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春樹首部旅行隨筆)
定價:39.80元
作者:春樹
齣版社:北京日報齣版社(原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4770679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春樹用這本書給旅行下瞭一個新的定義。
什麼是旅行?旅行是走嚮更深更廣遠的地方,不管是在這個世界,還是在自己的內心。
美國、挪威、泰國、南非、越南、朝鮮、韓國……在她筆下閃耀的,不是各地的景色,而是各種各樣的人事。通過聚焦人事,她為我們展現瞭各種矛盾和激情,讓人在行走之外能獲得另一種值得迴味的體會。無論是在朝鮮的愛國主義苦旅,還是在印尼的綠色和平拯救雨林行動,都包含著愛與思考。
閱讀、時尚、電影、友情、搖滾、詩歌……一切關於青春與創作的主題都導嚮一條自我探索和自我堅持之路。無論是跟著既是搖滾歌手又是礦工的朋友下礦而寫的《靈感何來》,還是敘寫人生經曆極為傳奇的朋友的《我那個一直在流浪的朋友》,還是懷念父親並思考來路的《2012,農村往事》,都有著引人沉思的節奏。
旅行背後,這本書其實是對自由的一種詮釋——放開雙腳,放開思維,在行動和思想上都做自己。
青春之火不滅,自由之星永亮,我們都在路上。
另外,這是一本沒有腰封的讓人移不開眼的書,全四色,銅版紙夾頁,每一頁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
內容提要
《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為作傢、詩人春樹所著的本旅行隨筆,敘寫瞭她的兩種旅行:在地球的旅行、在內心的旅行。
多年來,春樹一邊堅持以一種青春的態度繼續創作,一邊不斷拓展自己——行走地球、創辦雜誌、做綠色和平誌願者……她用足跡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豐富的世界,而這本書是這世界的一道門。
在她敞開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旅行的她在紐約的探險、在南非受到的震動、在泰國的所見所聞、與綠色和平眾人共同開展的環保行動、與好友行走國內各城市的曆程……還可以看到在內心旅行的她關於閱讀、時尚、電影、友情、搖滾、詩歌、人生的體悟。
她嚮我們展示瞭一種看世界的新視角,體現瞭豐富並堅持自己內心的重要性。
當你靠近她的世界,你也會被它吸引,因為它的色彩是青春,名字是自由。
目錄
記春樹
春樹,愛是共同的語言
緻春樹
自由新生活
另一篇前言
楚山秦山皆白雲
Part Ⅰ
你知道UO是什麼意思嗎?
德國蒼穹與戲夢巴黎
波羅的海的重逢
泰國旅行記
一次效果的愛國主義苦旅
休對故人思故國
孤獨是孤獨者的通行證
漫漫自由路
“漢城”的雨
夏威夷的海
扭腰國
愛荷華默思
乞力馬紮羅的雪
越南,熟悉的異國
Part Ⅱ
與綠色和平一起拯救雨林
Part Ⅲ
彩雲之南,什麼都可以
長安,長安
青春的保定
青春的承諾
當世界拋棄我時,我就大喊:Music!Music!
我想
周末晨昏
隻有精神病纔在午夜寫詩
災後心靈重建
澳門小心情
在上海“搞藝術”
PartⅣ
燃燒的夜晚
夏日之戀
西班牙的雨落在平原上
但求速死,以便重生
青春夢裏人
情迷遊泳池
俄羅斯“80後”
不要迷戀哥,哥隻是個傳說
革命就像一場電影,革命就像一場流星雨
Part Ⅴ
繆斯本色
全球化的青春
標榜
你這麼抒情不覺得可恥嗎?
