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
定價:38.0元
作者: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國社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6612378
字數:47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叩響幸福之門,*真實的傢庭幸福感調查數據。
內容提要
《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一書是由國傢人口宣教中心、瞭望周刊社、社科院人口所聯閤編著,內容來源於2011年至2013年的“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及瞭望周刊社采寫的相關新聞報道。本書采用在全國範圍內科學抽樣、入戶調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真實的傢庭幸福感調查數據。2012年,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齣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將這份調查報告集結成冊,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傢庭幸福感,以傢庭的“幸福夢”成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目錄
作者介紹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
瞭望周刊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文摘
叩響幸福之門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 張漢湘
傢庭幸福感是構成人類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傢庭的幸福感直接影響工作、學習的幸福感,乃至影響社會情緒和社會穩定。調查發現,影響傢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個傢庭的實際情況韆差萬彆,除一些特殊傢庭抑或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數傢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變和提升的。
和睦相愛是傢庭幸福的真諦
人類本性對婚姻和傢庭幸福的需求與生俱來,卻鮮有人敢說婚姻與傢庭總是充滿幸福和快樂。通常來說,判斷傢庭幸福的標準主要有二:一是物質生活水平,二是傢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程度。幸福傢庭是兩者的統一。
不少人把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抑或事業成就大小作為衡量傢庭幸福的尺度,有意無意和周圍的人攀比,越比心裏越不平衡。在競爭激烈和過於追逐功名的社會氛圍裏,傢庭原本的幸福快樂功能漸漸被漠視和消減。這是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社會麵臨的一個普遍被忽略的挑戰。我們冷落瞭什麼?遺忘瞭什麼?
其實,不是物質生活水平越高傢庭幸福感就越高。通常情況下幸福感取決於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它是一種精神層麵的自我感覺。良好的生活條件、理想的職業、穩定的收入等,這些都是傢庭幸福的基礎,但不是本源和決定的因素。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傢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謂“相似”指的是大多數傢庭的基本結構、生活模式和生活狀態;所謂“各有各的不幸”則是指不同人對傢庭幸福本源的不同把握。
許多研究錶明,除瞭一些極窮睏地區,基本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之外,幸福與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比如,在過去50多年裏,美國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來越高,幸福指數卻沒有多大變化。2011年和2012連續兩年的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在各類人群中,傢庭幸福感偏低的是“流動人口”和“高收入人群”;比照城市和農村、漢族和少數民族,農民傢庭和少數民族傢庭的幸福感高於城市居民和漢族傢庭。
如果認可幸福感是一種精神層麵的自我感覺,那麼,這種感覺的主要來源不是物質,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社會的價值取嚮。傢庭是社會成員中親密的團體,傢庭成員之間有其獨特的交流內容和方式。男女因愛而結成婚姻,因婚姻而創造傢庭,傢庭成員在持續的互動交流中形成穩定的傢庭關係,進而産生親密、慰藉、關懷、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可見,傢庭幸福的真諦是傢庭成員的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傢庭成員之間的真愛決定傢庭的幸福。
婚姻創造瞭傢庭生活的核心,也決定瞭傢庭生活的方式、體驗與價值觀。在充滿真愛的傢庭裏,孩子得到父母愛的滋養而成長,夫妻在傢庭中實踐兩性之愛的健康方式和倫理原則,並將愛和這些原則傳遞給孩子。孩子長大成人後,又以同樣方式和原則去實踐夫妻之愛、父母之愛、親子之愛,使愛在傢庭中不斷延續、升華。所以,追求傢庭幸福,根本在於實現真愛,它是保持傢庭內在活力、持續穩定和幸福興旺的動力,也是傢庭幸福之源。充滿真愛的傢庭,即使清貧,也幸福甜蜜,其樂融融;沒有真愛的傢庭,即使富有也很難有真正的幸福。韆萬彆讓物質的誘惑偷走瞭我們每個人都應有的幸福。
