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叢書-非遺保護與鬆陽高腔研究
定價:32.00元
作者:王建武
齣版社:蘇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7209206
字數:207000
頁碼:1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王建武編著的《非遺保護與鬆陽高腔研究/非 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叢書》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叢 書”裏的一本。“鬆陽高腔”2006年被列入國傢非物 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成為*非遺保護的戲麯劇 中之一。本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獲取手資料 ,並通過文獻資料的梳理、提煉升華,構架起鬆陽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建武,男,1965年生。麗水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曾任音樂係係主任。主要從事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與教學。齣版專著《中國戲種》等3部,在《光明日報》《中國音樂》《交響》《音樂探索》等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錶《鬆陽鬲腔中甩腔的基本特性與錶現形式》、《高師音樂係、科應重視本地民間音樂的教學》等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鬆陽高腔活態現狀調查與保護研究”(編號lOCGwHlOYB),參與國傢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4項:《高師音樂係、科應重視本地民間音樂的教學》一文獲教育部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教師論文評比二等奬,獲其他省部級學術奬勵若乾項:以主要成員身份參與麗水學院音樂學教學團隊、省財政廳提升地方專項資金創新團隊等項目建設;獲學校首批學術骨乾,並多次獲學校先進工作者、教學管理人員、班主任及“三育人”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的穩重和學術,深藍色調配以燙金的書名,顯得十分莊重,一看就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學術著作。包裝也很精美,紙張的質感摸起來很舒服,厚實但不至於過分沉重。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翻開扉頁,蘇州市的地圖被巧妙地融入其中,瞬間就將讀者的思緒拉到瞭書中所探討的地域——鬆陽。這種設計上的細節處理,無疑增加瞭本書的文化韻味和地域特色。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僅憑其外觀和初步的觸感,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們在編纂過程中所傾注的心血。齣版社是蘇州大學齣版社,這本身就代錶著一定的學術嚴謹性和研究深度,讓人對其內容的可信度和專業性有瞭更高的預期。我想,這本書一定蘊含瞭許多關於非遺保護的深刻見解,以及對鬆陽高腔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細緻梳理和深入分析。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民族情感的傳統藝術形式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瀕危的戲麯劇種。從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叢書-非遺保護與鬆陽高腔研究》來看,這本書似乎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關注的核心。我尤其好奇“鬆陽高腔”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錶演藝術,它的音樂特點、錶演程式、唱腔特點以及在當代的傳承狀況如何?書中關於“非遺保護”的部分,我期望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實踐性的理論探討,以及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纔能有效地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留存下來,甚至讓它們煥發新的生機?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傳承人培養、觀眾教育、産業化發展等方麵的討論?我設想,作者們一定走訪過許多鬆陽當地的村落,與老藝人們有過深入的交流,收集瞭第一手的資料,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提煉齣來,呈現給讀者。
評分讀完幾章後,我對書中關於鬆陽高腔的描述感到驚艷。它不僅僅是一種戲麯,更像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根植於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之中。作者們對高腔的唱腔、鏇律、節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讓我仿佛能聽到那抑揚頓挫、蒼勁悠揚的歌聲在耳畔迴響。那些關於“過門”、“闆腔”的學術術語,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我甚至能夠想象齣老藝人是如何憑藉多年的功底,將這些復雜的音樂元素演繹得淋灕盡緻。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鬆陽當地民俗風情的描寫,將高腔的錶演與當地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緊密聯係起來,讓我深刻體會到,非遺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這種將藝術形式置於其文化土壤中進行研究的方法,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影像誌。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之前可能更多地是從一種“觀賞者”的角度去欣賞,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從“研究者”和“參與者”的角度去思考。我開始認識到,非遺的保護不僅僅是政府和學者的責任,更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過程。通過瞭解鬆陽高腔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寶藏,每一個傳統技藝背後都可能有著無數代人的智慧和汗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學術知識,更激發瞭讀者內心深處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豪感。我甚至開始思考,在我自己生活的地區,是否存在類似的、尚未被充分關注的非遺項目,我是否可以為它們的傳承和發展做些什麼。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持續的思考和行動的動力。
評分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齣的觀點頗具啓發性。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呼籲“保護”,而是深入探討瞭保護過程中麵臨的諸多挑戰,例如市場經濟衝擊下的生存睏境、年輕一代傳承的斷層、以及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書中提齣的“活態傳承”理念,強調的並非是簡單地將傳統形式“封存”起來,而是要使其在當代語境下重新煥發生命力,這是一種更具動態和創新性的保護思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比如如何通過旅遊開發、藝術節活動、甚至跨界閤作來吸引更多關注,讓鬆陽高腔走齣深山,走嚮更廣闊的舞颱。當然,我也看到瞭書中對保護中可能齣現的商業化過度、形式化等問題的警惕,這體現瞭作者們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對文化純粹性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