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走齣去的風景 一個“90後”法科生的旅美小劄
定價:28.00元
作者:林海容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1862259
字數:
頁碼:26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走齣去的風景 一個“90後”法科生的旅美小劄》的作者林海容女士為90後,目前正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讀本科。 本文即是作者以一個在美國讀法學本科的90後中國女生的視角,觀察美國的方方麵麵:城市、教育、交通、購物、人權等,社會新鮮人對於社會的**新鮮感受。
目錄
作者介紹
林海容(女,1991年生),山東濟南人。現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大四學生,專業政治學。 曾於2010年9月一2012年6月就讀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期間於2011年7、8月間赴美探親,2011年9月一2012年6月在山東大學法學院訪學一年。2012年9月作為山東財經大學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交換生前往美國學習,在美國交流學習期間,成績突齣,躋身院長嘉許名單(Dean’s list),後來轉學明大成為該校學生,並同時攻讀山東財經大學法學學士學位。 在山東財經大學學習期間,連續獲得一等奬學金;此外一直擔任團支書,並獲校級**團乾部榮譽。在明大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習期間,因成績突齣連續三個學期列入院長嘉許名單。 自幼擅長寫作,大學期間多次參加各類徵文比賽並多次摘得一、二等奬,高中時曾獲“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二等奬。目前轉嚮專業學術論文及隨筆的寫作階段。大學期間筆耕不輟,有數篇習作公開發錶:《遺産信托製度對我國繼承法的啓示》(獨立,載《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12年捲),《美國的法學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啓示》(獨立,載《工會論壇》2012年第4期),《美國憲法第二條修正案述評》(第二作者,載《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我的暑假在美國》(獨立,載《青年》2011年第1期。此外,還有若乾篇學術隨筆:《我看美國的交通》(獨立,載《山東財經大學報》2011年第3期),《無處不在的公民意識》(獨立,載《山東財經大學報》2011年第7期),《零距離接觸美式教育》(獨立,載《山東財經大學報》2011年第8期)。 成為節目主持人,一度是她的職業選擇。在山東財經大學期間,她曾多次主持各類節目。在就讀明尼蘇達大學期間,連續成功主持由全美曆史*悠久的中國留學生組織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辦的“2013年中鞦晚會”及“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
文摘
序言
我猜想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能會偏嚮於冷靜的記錄者,但“90後”的標簽又讓我隱隱期待一些不那麼嚴肅的部分。也許是作者在麵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時所展現齣的幽默感和自嘲。一本好的遊記,除瞭信息量的提供,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鳴。如果作者能將那些看似平常的、甚至有些尷尬的異國生活體驗,用一種輕鬆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錶達齣來,讓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為剋服睏難所付齣的努力,那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半。比如,在描述一次失敗的交流經曆,或是對某種美國文化習俗的誤解時,如果能巧妙地引齣法律或邏輯上的思考,使其不至於流於錶麵的滑稽,而是上升到文化差異的探討層麵,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是層次豐富的。我更傾嚮於一個能讓人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思考啓發的作品,而不是一本刻闆的說教手冊。
評分從齣版信息來看,由法律齣版社發行,這本身就給我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嚮,它似乎在強調這本書的“知識性”和“專業性”的交叉點。我期待的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文學作品,而是那種結構清晰、論證有力的記錄。例如,作者在描述美國法律援助體係或者陪審團製度時,能否提供一些細緻入微的案例或觀察?或者,在對比中美兩國在處理特定社會矛盾時體現齣的法律文化差異?如果能有深入的比較分析,哪怕隻是基於一次短暫的觀察,也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價值。我更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遊客身份”和“研究者視角”的。一個學生在異國他鄉的觀察難免帶有局限性,但如果他能坦誠地指齣自己觀察的局限,並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基於個人經驗的推斷,哪些是基於現有知識的分析,那麼這本書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就會大大增強。這種嚴謹的態度,恰恰是一個法科生應有的素養,如果能在遊記中體現齣來,那真是絕妙的結閤。
評分初讀這本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帶著“青春期反思”色彩的散文集,那種“90後”特有的對主流價值的審視,配上“旅美”的異域光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段關於自我發現和身份重塑的內心獨白。我非常關注作者在記錄旅程時所采用的“小劄”形式。這種形式暗示瞭文字的靈活性和私密性,它不應被宏大的敘事框架所束縛,而是允許思緒在不同的體驗之間自由跳躍。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未經修飾的、帶著新鮮感的瞬間捕捉,比如在某個大學課堂上聽到的一個精彩論點,或者在街角咖啡館裏目睹的一場關於某個社會議題的爭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法科生,他的“法科生”身份應當是隱形的背景闆,而不是時刻跳齣來的標語。我期待的是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日常場景中,作者的專業訓練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用一種近乎解構主義的方式去拆解他所見證的美國生活圖景。如果文字能保持一種既熱情洋溢又保持著學者審慎的平衡感,那將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我帶來一種強烈的對比感:中國的“法科生”與美國的“風景”。這種對比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物理空間的轉換中,處理內心世界的“變位”的。旅居海外往往是身份認同的重塑期,對於一個即將踏入法律行業的年輕人來說,這次經曆無疑會對他未來的職業規劃産生深遠影響。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關於“未來”的思考。比如,他是否對中國的法律環境有瞭新的認識?這次經曆是否打消瞭他或增強瞭他迴國後投身法律實踐的決心?如果能捕捉到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記錄“外麵的世界”,更是記錄瞭“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我希望文字中能有一種曆經沉澱後的成熟感,即使是“小劄”,也應有其內在的邏輯和情感的遞進,而非僅僅是零散的片段堆砌。那種初涉世事的激情與專業知識帶來的冷靜之間的拉鋸戰,是文學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張力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走齣去的風景 一個“90後”法科生的旅美小劄》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承諾瞭兩個截然不同的視角——法學專業背景和異國他鄉的遊曆見聞。我一直對那些跨界分享的文字抱有很高的期待,畢竟,一個受過嚴謹邏輯訓練的人,在麵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時,會如何組織和闡釋他的所見所感,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張力的敘事。我期待的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旅遊日記,而是能看到作者如何將他在美國的所聞所見,用他熟悉的法律思維框架去審視和解讀,比如他對美國社會福利製度、司法程序的初印象,或者僅僅是日常生活中體現齣的契約精神和個人權利意識,這些微小的細節如何與他所學的法理相互印證或産生碰撞。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就超越瞭一般的遊記範疇,成為一本兼具學術思辨趣味和生活觀察深度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麵棱鏡,摺射齣不同文化在社會治理和個體生活層麵的差異性與共通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吃瞭什麼,看瞭什麼”的膚淺層麵。這需要作者有極強的內省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我很期待作者在旅途中展現齣的那種“局外人”特有的敏銳和清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