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修订版)
:128.00元
作者:张茂泽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068664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思想史学者、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作品。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为什么中国没有神等疑惑
内容提要
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宗教文化,本书可一解此惑。本书由中国思想史学者,在为大学生开设中国宗教文化课程10年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全面呈现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貌。
本书主要内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观、阴阳五行观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国化,还介绍了宗教、信仰、神几个概念的中国文化意义。
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订,增加了黄帝崇拜、马克思的宗教观等内容,更臻完美。
目录
目 录2
修订版序5
前 言5
讲 中国宗教文化的内容和意义9
一、主要内容9
二、中国宗教概况10
三、美国宗教概况11
四、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1
五、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16
第二讲 宗教的定义18
一、国内流行的通俗解释18
二、宗教的科学定义(从人的经验角度看)23
三、宗教的人学定义(从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角度看)24
四、宗教的神学定义(从“天”的高度看)28
五、马克思的宗教观29
第三讲 祖先崇拜31
一、祖先崇拜的基础32
二、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32
三、夏朝的祖先崇拜34
四、商朝的祖先崇拜34
五、周朝的祖先崇拜35
六、黄帝崇拜是我国古代祖先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38
(一)关于黄帝38
(二)官方祭祀39
(三)民间祭祀40
(四)现实意义41
七、祖先崇拜的原因43
第四讲 儒家的“天命”观44
一、儒家“天命”观的渊源45
二、孔子的“天命”观45
三、孔子“天命”观的特点50
四、墨子的“非命”论50
五、孔子“天命”观对古代中国人信念的影响52
六、儒家“天命”观的神学化55
七、儒家“天命”观的形而上学化57
八、儒家“天命”观的意义61
第五讲 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62
一、阴阳说62
二、五行说63
三、“五德终始”说64
四、“五帝”崇拜65
五、太一神65
六、董仲舒“天人感应”论66
第六讲 道 教71
一、道教概况72
二、道教的渊源73
三、道教的产生75
四、道教的发展77
五、道教的兴盛77
六、王重阳与全真道79
第七讲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80
一、佛教概况80
二、佛教传入中国82
三、佛教的流传83
四、佛教的中国化84
五、佛教思想的中国化85
第八讲 中国佛教宗派87
一、唐代佛教繁荣的条件87
二、三论宗88
三、天台宗89
四、唯识宗90
五、华严宗93
六、禅宗95
七、其他主要佛教宗派97
八、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97
第九讲 信仰及其产生99
一、信仰的定义99
二、信仰是天人合一的综合表现101
三、信仰产生的路径104
四、人性信105
五、缺乏——信仰产生的事实的前提条件109
六、缺乏感——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111
七、信念和信赖——信仰自觉与建立的标志113
八、自信心和满足感——信仰的功能113
第十讲 信仰的发展114
一、信仰发展的理性原因114
二、本能信仰116
三、迷信116
四、理智信仰(信念)119
五、理性信仰(信念)120
六、“天”的信仰122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关于“信仰”的观念122
一、古代汉语中“信”字的五种意义123
二、古代汉语中“仰”字的意义126
三、“信仰”的意义126
第十二讲 “神”是什么?127
一、认识“神”概念意义的方法128
二、“超人间超自然”的意义128
三、人们所意识到的“神”129
四、“神”概念的定义130
第十三讲 神存在的证明131
一、讨论神存在问题的意义131
二、证明神存在的方法132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神存在的朴素论证133
四、本体论证明134
五、现象论证明135
六、墨子对鬼神存在的证实137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观念139
一、“神”是“道”的人格化139
二、“神”(“天”)的地位140
三、中西“神”论的异同144
四、对“天”(“神”)的理性理解145
五、古代中国“神”(天)论的特点152
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神学156
一、周人对殷人“上帝”观念的改造158
二、先秦儒家对周人天人关系观念的理性改造161
三、王充对两汉宗教思想的批评164
四、宋明理学家以“道”“拒神怪”、“绝神奸”168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175
一、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般特点176
二、“道”的信念占主导地位180
三、“敬道”礼仪186
四、墨子“天志”、“鬼神”思想的世俗功利化187
五、“神道设教”187
六、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特点的现代意义187
第十七讲 培育和弘扬宗教精神187
一、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必要性187
二、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187
三、贺麟论“宗教精神”187
第十八讲 信仰与诚信187
一、信仰与诚信的关系187
二、出现了“诚信”问题187
三、何谓“诚信”187
四、“诚”是诚信的基础187
五、“诚信”的办法:从我做起187
学习参考书目187
后 记187
作者介绍
张茂泽,1965年3月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中国诠释思想史论》《孔孟学述》《贺麟学术思想述论》《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与人合著《中国思想史》上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20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新出《道论》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将宋明理学的气学、理学、心学熔冶一炉,让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相互沟通,建立起当代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儒学的代表作。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张茂泽先生似乎是一位真正的“讲书人”,他把那些抽象深奥的中国思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什么”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它们会形成,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圣先贤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特别厚重,但每一讲都充满了信息量,让我每读完一讲,都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回味无穷。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中国思想文化脉络的书籍。这本《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修订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讲都聚焦于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或历史时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张茂泽先生的学术功底和驾驭复杂思想的能力,他能够将那些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了思考,让我能够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中国文化。
评分这本《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修订版)》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往往因为知识储备的不足,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张茂泽先生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与历史发展的长河紧密结合,让读者在了解思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动态的视角,比单纯的静态介绍更有吸引力。而且,这本书的修订版,相信在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让我对其中的新知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新大门。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碎片化,不够系统。《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修订版)》这本书的内容,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循循善诱地为我梳理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那个辉煌时代,到中国思想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流派,作者张茂泽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丝毫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他对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核心的解读,不仅仅是搬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这本书的修订版,据说在内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这让我对它更加期待,相信它能提供更全面、更精深的见解,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并非是陈旧过时的东西,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生命力,并且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作者张茂泽先生通过“十八讲”这样一种精炼的形式,巧妙地将中国思想史上那些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概念和流派进行了梳理和解读。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它们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