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沈尹默书法漫谈 | 作者 | 沈尹默 | 
| 定价 | 59.8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58606373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11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沈尹黙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们的喜爱,沈老对书法的理论阐述结合了自身大量的书法实践,他十五岁已可为人书写扇面,在书法艺术上可谓年少成名,然对于书论的总结与阐发,却为时较晚,实为出自肺腑及经历了自身的实践、消化与吸收,为普及传统文化艺术,陆续整理、发表了很多书法学习的经验,这些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绝不作玄妙之言,以期能对后学起到****的帮助。 《沈尹默书法漫谈》为其书法评论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一 谈中国书法 1.中国向来写字所用的工具 2.文字构成变迁的经过 3.文字的功用 4.书法是不是一种艺术 二 书法漫谈 1.再一次试写关于论书法的文章 2.我学习书法的经过和体验 3.写字的工具——毛笔 4.书法的由来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习字的方法 6.习字的益处 7.书家和善书者 8.谈谈魏晋以来主要的几位书家 9.王羲之和王献之 10.自习的回忆 11.几个问题的回答 三 执笔、运腕、行笔 1.写字必须先学会执笔 2.执笔五字法和四字拨镫法 3.再论执笔 4.运腕 5.行笔 6.永字八法 7.笔势和笔意 四 书林别枝 1.答人问书法 2.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3.和青少年朋友谈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 4.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讲几句话 5.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6.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7.书法艺术今昔谈 8.与蒋毂孙论帖书 9.与马国权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 附录 《书法教学提纲草稿》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一 谈中国书法 1.中国向来写字所用的工具 2.文字构成变迁的经过 3.文字的功用 4.书法是不是一种艺术 二 书法漫谈 1.再一次试写关于论书法的文章 2.我学习书法的经过和体验 3.写字的工具——毛笔 4.书法的由来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习字的方法 6.习字的益处 7.书家和善书者 8.谈谈魏晋以来主要的几位书家 9.王羲之和王献之 10.自习的回忆 11.几个问题的回答 三 执笔、运腕、行笔 1.写字必须先学会执笔 2.执笔五字法和四字拨镫法 3.再论执笔 4.运腕 5.行笔 6.永字八法 7.笔势和笔意 四 书林别枝 1.答人问书法 2.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3.和青少年朋友谈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 4.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讲几句话 5.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6.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7.书法艺术今昔谈 8.与蒋毂孙论帖书 9.与马国权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 附录 《书法教学提纲草稿》 |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人情味”很浓。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做派,反而像是一本深入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私人札记。作者在分享他对某些古代大师作品的见解时,流露出的那种敬畏与热爱,是做不了假的。他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那位大师的书房,一同感受墨香缭绕中的创作心境。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极为敏锐,比如对某一笔“撇”的起收、提按的力度变化,都能剖析出其中蕴含的情感波动,这比单纯讲解运笔技巧要深刻得多。而且,作者的文笔十分老练,句式错落有致,时而短促有力,时而舒缓悠长,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如同欣赏一幅精心编排的乐章。这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散文集。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造诣,从来都是技术与性情的合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探讨方式,让你在不同章节中反复回到核心主题,每一次的回归都带着更深一层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敢于挑战既有定论的勇气,他并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基于自己的多年实践和深入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在强调尊师重道的传统领域中显得尤为可贵。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多一层对作者精神世界的探求。它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艺术鉴赏的大门。这本书读完后,我不是觉得知识量暴增,而是感觉自己内在的感知力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拓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时间”这一维度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关注于当下的笔墨效果,更着眼于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和生命力。作者似乎总能穿梭于古今之间,将数百年积累下来的审美标准,用一种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装和解读。我注意到,书中对于“韵味”的阐释尤为精彩,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去捕捉那种难以言传的“气韵”。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感受”。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但又害怕被繁复规矩束缚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自由且有深度的探索路径。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很专注,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淀了岁月和笔墨的重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质朴中透着典雅的气质,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封面背后的故事。内页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里行间留白的艺术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至于感到视觉疲劳,反而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关于“道”与“法”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所采用的视角,它并非一味地高屋建瓴,而是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观察和个人体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友,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他多年在艺海沉浮的心得。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深奥书法的距离,让即便是初涉此道的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堂奥之美,感受到那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并愿意深入探究传统艺术精髓的人准备的一份厚礼。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而是将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到了一种更广阔的哲学思考之中。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园丁,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每一笔线条是如何在纸面上“呼吸”和“生长”的。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字体演变脉络的剖析,不再是机械的历史复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情趣,使得那些僵硬的古人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这种叙事上的张力,让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专业话题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意在笔先”的论述,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书写者心境与笔墨运动之间的微妙关联,让人不禁放下手中的笔,沉思片刻:我们究竟是在写字,还是在构建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练习过程的动力,不再仅仅满足于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