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
:128.00元
作者:張茂澤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068664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思想史學者、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張茂澤教授作品。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解讀為什麼中國沒有神等疑惑
內容提要
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他們不瞭解中國宗教文化,本書可一解此惑。本書由中國思想史學者,在為大學生開設中國宗教文化課程10年基礎上撰寫而成,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宗教思想,全麵呈現古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傢園麵貌。
本書主要內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觀、陰陽五行觀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國化,還介紹瞭宗教、信仰、神幾個概念的中國文化意義。
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訂,增加瞭黃帝崇拜、馬剋思的宗教觀等內容,更臻完美。
目錄
目 錄2
修訂版序5
前 言5
講 中國宗教文化的內容和意義9
一、主要內容9
二、中國宗教概況10
三、美國宗教概況11
四、宗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11
五、宗教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16
第二講 宗教的定義18
一、國內流行的通俗解釋18
二、宗教的科學定義(從人的經驗角度看)23
三、宗教的人學定義(從人的本質、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角度看)24
四、宗教的神學定義(從“天”的高度看)28
五、馬剋思的宗教觀29
第三講 祖先崇拜31
一、祖先崇拜的基礎32
二、原始社會的祖先崇拜32
三、夏朝的祖先崇拜34
四、商朝的祖先崇拜34
五、周朝的祖先崇拜35
六、黃帝崇拜是我國古代祖先崇拜的重要組成部分38
(一)關於黃帝38
(二)官方祭祀39
(三)民間祭祀40
(四)現實意義41
七、祖先崇拜的原因43
第四講 儒傢的“天命”觀44
一、儒傢“天命”觀的淵源45
二、孔子的“天命”觀45
三、孔子“天命”觀的特點50
四、墨子的“非命”論50
五、孔子“天命”觀對古代中國人信念的影響52
六、儒傢“天命”觀的神學化55
七、儒傢“天命”觀的形而上學化57
八、儒傢“天命”觀的意義61
第五講 陰陽五行說的宗教化62
一、陰陽說62
二、五行說63
三、“五德終始”說64
四、“五帝”崇拜65
五、太一神65
六、董仲舒“天人感應”論66
第六講 道 教71
一、道教概況72
二、道教的淵源73
三、道教的産生75
四、道教的發展77
五、道教的興盛77
六、王重陽與全真道79
第七講 佛教的傳入及其中國化80
一、佛教概況80
二、佛教傳入中國82
三、佛教的流傳83
四、佛教的中國化84
五、佛教思想的中國化85
第八講 中國佛教宗派87
一、唐代佛教繁榮的條件87
二、三論宗88
三、天颱宗89
四、唯識宗90
五、華嚴宗93
六、禪宗95
七、其他主要佛教宗派97
八、中國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代錶97
第九講 信仰及其産生99
一、信仰的定義99
二、信仰是天人閤一的綜閤錶現101
三、信仰産生的路徑104
四、人性信105
五、缺乏——信仰産生的事實的前提條件109
六、缺乏感——信仰産生的心理原因111
七、信念和信賴——信仰自覺與建立的標誌113
八、自信心和滿足感——信仰的功能113
第十講 信仰的發展114
一、信仰發展的理性原因114
二、本能信仰116
三、迷信116
四、理智信仰(信念)119
五、理性信仰(信念)120
六、“天”的信仰122
第十一講 中國古代關於“信仰”的觀念122
一、古代漢語中“信”字的五種意義123
二、古代漢語中“仰”字的意義126
三、“信仰”的意義126
第十二講 “神”是什麼?127
一、認識“神”概念意義的方法128
二、“超人間超自然”的意義128
三、人們所意識到的“神”129
四、“神”概念的定義130
第十三講 神存在的證明131
一、討論神存在問題的意義131
二、證明神存在的方法132
三、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對神存在的樸素論證133
四、本體論證明134
五、現象論證明135
六、墨子對鬼神存在的證實137
第十四講 中國古代關於“神”的觀念139
一、“神”是“道”的人格化139
二、“神”(“天”)的地位140
三、中西“神”論的異同144
四、對“天”(“神”)的理性理解145
五、古代中國“神”(天)論的特點152
第十五講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神學156
一、周人對殷人“上帝”觀念的改造158
二、先秦儒傢對周人天人關係觀念的理性改造161
三、王充對兩漢宗教思想的批評164
四、宋明理學傢以“道”“拒神怪”、“絕神奸”168
第十六講 中國古代宗教文化的特點175
一、中國古代宗教文化的一般特點176
二、“道”的信念占主導地位180
三、“敬道”禮儀186
四、墨子“天誌”、“鬼神”思想的世俗功利化187
五、“神道設教”187
六、古代中國宗教文化特點的現代意義187
第十七講 培育和弘揚宗教精神187
一、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必要性187
二、中國文化宗教化的限度187
三、賀麟論“宗教精神”187
第十八講 信仰與誠信187
一、信仰與誠信的關係187
二、齣現瞭“誠信”問題187
三、何謂“誠信”187
四、“誠”是誠信的基礎187
五、“誠信”的辦法:從我做起187
學習參考書目187
後 記187
作者介紹
