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走出去的风景 一个“90后”法科生的旅美小札
定价:28.00元
作者:林海容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1862259
字数: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走出去的风景 一个“90后”法科生的旅美小札》的作者林海容女士为90后,目前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读本科。 本文即是作者以一个在美国读法学本科的90后中国女生的视角,观察美国的方方面面:城市、教育、交通、购物、人权等,社会新鲜人对于社会的**新鲜感受。
目录
作者介绍
林海容(女,1991年生),山东济南人。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大四学生,专业政治学。 曾于2010年9月一2012年6月就读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期间于2011年7、8月间赴美探亲,2011年9月一2012年6月在山东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2012年9月作为山东财经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交换生前往美国学习,在美国交流学习期间,成绩突出,跻身院长嘉许名单(Dean’s list),后来转学明大成为该校学生,并同时攻读山东财经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在山东财经大学学习期间,连续获得一等奖学金;此外一直担任团支书,并获校级**团干部荣誉。在明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期间,因成绩突出连续三个学期列入院长嘉许名单。 自幼擅长写作,大学期间多次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多次摘得一、二等奖,高中时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目前转向专业学术论文及随笔的写作阶段。大学期间笔耕不辍,有数篇习作公开发表:《遗产信托制度对我国继承法的启示》(独立,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卷),《美国的法学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独立,载《工会论坛》2012年第4期),《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述评》(第二作者,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我的暑假在美国》(独立,载《青年》2011年第1期。此外,还有若干篇学术随笔:《我看美国的交通》(独立,载《山东财经大学报》2011年第3期),《无处不在的公民意识》(独立,载《山东财经大学报》2011年第7期),《零距离接触美式教育》(独立,载《山东财经大学报》2011年第8期)。 成为节目主持人,一度是她的职业选择。在山东财经大学期间,她曾多次主持各类节目。在就读明尼苏达大学期间,连续成功主持由全美历史*悠久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一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2013年中秋晚会”及“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走出去的风景 一个“90后”法科生的旅美小札》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承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法学专业背景和异国他乡的游历见闻。我一直对那些跨界分享的文字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一个受过严谨逻辑训练的人,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时,会如何组织和阐释他的所见所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我期待的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日记,而是能看到作者如何将他在美国的所闻所见,用他熟悉的法律思维框架去审视和解读,比如他对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司法程序的初印象,或者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契约精神和个人权利意识,这些微小的细节如何与他所学的法理相互印证或产生碰撞。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游记范畴,成为一本兼具学术思辨趣味和生活观察深度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文化在社会治理和个体生活层面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的肤浅层面。这需要作者有极强的内省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我很期待作者在旅途中展现出的那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和清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中国的“法科生”与美国的“风景”。这种对比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物理空间的转换中,处理内心世界的“变位”的。旅居海外往往是身份认同的重塑期,对于一个即将踏入法律行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次经历无疑会对他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深远影响。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未来”的思考。比如,他是否对中国的法律环境有了新的认识?这次经历是否打消了他或增强了他回国后投身法律实践的决心?如果能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记录“外面的世界”,更是记录了“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我希望文字中能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成熟感,即使是“小札”,也应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递进,而非仅仅是零散的片段堆砌。那种初涉世事的激情与专业知识带来的冷静之间的拉锯战,是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张力之一。
评分初读这本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带着“青春期反思”色彩的散文集,那种“90后”特有的对主流价值的审视,配上“旅美”的异域光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段关于自我发现和身份重塑的内心独白。我非常关注作者在记录旅程时所采用的“小札”形式。这种形式暗示了文字的灵活性和私密性,它不应被宏大的叙事框架所束缚,而是允许思绪在不同的体验之间自由跳跃。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未经修饰的、带着新鲜感的瞬间捕捉,比如在某个大学课堂上听到的一个精彩论点,或者在街角咖啡馆里目睹的一场关于某个社会议题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法科生,他的“法科生”身份应当是隐形的背景板,而不是时刻跳出来的标语。我期待的是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场景中,作者的专业训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用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方式去拆解他所见证的美国生活图景。如果文字能保持一种既热情洋溢又保持着学者审慎的平衡感,那将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猜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偏向于冷静的记录者,但“90后”的标签又让我隐隐期待一些不那么严肃的部分。也许是作者在面对语言障碍、文化隔阂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和自嘲。一本好的游记,除了信息量的提供,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如果作者能将那些看似平常的、甚至有些尴尬的异国生活体验,用一种轻松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那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在描述一次失败的交流经历,或是对某种美国文化习俗的误解时,如果能巧妙地引出法律或逻辑上的思考,使其不至于流于表面的滑稽,而是上升到文化差异的探讨层面,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层次丰富的。我更倾向于一个能让人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思考启发的作品,而不是一本刻板的说教手册。
评分从出版信息来看,由法律出版社发行,这本身就给我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它似乎在强调这本书的“知识性”和“专业性”的交叉点。我期待的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学作品,而是那种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记录。例如,作者在描述美国法律援助体系或者陪审团制度时,能否提供一些细致入微的案例或观察?或者,在对比中美两国在处理特定社会矛盾时体现出的法律文化差异?如果能有深入的比较分析,哪怕只是基于一次短暂的观察,也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价值。我更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游客身份”和“研究者视角”的。一个学生在异国他乡的观察难免带有局限性,但如果他能坦诚地指出自己观察的局限,并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推断,哪些是基于现有知识的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就会大大增强。这种严谨的态度,恰恰是一个法科生应有的素养,如果能在游记中体现出来,那真是绝妙的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