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炫色古道---10條曆史名路遊
定價:40.00元
售價:40.0元,便宜0.0元,摺扣100
作者:楊北帆 ,張斌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0687139
字數:
頁碼:3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568kg
一個人、一個國傢因為經曆瞭一段特殊的路而發生根本改變的事例不尋常,但也不鮮見,這就是路的神奇。上路,不一定懷抱什麼遠大理想,隻是走在路上,煩惱的人變快樂瞭,空虛的人變坦然瞭,無聊的人變積極瞭,虛弱的人變健壯瞭,就知足瞭。為瞭這個目的,作者選擇瞭幾條曾經神奇過的路,現在走起來既有刺激性也有起碼的安全性,路上有不斷的風景,作者會介紹路上的信息,但我們渴望這《炫色古道:10條曆史名路遊》不僅僅是準備齣行的人用來查資料的,而且是願意拿來讀一讀的。作者想和大傢聊路上曾經遇見的人和發生的事,路因何神奇又如何締造瞭神奇。總之,一切都是為瞭讓大傢在選擇齣行的路綫時,有一種新的走法,帶上一種新的心情。旅行的心情一定要是輕鬆的,而帶上一個主題齣遊或在路上順便瞭解一個主題,相信不會給人帶來什麼負擔和厭倦。
說實話,初讀這本書時,我有點被那些專業術語和大量的曆史引文弄得措手不及。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適閤在咖啡館裏消磨時光的讀物,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認真對待的學術參考資料,隻不過披著“遊記”的外衣。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工夫的,他對不同朝代對同一條道路的命名演變、軍事用途的更迭,都有著極其詳盡的梳理。例如,在描述某條南方古道時,他居然能引用到不同時期地方誌中關於鹽運和茶馬貿易的記載,然後結閤現代的地理測繪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這對於我這樣隻是想瞭解“哦,這條路很古老”的普通讀者來說,信息密度有點太高瞭。但另一方麵,正是這份嚴謹,讓這本書的“乾貨”十足。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走馬觀花,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挖掘。讀完關於其中一條“鹽道”的章節後,我再看任何關於古代商業史的資料,都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書裏那條被羊群和駝隊反復碾壓過的印記,感覺知識點一下子立體起來瞭,閱讀的滿足感也隨之而來,盡管過程需要全神貫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非常紮實,但閱讀起來並沒有感到壓抑。字體選擇大氣清晰,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這對於一本信息量如此龐大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雖然我沒有看到附帶的插圖或者地圖,但作者高超的文字描述能力,完全彌補瞭視覺材料的缺失。例如,當他描述某條山路如何“如同一條巨蟒盤踞在雲霧之間,時隱時現”,或者描述古驛站的黃昏景象,那種畫麵感是極其強烈的,足以在腦海中構建齣高清的三維場景。這種“以文賦形”的寫作技巧,讓這本書擁有瞭一種獨特的氣質——它不需要依賴精美的照片來吸引眼球,它的文字本身就是最強大的“濾鏡”。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口述史詩,需要讀者用心去“聽”那些被時間磨損的故事,而不是走馬觀花地“看”風景。對於那些熱愛深度文化探索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確實很吸引人,那種泛著微微舊時光感的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旅途的浪漫交織。我原本是抱著一種比較輕鬆的心態來翻閱它的,期望能看到一些輕鬆愉快的旅行見聞錄,也許是某個作傢走過名山大川後的一些隨筆散文。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遠比我想象的要精細和深入。他似乎不僅僅是在描繪風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考古式的探索,對那些古道上的每一個磚石、每一棵老樹背後的故事都有著近乎執著的探究。特彆是關於某些關隘的描述,那種對古代防禦工事的結構分析,簡直比曆史教科書還要細緻。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走在瞭那條風塵僕僕的古道上,腳下的每一步都踏在瞭曆史的迴音裏。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好,張弛有度,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鋪陳,也有對某一處不起眼古跡的細膩描摹,讓人在“遊”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史”所震撼和吸引。這種將行走與考據完美結閤的寫法,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遊記文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我個人覺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嚴格的地域劃分或者時間順序,而是圍繞著“十條名路”這個核心概念,進行瞭一種螺鏇上升式的敘事。每一條路似乎都有其獨特的“主題色”——有的沉鬱蒼涼,記錄著邊塞的烽火與戍卒的思鄉;有的則明媚靈動,充滿瞭商旅的喧囂和文化的交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過渡段的處理,他總能用一句富有哲理的感悟,或者是一段意境深遠的古詩詞,將兩條截然不同風格的古道串聯起來,使得整體閱讀的流暢性大大增強。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將書本割裂成十個獨立的單元,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流動的曆史長廊。讀到後半部分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錯覺,好像我不是在讀一個綫性敘事的故事,而是漫步在一個巨大的、由時間與空間編織而成的迷宮裏,每轉一個彎,都能遇到新的驚喜和對前一段旅程的全新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的遣詞造句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沒有脫離現代讀者的接受習慣,平衡得恰到好處。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旅行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如何重塑瞭我對“路”的認知。在我以前的觀念裏,路就是A點到B點的連接,是交通工具的載體。但通過作者對這些“曆史名路”的深度挖掘,我開始意識到,這些路本身就是活著的曆史文物。它們承載瞭無數人的命運、朝代的興衰、技術的革新,甚至影響瞭區域文化的形成。作者在描寫某一處斷壁殘垣時,會詳細闡述當年修建這條路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它在特定曆史時期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這種對“功用性”與“文化性”雙重維度的強調,讓我對“韆裏江山”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便捷交通網絡,是建立在無數前輩對這些艱難險阻的徵服之上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去緬懷那些被現代速度所掩蓋的、緩慢而堅韌的古代前行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