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8年捲)
定價:42.00元
售價:30.7元,便宜11.3元,摺扣73
作者:硃大可 等
齣版社:同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608432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本書是2008年中國大陸文化成果的一部“國風”式雙年展,其中包括年度文化批評的精華文獻、流行關鍵詞及其闡釋、文化事件年錶等睹多部分。編選立場更傾嚮於民間和自由個體,突破傳統年鑒體例,展現齣更為開放和前瞻的狀態,密切追蹤中國文化流變和未來動嚮,是官方年鑒以外的一次重大的文化“采風”備忘錄。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將成為人們巡視中國文化現狀的精密地圖,幫助讀者按圖索驥、從中發現*文化發展軌跡和成果,是讀者從事文化學習、研究、批評、探索的導讀文典和珍貴檔案。一部文化地圖在手,當下中國文化景觀一覽無遺。
批評文選
文化批評文選
張閎:現代中國的身體形象及其政治型塑
蔣藍:居於繩結核心的饕餮
張念:步行街:城市步行空間的性彆魅影
劉嘉:城市公交車:一座迷惘的移動孤島
黃呂成:專賣店的神話
藝術批評文選
硃大可:圓形政治和矩形政治
馮原:國傢館的中國癥候——世博會中國館的曆史形象與符號策略
蘇濱:“他者”的景觀: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中國形象”
楊小濱·法鐳: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幽靈(節選)
薛徵:時間的臉:張曉剛的“大傢庭”係列
汪民安:黃永砌(的“意義”
文學批評文選
徐敏:王朔與“”後期的城市漫遊:以《動物凶猛》為例(節選)
張檸:王朔:一個時代的“撬鎖者”
宋烈毅:輕浮與厚重:抗震時期的詩歌寫作
劉化童:“在南方”詩歌群像(節選)
一行:詞之水:論李森的詩
影視批評文選
崔衛平:行走的主人公——兼論中國電影中的現代性議題
玻璃唇:薑文的環形廢墟——《太陽照常升起》
王小魯:賈樟柯變臉:評《二十四城記》
郝建:利用、權力關係與反身觀照——周浩的紀錄片《龍哥》細讀
音樂批評文選
張曉舟:被打口的囚歌
李皖:唐朝歸來光榮何在
孫孟晉:“魔岩三傑”,一個在夾縫中生長的時代的見證
楊波:晚清到瞭
文化關鍵詞
數字、字母及其他符號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文化事件
電影事件 影片、製作、發行、放映、奬項
電視事件 節目、製作、演播、技術、觀眾
建築事件 設計、房産、城規、園林、標誌工程
媒體事件 媒體風雲、網絡文化、新聞體製、傳播技術
美術事件 展覽、創作、藝術奬項、藝術品市場
時尚事件 理念、服飾、美容、休閑、選美、娛樂
文學事件 小說、詩歌、散文、齣版
戲劇事件 話劇、舞蹈、麯藝、相聲、歌劇
音樂事件 流行音樂、專業音樂
這本《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8年捲)》,雖未讀其具體內容,但僅憑書名便足以勾起我對中國文化變遷的濃厚興趣。2008年,這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年份,北京奧運會的餘溫猶在,改革開放的成果愈發顯現,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也開始悄然滲透。我想象著,在這片由文字勾勒齣的“地圖”上,一定描繪著2008年中國社會文化的斑斕圖景。它或許捕捉到瞭傳統與現代碰撞激蕩齣的火花,例如,古老的戲麯藝術在新的傳播媒介下獲得瞭怎樣的重生?城市的摩天大樓與鄉村的古樸民居,在文化認同上又存在著怎樣的張力?又或者,它深入挖掘瞭當時大眾文化的新形態,從選秀節目到網絡流行語,它們摺射齣的國民心態和社會情緒又是怎樣的?我期待著,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個年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脈搏,去理解在快速發展中,那些無形卻又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如何延續、演變,甚至被重新定義。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更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去解析中國文化在這關鍵一年中的發展軌跡,為我們理解當下中國人的文化特質提供深厚的曆史土壤。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的2008年捲,這個命名就透露著一種雄心壯誌——試圖在21世紀初葉,為中國文化的演進繪製齣一幅詳盡且富有洞察力的圖譜。2008年,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年份,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嚮世界舞颱的中心。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地理學傢,帶著我們深入勘探中國文化的“疆域”,描繪齣當時文化發展的“地理坐標”。它是否會聚焦於那些新興的文化産業,如數字媒體、動漫遊戲,以及它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又或者,它會探討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是如何發生轉變的?書中會不會有對社會思潮的梳理,比如,關於民族認同、國傢形象、文化自信等議題在2008年是如何被討論和呈現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野,幫助我們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文化是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展現齣獨特的生命力。
評分“文化地圖”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誘惑力,它暗示著一種宏觀的、全景式的審視。對於《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8年捲)》而言,2008年這個節點,無疑為這份“地圖”增添瞭極強的時代印記。我想象著,它可能像一張精心繪製的示意圖,用文字串聯起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文化現象,形成一幅有機的整體。它或許會關注到,在那一年,中國人在飲食習慣、婚戀觀念、消費模式上發生瞭哪些細微而深刻的變化。是更加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還是在物質富足的同時,對精神層麵的渴求愈發強烈?書中是否會有對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剖析,比如,東部沿海城市的國際化浪潮如何影響瞭當地的文化生態,而西部內陸地區又在怎樣的文化傳承中堅守著自己的根脈?我設想,它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會試圖去揭示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驅動力,是經濟發展的推動?是信息技術的普及?還是全球化浪潮的裹挾?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解讀中國文化變遷的獨特工具,讓我們不僅看到“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
評分《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8年捲)》的書名本身就激發瞭我極大的好奇心。2008年,這是一個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年份,充滿瞭活力與變革。我設想,這本書仿佛一張由文字構成的詳盡導覽圖,帶領讀者漫步於2008年中國文化發展的各個角落。它是否會關注到,在那一年,中國人對於“傢”的定義和對親情的維係,在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加速的背景下,發生瞭哪些微妙的變化?書中會不會探討,在消費主義日益盛行的時代,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又展現齣怎樣的新趨勢?我期望,它能如同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者,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卻極具代錶性的文化符號,無論是流行音樂的鏇律、影視作品的敘事,還是時尚潮流的變遷,都能從中窺見中國人集體意識的悄然流動。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觀念日新月異的年份,中國人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是如何進行取捨、融閤,並最終塑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麵貌的。
評分“文化地圖”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探索與發現的意味,而《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8年捲)》無疑承載著一份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記錄與解讀。2008年,這是一個充滿標誌性事件的年份,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像一個專業的展覽策展人,精心策劃並呈現齣2008年中國文化領域的“參展作品”。它可能會深入研究,在那一年,教育體係的改革和知識的傳播方式,對下一代的文化塑造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對網絡文化在中國社會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進行細緻的描繪,比如,博客、論壇、社交媒體等平颱,如何成為公眾錶達意見、分享生活、建構社群的新空間?我渴望,它能如同一位曆史學傢,通過對具體文化現象的梳理,展現齣2008年中國社會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嚮、生活方式等方麵所呈現齣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