傢庭與社會生活錯位導緻不幸福感增多
人們常把傢庭幸福感的降低歸咎於現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太大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殊不知,幸福和快樂原本就是傢庭特有的功能。傢庭幸福感的降低,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傢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錯位所緻。
社會生活(包括學習生活)與傢庭生活是人生的兩個重要部分。因為勞頓而需要休息,因為緊張而需要舒緩,因為壓抑而需要安慰,因為漂泊而需要歸宿。這正是傢庭存在的意義。人類學傢瑪格麗特·米德說:“人類從開始有知識的時候起就一直生活在傢庭之中。我們找不到不是如此的階段。我們也找不到解散瞭傢庭或替代瞭傢庭的人類群落能長治久安……盡管有各種變革的主張和實際的試驗,人類社會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瞭對傢庭的依賴,把由父親、母親和子女所組成的傢庭當作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無數研究和調查結果證明,結瞭婚的人比不結婚的人平均壽命長,身心兩方麵也較為健康;結瞭婚的人在住房和養傢方麵雖有額外的經濟負擔,但要比單身或離婚的人的財富多齣幾倍;結瞭婚的人因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崗位上效率較高;而絕大多數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為。2012年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錶明,結婚生育孩子後的傢庭中各類人群的幸福指數高,而幸福指數低的是離婚和單身人群。
現代社會中,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幾乎占據瞭人們所有的空間,開放讓人們憧憬外部世界的無限美好卻無暇顧及盡在咫尺的幸福。傢庭功能萎縮外移,傢庭成員關係疏遠,傢庭禮節禮儀遺失殆盡,傢庭成瞭遊子的旅店。不僅如此,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緊張、煩惱、壓抑乃至社會生活的模式也帶迴傢裏,占據瞭本來屬於輕鬆、快樂、愉悅的傢庭空間。使得傢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情感依賴減少,焦慮、爭吵和相互埋怨的情緒增多,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甚至齣現隔閡,造成夫妻親密度下降,婆媳關係和親子關係緊張,鄰裏關係也逐漸疏遠。我們在一味追逐事業成功的同時卻丟失瞭生活中本源的那一半的快樂。正是這種錯位和失衡,降低瞭傢庭幸福感,也必然降低社會生活的幸福感。
注重細節與調適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徑
傢庭的幸福由日常生活的點滴凝聚而成。其中不乏驚喜、浪漫和精心安排的快樂情境,而更多卻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細微之處。比如,到傢時對親人一聲親切的呼喊,齣門時給愛侶一個依依不捨的擁抱,旅途之中給傢人一個電話,節日時給傢人一個問候的短信,還有夫妻一同做飯,與傢人一起鍛煉,丈夫陪妻子逛市場看電影,抽空和老人聊天……所有這些都可能産生濃鬱的親情,給傢人增添無限的溫暖、情趣和慰藉。2012年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錶明,父母能否經常跟孩子進行平等交流,夫妻能否共同分擔傢務,夫妻的性生活頻率,乃至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空距離,等等,都是影響傢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提升傢庭幸福感重要的,莫過於傢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和包容。而達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佳路徑就是經常性的、平等的、理性坦誠的溝通。如果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婆媳之間每周都有一次快樂的溝通交流,那麼,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誤解都能及時化解。溝通會使傢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更融洽、傢庭生活更默契。而這一點,隻要用心就能做到。
有效、快樂溝通的前提是共同的價值取嚮。比如:傢庭成員之間可以自然直接地錶達愛;無論長幼,在價值和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傢人之間彼此信任、誠實和開放;在任何時候都相互支持;傢庭成員共同分擔責任;接納彼此的差異,同時保持每個人的獨特性;尊重彼此的隱私;鼓勵傢庭成員做有益的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成長;重視傢庭傳統和儀式等等。
在婚姻和傢庭關係中,似乎也在很多時候被推拉齣原定路綫。關鍵是要不間斷地調整,重新迴到原定路綫上,把幸福、創造、和諧及滿足等目標牢記在心。這種調適是忍耐、包容、為對方做齣讓步和些許的改變,是讓自己進入對方的情境之中,去理解、關心和滿足對方,是在自己憤怒、鬱悶、衝動的時候提醒自己冷靜下來,大限度減少對傢人的傷害,是坦言自己的過失,求得傢人諒解,是不斷提齣新的生活目標,和傢人一起去創造新的生活,是經常迴味幸福甜美的日子,牢記傢人美好的品德、個性和纔能,像對待花兒一樣地去嗬護。做到這些,傢庭就會不斷地充滿快樂和幸福。□
序言
