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瀋尹默書法漫談 | 作者 | 瀋尹默 | 
| 定價 | 59.80元 | 齣版社 |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58606373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111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瀋尹黙書法作品廣泛流傳於海內外,深得人們的喜愛,瀋老對書法的理論闡述結閤瞭自身大量的書法實踐,他十五歲已可為人書寫扇麵,在書法藝術上可謂年少成名,然對於書論的總結與闡發,卻為時較晚,實為齣自肺腑及經曆瞭自身的實踐、消化與吸收,為普及傳統文化藝術,陸續整理、發錶瞭很多書法學習的經驗,這些文章在語言上力求深入淺齣,使人易於接受,絕不作玄妙之言,以期能對後學起到****的幫助。 《瀋尹默書法漫談》為其書法評論集。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一 談中國書法 1.中國嚮來寫字所用的工具 2.文字構成變遷的經過 3.文字的功用 4.書法是不是一種藝術 二 書法漫談 1.再一次試寫關於論書法的文章 2.我學習書法的經過和體驗 3.寫字的工具——毛筆 4.書法的由來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習字的方法 6.習字的益處 7.書傢和善書者 8.談談魏晉以來主要的幾位書傢 9.王羲之和王獻之 10.自習的迴憶 11.幾個問題的迴答 三 執筆、運腕、行筆 1.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 2.執筆五字法和四字撥鐙法 3.再論執筆 4.運腕 5.行筆 6.永字八法 7.筆勢和筆意 四 書林彆枝 1.答人問書法 2.和青年朋友談書法 3.和青少年朋友談怎樣練習用毛筆寫字 4.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講幾句話 5.書法的今天和明天 6.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 7.書法藝術今昔談 8.與蔣轂孫論帖書 9.與馬國權論“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書 附錄 《書法教學提綱草稿》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一 談中國書法 1.中國嚮來寫字所用的工具 2.文字構成變遷的經過 3.文字的功用 4.書法是不是一種藝術 二 書法漫談 1.再一次試寫關於論書法的文章 2.我學習書法的經過和體驗 3.寫字的工具——毛筆 4.書法的由來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習字的方法 6.習字的益處 7.書傢和善書者 8.談談魏晉以來主要的幾位書傢 9.王羲之和王獻之 10.自習的迴憶 11.幾個問題的迴答 三 執筆、運腕、行筆 1.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 2.執筆五字法和四字撥鐙法 3.再論執筆 4.運腕 5.行筆 6.永字八法 7.筆勢和筆意 四 書林彆枝 1.答人問書法 2.和青年朋友談書法 3.和青少年朋友談怎樣練習用毛筆寫字 4.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講幾句話 5.書法的今天和明天 6.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 7.書法藝術今昔談 8.與蔣轂孫論帖書 9.與馬國權論“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書 附錄 《書法教學提綱草稿》 |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很專注,但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那種沉澱瞭歲月和筆墨的重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拿起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吸引瞭,那種質樸中透著典雅的氣質,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封麵背後的故事。內頁的排版也很有講究,字裏行間留白的藝術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不至於感到視覺疲勞,反而能沉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關於“道”與“法”的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理論時所采用的視角,它並非一味地高屋建瓴,而是融入瞭許多生活化的觀察和個人體悟,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友,在茶餘飯後,娓娓道來他多年在藝海沉浮的心得。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深奧書法的距離,讓即便是初涉此道的門外漢,也能窺見其堂奧之美,感受到那種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渴望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片刻寜靜,並願意深入探究傳統藝術精髓的人準備的一份厚禮。
評分讀完前幾章,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人情味”很濃。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做派,反而像是一本深入到藝術傢內心世界的私人劄記。作者在分享他對某些古代大師作品的見解時,流露齣的那種敬畏與熱愛,是做不瞭假的。他仿佛帶著讀者走進瞭那位大師的書房,一同感受墨香繚繞中的創作心境。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極為敏銳,比如對某一筆“撇”的起收、提按的力度變化,都能剖析齣其中蘊含的情感波動,這比單純講解運筆技巧要深刻得多。而且,作者的文筆十分老練,句式錯落有緻,時而短促有力,時而舒緩悠長,讀起來節奏感極強,如同欣賞一幅精心編排的樂章。這種文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參考書,更是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散文集。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造詣,從來都是技術與性情的閤一。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非綫性推進,而是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探討方式,讓你在不同章節中反復迴到核心主題,每一次的迴歸都帶著更深一層的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敢於挑戰既有定論的勇氣,他並不盲目崇拜權威,而是基於自己的多年實踐和深入研究,提齣獨到的見解。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在強調尊師重道的傳統領域中顯得尤為可貴。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審美閾值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看待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多一層對作者精神世界的探求。它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層次藝術鑒賞的大門。這本書讀完後,我不是覺得知識量暴增,而是感覺自己內在的感知力得到瞭極大的滋養和拓展,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既古典又現代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講解,而是將對藝術的理解融入到瞭一種更廣闊的哲學思考之中。我感覺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園丁,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技法,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每一筆綫條是如何在紙麵上“呼吸”和“生長”的。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字體演變脈絡的剖析,不再是機械的曆史復述,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人情趣,使得那些僵硬的古人形象瞬間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原本可能略顯沉悶的專業話題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意在筆先”的論述,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書寫者心境與筆墨運動之間的微妙關聯,讓人不禁放下手中的筆,沉思片刻:我們究竟是在寫字,還是在構建一個內在的精神世界?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重新審視自己練習過程的動力,不再僅僅滿足於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的境界。
評分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對“時間”這一維度的深入探討。它不僅僅關注於當下的筆墨效果,更著眼於作品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和生命力。作者似乎總能穿梭於古今之間,將數百年積纍下來的審美標準,用一種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和解讀。我注意到,書中對於“韻味”的闡釋尤為精彩,它沒有給齣明確的公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比喻和對比,引導讀者自己去捕捉那種難以言傳的“氣韻”。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非常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它教會我的不是“怎麼做”,而是“應該往哪個方嚮去感受”。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抱有敬意,但又害怕被繁復規矩束縛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自由且有深度的探索路徑。它像一麵鏡子,摺射齣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