或者主流媒體的報道中瞭解美國,但這些信息往往是經過篩選的,而《你不知道的美國》則帶領我們深入到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傾聽那些不常被聽到的聲音。這種視角轉換,讓我對美國的理解,從平麵走嚮瞭立體。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沉澱如何影響著當下的社會現實。作者在梳理一些看似獨立的社會現象時,總能追溯到其深厚的曆史根源,例如種族歧視的遺毒,或者不同時期移民潮帶來的文化衝擊。這種深挖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我之前感到費解的社會矛盾,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起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展現瞭曆史如何塑造瞭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如何影響瞭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這些曆史印記又是如何在當今社會繼續發揮作用的。 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早期美國曆史的章節所吸引,它顛覆瞭我過去一些模糊的認知。那些關於原住民的生存鬥爭,關於奴隸製的殘酷現實,關於早期移民的艱辛曆程,都讓我感到震撼。作者沒有迴避那些醜陋和痛苦的部分,而是以一種坦誠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呈現。這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不能隻看它光鮮亮麗的一麵,更要正視那些曾經的創傷和不公。正是這些復雜而矛盾的曆史,共同鑄就瞭今天的美國。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精神”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包含瞭無數個體奮鬥、妥協、抗爭與前進的復雜過程。
評分讀完《你不知道的美國》,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深刻的“思想旅行”。我一直以為我瞭解瞭美國,但實際上,我隻看到瞭它被精心塑造的“錶麵”。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現實的大門。它讓我看到,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代價;那些被廣泛宣傳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剝開瞭美國社會的重重迷霧,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真實、也更加值得深思的美國。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社會群體差異性的細緻刻畫。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族裔、不同階層的人口統計數據,而是深入到這些群體內部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取嚮,以及他們與主流社會互動時所麵臨的獨特睏境。通過這些生動的個案,我看到瞭美國社會內部的多元,也看到瞭這種多元所帶來的摩擦和挑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和理解一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國傢。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細膩和人性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所認為的“美國”。
評分這本《你不知道的美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我對美國挺瞭解的,畢竟看瞭那麼多美劇、好萊塢電影,也關注瞭不少美國新聞。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自己之前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說,是一些經過包裝和過濾的“已知”部分。作者筆下的美國,有著截然不同的肌理和脈絡,那些隱藏在光鮮外錶下的社會結構、文化衝突、曆史遺留問題,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都讓我感到既陌生又真實。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美國基層社區的描寫。它不像很多主流媒體那樣,隻聚焦於華盛頓的政治博弈或者矽榖的科技巨頭,而是深入到一些普通人生活的角落。那些小鎮的日常,那些奮鬥在不同崗位上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境與希望,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聽到小酒館裏的談笑聲,聞到街角咖啡店的香氣,感受到不同族裔在社區中相互碰撞又試圖融閤的張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美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和多元的社群組成的復雜聯閤體。它讓我反思,我們所認知的“美國”,很大程度上是被宏大敘事所塑造的,而忽略瞭構成這個國傢最基礎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