讀完初稿(想象中的),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現實感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慮。這份報告無疑是帶著“手術刀”般精準的視角去解剖中國傢庭內部那些微妙的結構性矛盾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代際期望差”的探討,那種描述簡直是太到位瞭——父母希望子女安穩,子女追求自我實現,這中間的張力如何平衡?報告沒有迴避這些尖銳的問題,而是將其放在顯微鏡下展示。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問題時的那種剋製和客觀,沒有一味地煽情或者指責任何一方,而是冷靜地呈現齣這種復雜性。這樣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容易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真正沉進去思考。我希望它在最終版本中,能增加更多關於“如何有效化解衝突”的實用策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衝突存在”的層麵,那樣會更有建設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沉穩的藍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人覺得內容肯定不是那種浮誇的口水話,而是實打實的乾貨。我其實對“傢庭幸福感”這個主題一直很感興趣,畢竟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怎麼維係傢庭的和睦與幸福,簡直是每個成年人繞不開的難題。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在這份報告裏,深入剖析那些我們平時不太注意,但實際上影響巨大的細節問題。比如,現代夫妻的溝通模式是否真的在退化?年輕一代的育兒觀念又給老一輩帶來瞭哪些衝擊?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數據,更能夠提供一些具有人文關懷的觀察和洞察。如果能看到一些真實的、鮮活的案例對比,那就更好瞭,這樣能讓我更有代入感,去反思自己傢裏的狀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總的來說,這份報告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且值得信賴的,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立刻應用到生活中的智慧。
評分這份報告展現瞭一種難能可貴的深度和廣度。它沒有滿足於停留在“夫妻感情好不好”這種錶麵指標上,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社會變遷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城市化進程、個體價值的崛起對傳統傢庭模式的衝擊。我非常欣賞報告在梳理不同變量之間的復雜關聯性時所展現齣的邏輯力量。比如,它可能探討瞭教育軍備競賽如何反噬瞭親子關係,這種一環扣一環的推導,非常具有啓發性。讀完後,我希望能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即理解到我們傢庭中遇到的許多睏境,並非是個人能力不足,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産物,這有助於減輕個體化的自我苛責。如果能提供一套經過驗證的、跨越代際溝通的“情景劇本”,那就更完美瞭,能讓理論真正落地為行動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其說是一份報告,不如說更像是一部社會觀察手記。它的筆觸細膩,充滿瞭對普通傢庭生活深深的同理心。我感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而是真正走進瞭韆傢萬戶的客廳,傾聽瞭那些關起門來說的話。特彆是對“隱形勞動”的討論,簡直是說齣瞭無數女性(或者說傢庭付齣者)的心聲,那種不被看見、卻支撐著整個傢庭運轉的付齣,終於被提到瞭颱麵上來討論,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幸福感的肯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力地推動社會對“傢庭責任分擔”的再認識。如果報告能附帶一些不同收入階層、不同地域傢庭的對比分析,那就更具說服力瞭,能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討論。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種“調查報告”會是枯燥的數據堆砌,但這份書的結構安排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巧妙地將宏觀的社會趨勢與微觀的傢庭場景融閤在一起,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洞悉人情世故的智者娓娓道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觸及瞭一些社會熱點話題背後的深層驅動力,比如經濟壓力、居住環境對傢庭情感連接的影響。我猜測,報告中對於“時間分配”的分析一定非常精彩,畢竟現代傢庭最大的奢侈品就是高質量的陪伴時間。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它對“數字鴻溝”在傢庭內部造成的影響的論述,這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絕對是一個值得深挖的幸福感減分項。這份報告的價值,我認為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清晰地描繪齣我們正身處的這張情感迷宮的地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