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婚姻中的牛顿遇到毕加索
定价:22.00元
作者:曾小亮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304054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都市时尚专栏作家曾小亮,所著文章亦文亦武,从职场到闺中,又打拼又享受。作者为人处世郑重端庄,彬彬有礼,友结天下;作者为文前卫大胆泼辣,表面轻俏,实则质朴实用。作者“吃”下生活,“吐”出文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字一笔真心。他快乐生活,快乐写作,掏心掏肺“亮”出他的生活观念,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让你的人生更加亮丽。
今天的女性,即使结婚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寻欢作乐”。这会让你任何时候不放弃个人生活,并且在心理空间上适当和对方拉开一段安全距离。当你这样做了,你才不会在婚姻里养成一种依附型人格,才会既自得其乐又可以收获婚姻的稳定。
婚姻中的牛顿**不是先生的代名词,婚姻中的毕加索**也不仅仅是太太的代名词。关键是毕加索和牛顿要互相了解对方爱的语言密码,并且了解和理解彼此的不同,这样才能和谐共处,迎来爱的春天。
为什么*深刻的爱情常常不能持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因为*深刻的恋情是一次催化剂,让人发现了自己的痛苦之身。只有热恋,才能映照自我。
内容提要
约翰·格雷博士说“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
情感专家曾小亮说:婚姻中的女人想牛顿,靠感性和艺术思维来处理情感;而婚姻中的男人像牛顿,靠理性和抽象思维来处理情感。这样两种征服电荷相遇,可以闪电般相爱,也可以霹雳般相恨。
可不可以做到爱有多深,不必恨也多深?
可不可以爱了还爱,爱情常新?有情人终成眷属,还能眷属情深,一起慢慢变老?
本书给出一百多篇情爱解读,帮助女人和男人在情感中正确沟通,尤其是帮助女人了解男人,让女人成为情感达人。
目录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1.“爱是什么”之搜索
2. 爱高潮还是爱财富?
3. 睡得好才能爱得好
4. 女人的“成人礼”情人
5. 男人的“成人礼”情人
6. 冒险的爱情
7. 新大男子主义的爱
8. 我们怎么一点儿不吵架?
9. 开心网上的爱情不开心
10. 气候爱情
11. 我们要爱“三有”男人
12. 我知道,你爱的不是钱
13. 相爱时是亲人,为何分手时是敌人?
14. 尊重他的理想,但更爱自己
15. 爱上爱情OR爱上形势
16. 别嫁“伪富二代”?
婚姻中的男人是牛顿,婚姻中的女人是毕加索
1. 当婚姻中的牛顿遇到毕加索
2. 女人要主义,男人要快乐
3. 夫妻拒绝“相敬如宾”
4. 谨防婚姻自卫过度
5. 夫妻之间应该有缝隙,让风吹过
6. 别让明星的离婚传染了你
7. 男人的“小芳”情结
8. 心大女,身小女
9. 心相爱,身分离
10. 信星座,男女有别
11. 晚安,中年婚姻疲劳
12. 外遇或许只是一次小走神
13. 老婆出轨,男人会原谅吗?
14. 女人的童心是一把双刃剑
15. 夫妻能共苦,更要会同甘
16. 厨房真乃夫妻必争之 地?
17. 夫妻间的生育战争
18. 解放尚未成功,女人尚须努力
19. 她快了,还至少要半小时
20. 广告的“女性”
21. 床上也应该女士优先
为什么你永远读不懂男人?
1. 为什么男人像孩子?
2. 为什么成功的丈夫和别人私奔了?
3. 为什么他未婚就外遇?
4. 驯服七类花心男
5. 经济男与感情男
6. 男人为什么也喜欢当“小三”
7. 男人容易在婚姻中给自己留退路吗?
8. 老公是个妇女之友
9. 举起你的鞭子,不如给他胡萝卜
10. 探秘男人婚前婚后“心理变化百慕大”
11. 他对你的男闺蜜其实很妒忌
12. 钻石王老五的六个 情感困惑
13. 出轨,男人寻找自我的精神游戏
14. 金刚男,芭比男,金刚芭比男
15. 欢迎来到中性化男人时代
16. 解密有特殊睡癖的男人
17. 让悲情男人完蛋去
18. 读懂男人的八种身体语言
19. 男人为什么不善于表达感情?
20. 他为什么喜欢找红颜知己?
21. 男人的比车与比女友
22. 男人偷嘴为什么还要炫耀?
23. 当你爱上小清新男人
这些情爱智慧,你 懂了吗?
1. 相亲退货的男人也要“变废为宝”
2. 分手 何必要快刀斩乱麻
3. 只要爱情不要结晶
4. 私奔之后怎么办?
5. 让我们在婚姻中的心越来越柔软
6. 姚晨的婚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7. 你的爱力有多高?
8. 找一个技能型情人
9. 细节决定爱情无疾而终
10. 锋芝恋的怕与爱
11. 我们是否带着痛苦之身相爱?
12. 恋爱偏偏不要门当户对
13. 给你的婚恋心理考一张健康合格证
14. 像男人一样“寻欢作乐”?
15. 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会嫁
16. 亲爱的,没有你我活不下去了
17. 恋人之间不要“钓鱼执法”
让我们的婚姻永远童真
1. 不好的婚姻会要命
2. 夫妻双方,谁更容易在家庭冷暴力中受伤?
3. 当老公出差了
4. 化解夫妻理财的5个矛盾
5. 单人房,双人床
6.“足球寡妇”:为什么你总和足球抢老公?