遲早要去獵鹿
飛行
什麼沒見過呀
買書者
眼影與香水
從一雙馬丁開始
溝壑難填
婦女閑聊錄
收藏舊物
舞遍全球
靈感何來
多年前輸齣的價值觀
每個成年人心裏都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
另的並非一迴類
永遠熱淚盈眶
我那個一直在流浪的朋友
2012,農村往事
作者介紹
春樹
作傢、詩人,1983年生,自高中輟學後開始自由寫作,已齣版小說《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抬頭望見北鬥星》《光年之美國夢》《紅孩子》和個人詩集《激情萬丈》等作品,主編《80後詩選》《繆斯超市》。其中,《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被譯為多國語言,傳播廣泛。2004年2月,春樹獲得“第五屆網絡金手指網絡文化先鋒奬”,並成為美國《Time》亞洲版的封麵人物。
文摘
序言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呼吸感”非常強。作者似乎深諳文學的留白之道,她從不試圖把話說滿,總是留給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去填充那些未盡之意。有些段落的句子很長,結構復雜,充滿瞭排比和遞進,讀起來氣勢磅礴,像是滔滔不絕的內心獨白;而另一些篇章,卻隻有寥寥數語,卻字字韆鈞,像是一張定格的黑白照片,將一個瞬間的氛圍凝固得無懈可擊。這種節奏上的遊刃有餘,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更吸引我的是她對待“差異”的態度。她並非以一個旁觀者的優越視角去評判她所見到的文化,而是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好奇心去融入和體驗。這種平視的、去標簽化的視角,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固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它引導我思考,真正的旅行,或許不在於跨越瞭多少地理經緯度,而在於跨越瞭多少心裏的藩籬和固有的認知。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溫度”的作品,它不像某些旅行文學那樣追求獵奇或極緻的冒險,它的核心魅力在於一種近乎於“返璞歸真”的情懷。作者的文字裏有一種淡淡的憂鬱,但這種憂鬱並非消極,而是一種對稍縱即逝的美好事物保持警覺的溫柔。我非常喜歡她穿插其中的一些個人反思,那些對成長、對選擇、對放棄的剖析,都處理得極為剋製和真摯,完全沒有故作深沉的痕跡。她像是一個誠實的記錄者,記錄下旅途中的疲憊、迷惘、偶遇的善意以及無法言喻的感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進行瞭一場馬拉鬆式的精神跋涉,雖然身體沒有離開原地,但精神空間卻被極大地拓寬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完美的旅遊攻略,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路徑——如何把日常過得更有質感,如何在看似重復的生活中,持續地發現新的光亮與可能。它是一劑良藥,能讓人在疲憊時,重新找迴對“生活本身”的敬畏與熱愛。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種典型的、充滿異域風情的冒險故事,但很快我就發現我錯瞭。這更像是一場深入內心的獨白,藉由旅行的場景作為畫布,緩緩鋪展開作者對生活本質的探尋。她的文字風格極其多變,一會兒是犀利如手術刀般的社會洞察,毫不留情地剖析瞭現代文明的荒謬與疏離;轉眼間,筆鋒又變得極其溫柔,像是對某一朵無名小花的凝視,能從中讀齣宇宙的宏大。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張力,讓閱讀體驗充滿瞭驚喜。我尤其欣賞她處理“孤獨”的方式。很多旅行文學總是將孤獨美化成一種浪漫的標簽,但在這裏,孤獨被描繪得真實而復雜,它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自我重構的契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因為它們常常觸及到我那些不願承認的內心陰影,但最終,這種觸碰帶來的不是壓抑,而是一種被理解的釋然。這不僅僅是一本遊記,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自己”的非正式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條直綫嚮前的時間記錄,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各種迴憶、感悟、甚至是一些突發的哲學思考,都以一種看似隨意卻又暗含邏輯的方式串聯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時間”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的對比。她用非常生動的小故事來闡述,比如在一個緩慢的國度,人們如何處理等待,以及這種等待如何重塑瞭他們的社交和工作節奏,這比任何教科書上的理論都要來得深刻和直觀。讀到那些關於食物和市井煙火的描寫時,那種強烈的感官代入感幾乎要穿透紙麵。她對細節的把握,精準到瞭食物在口中融化時的那種溫度和質地,讓人不禁放下手中的一切,去細細品味此刻自己正在經曆的“在場感”。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不是告訴你“應該去哪裏看”,而是教會你“應該如何看”。它成功地將一種高高在上的文學姿態拉迴瞭泥土,用最樸素的觀察,搭建起最宏大的世界觀。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讀起來就像是跟一位老朋友在異國他鄉的街角咖啡館裏聊天。作者的觀察力極其敏銳,總能捕捉到那些尋常風景中隱藏的詩意和哲思。比如,她描繪起某個古老集市的喧囂,那不是簡單的羅列商品和人聲,而是將光影、氣味、甚至是時間流逝的痕跡都編織瞭進去,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塵土混閤著香料的味道。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原本可能平淡無奇的旅行片段,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厚度。更難得的是,文字裏沒有那種刻意迎閤讀者的矯飾,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坦誠,帶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生命力。她似乎並不急於到達任何目的地,而是沉浸在每一個“當下”的體驗中,這種對過程的珍視,感染著屏幕前的我,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匆忙錯過的風景。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輕快如風,時而沉靜如水,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我感覺心靈被徹底洗滌瞭一遍,留下的不是地理知識的堆砌,而是一股暖流和對世界更深一層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