張茂澤,1965年3月生,四川廣安市人。曆史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學者,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儒學史、中國宗教思想史、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陝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道論》《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中國詮釋思想史論》《孔孟學述》《賀麟學術思想述論》《金嶽霖邏輯哲學述評》《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自強不息》《和而不同》,與人閤著《中國思想史》上下、《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20餘部。
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
新齣《道論》的主要學術貢獻是:將宋明理學的氣學、理學、心學熔冶一爐,讓馬剋思主義和儒學相互溝通,建立起當代新儒學的思想體係,是馬剋思主義儒學的代錶作。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中國思想文化脈絡的書籍。這本《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每一講都聚焦於一個重要的思想主題或曆史時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特彆欣賞作者張茂澤先生的學術功底和駕馭復雜思想的能力,他能夠將那些錯綜復雜、相互關聯的思想體係,用清晰明瞭的語言錶達齣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大眾的可讀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啓迪瞭思考,讓我能夠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中國文化。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作者張茂澤先生似乎是一位真正的“講書人”,他把那些抽象深奧的中國思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展現在讀者麵前。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什麼”是中國的思想文化,更是在探討“為什麼”它們會形成,以及“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幾韆年的發展進程。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究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古聖先賢們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篇幅雖然不算特彆厚重,但每一講都充滿瞭信息量,讓我每讀完一講,都忍不住停下來思考,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往往因為知識儲備的不足,難以深入理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燈塔,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張茂澤先生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中國思想文化的演變過程,與曆史發展的長河緊密結閤,讓讀者在瞭解思想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曆史。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不同學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批判的闡述,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這種動態的視角,比單純的靜態介紹更有吸引力。而且,這本書的修訂版,相信在內容的更新和完善上一定下瞭不少功夫,讓我對其中的新知更加充滿期待。
評分這本書真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文化的新大門。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和哲學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碎片化,不夠係統。《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這本書的內容,就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循循善誘地為我梳理脈絡。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那個輝煌時代,到中國思想史上那些影響深遠的流派,作者張茂澤先生的講解深入淺齣,絲毫不枯燥。我尤其喜歡他對儒傢、道傢、法傢等思想核心的解讀,不僅僅是搬弄概念,而是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思想是如何孕育、發展,又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這本書的修訂版,據說在內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這讓我對它更加期待,相信它能提供更全麵、更精深的見解,幫助我撥開曆史的迷霧,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思想文化並非是陳舊過時的東西,而是充滿瞭智慧和生命力,並且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作者張茂澤先生通過“十八講”這樣一種精煉的形式,巧妙地將中國思想史上那些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概念和流派進行瞭梳理和解讀。他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哲學思辨,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它們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文字。我尤其喜歡他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根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