7. 离婚会伤害孩子吗?
8. 四种强强婚姻的平衡指南
9. 让我们的婚姻依然童真
10. 情绪共振:和老公的心情一起跳舞
11. 聪明的女人会恕夫
12. 男女心理年龄进化论
13. 太太的“好心”OR“驴肝肺”
14. 夫妻恩爱秀有必要吗?
15. 要身体的性感,更要心灵的性感
16. 女人住多大的房子有幸福感?
17. 老公辞职后
后记
作者介绍
曾小亮,曾用笔名“曾子”为各大情感、生活、时尚等期刊写作十余年,共计五百万字。
曾担任《时尚健康》、《好管家》、《东方养生》、《女性大世界》等期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等职,畅销期刊十大写作者,研究男女情感问题十多年,在许多知名企业有过职场实践等。
为以下时尚、青年类杂志和报纸撰写职场文章:
深圳青年、中国青年、辽宁青年、现代青年、时代青年、当代青年、青年一代、黄金时代、一代、女友、好主妇、都市主妇、时装男士、时装女士、时尚新娘、健康之友、大都市、心理月刊等。
出版作品有:《好男人请举手》
《人人都爱男闺蜜》
《我们能否永远相爱》……
《我们能否永远相爱》上市后,连续三个月位于两性新书畅销榜上。
作者首度提出“男闺蜜”概念,其作品《人人都爱男闺蜜》上市后,加上类似题材的电影《失恋33天》和《男人帮》的热映,相继掀起一股“男闺蜜”讨论大热潮。
《燕赵都市报》、《嘉人》等杂志、雅虎男人、网易等近百家媒体都曾对其进行采访报道。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感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深度。它没有用激烈的冲突来展现矛盾,而是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疏离感来描摹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精致地保持着距离。角色们仿佛生活在一个透明的、隔音的玻璃罩里,他们能看到彼此,却听不见真实的声音,也触碰不到真实的体温。书中描绘的家庭聚会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餐桌上的寒暄,客套话语的来回,其下的空洞与疲惫,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自身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用各种社交礼仪和表面功夫,来掩盖内心深处的孤独?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最深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公开的对抗,而是来自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被小心翼翼维护的“体面”。读完之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微妙的压抑感中抽离出来,它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心上,不疼,但你知道它一直都在。这本书的后劲十足,它会让你反思自己与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并开始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相处模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是相当大胆的,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线性逻辑。更像是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叙事视角像多条旋律线并行,彼此穿插、呼应,偶尔还会出现短暂的断裂和重叠。这种处理方式,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些许的眩晕,仿佛手里握着一堆打散的拼图碎片,需要自己去寻找内在的联系。但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构建出一种更接近真实记忆和感受的体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由无数不规则的片段组成的吗?作者高明之处在于,即便结构如此复杂,情感的核心始终是清晰可辨的,那些关于爱、失去、和解的主题,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红线,将那些看似散乱的章节紧密地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留白”,那种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的结尾,迫使读者必须在合上书本之后,继续在自己的脑海中完成故事的收尾工作。这种主动参与感,让这本书的体验远超一般的阅读。
评分这本小说,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懵,作者的笔法像是打太极,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着一股强大的内劲。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一个铺满灰尘的老式阁楼,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的木头和旧书的味道,你得屏住呼吸,仔细去分辨那些角落里藏着的秘密。故事的主线纠缠着几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其说是线性叙事,不如说是一张巨大的、复杂的网,每个角色都是网上的一个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摹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那种不着痕迹的剖析,让你感觉自己像是贴在了他们的心口,能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比如,书中对“等待”这个主题的处理就非常高明,不是那种直白的焦急,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里——窗帘拉开的角度,咖啡杯碟的碰撞声,甚至是晾晒衣物的姿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重量和人性的韧性。读到中段,我甚至会暂时放下书,去厨房给自己倒杯水,需要时间消化那种文字里渗透出来的哲学意味,那种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轻描淡写。这种叙事节奏,对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但一旦沉进去,那种被文字打捞上来的感觉,是极其充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场华丽的盛宴,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惊艳的意象和结构。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迷宫,时而迷失在华丽的辞藻堆砌中,时而又豁然开朗,捕捉到一句精准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作者似乎对色彩和声音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迷恋,描绘一场雨景,能写出雨滴敲击不同材质的音阶,能调配出天空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上百种灰度。这种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捕捉,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尤其是一些对话场景,表面上言辞平淡,但字里行间全是暗流涌动的情绪角力,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高水平的棋局,每一步都蕴含着深远的意图。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人物在整理旧照片的场景,那段文字的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是挑战读者的智力和理解力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你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角度都被微妙地调整了。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对“象征主义”的一次大胆致敬与现代性转化。书中的许多物件,比如一面特定的镜子,或者一株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开花的植物,都承载了远远超出其实际意义的重量。它们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角色的潜意识投射,是情节发展的隐形推手。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让阅读的乐趣大大增加,因为它允许了解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解读能力。我一度沉迷于对这些符号的考据和推测,甚至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试图解开作者精心布置的每一个谜团。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重复出现的意象,都可能让你在理解更深层主题时产生偏差。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小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要求你带着工具箱和指南针,去深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隐喻的世界。它带来的成就感,来自于你成功破译了那些隐藏在华美叙事之下的深层结构,那种感觉,比起简单地跟随一个故事发展,要复杂和持久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