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生以快乐为目的: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定价:22.00元
作者:吴淡如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070354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吴淡如畅销作品*精华呈现,人生、爱情一次收藏。海内外读友快乐支持,写作发行破450万册。
这本书有新写就的篇章,也有《人生以快乐为目的》和《爱情以互惠为原则》二书的精华。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十年,享受过许多让我感觉“人生这样活真值得”的快乐时光,回头看看,却也有些路走得实在辛苦,仔细拿评分表评起分来,庆幸的是,可以打正分的事情还是负分的事多——细说来,我所享有的快乐并不完美,但却很丰富,有各种人生的滋味在里头,哈,这就是我要的快乐了。
——吴淡如
内容提要
任何你觉得让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事,终究是快乐的。
也只有那些带给你精神上快乐的事情,才能经历时间考验,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你明白,如此长长久久的付出,毕竟值得。
而对于爱,我至今仍然相信: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才是没有蒙受人工尘埃污染的爱。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总还是要以互惠为原则,互给恩惠,互相体谅,才能快乐。
目录
<心理测验>轻松人生Test
辑一 别用等待来规划人生
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
输没有逃可耻
把身份证放在内衣里
远离颠倒梦想
坚强的一家人
再见,模范生
给予赞美,先“发”制人
小上班族赚大钱
人在闲时,也身不由已
认命与怨命
不要害怕新鲜事
新快乐主义
辑二 聪明恋爱,幸福指日可待
礼物君
爱上不想结婚的人
心太软
为爱明知故犯
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
爱情中的死皮白赖
再爱也不能容忍的事
她当然对她比较好
找错爱情专家
你是不会了解的
辑三 用心对现在的自己负责
变局人生,何必看回头
预设困难症候群
没出息还怪父母
不必讨好每个人
害怕自由
一见如故的理由
制造盒
……
辑四 爱情要重质互惠
<后记> 啊,亚历山大!
<心理测验> 写给你的瓶中信
作者介绍
吴淡如,台大法律系学士,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 她一直是个专业作家,而职业是电视广播主持人。未来也许会有其它的职业,只要是人生中不做可惜的事都会吸引她的兴趣。所以她每年立志会学一样新东西,去一个新的地方、学一些新的观念、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喜欢在原地踏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述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在几个逻辑密度极高的章节之后,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极富画面感、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田野观察笔记”。这些片段似乎与主线并不直接相关,但它们的作用是让读者得以喘息,并以一种更具人性的视角来消化前文的理论重量。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了作者在偏远山区考察当地人对“财富”定义时的情景。当地人对“富裕”的描述,完全围绕着“能够抵御突发灾难的能力”和“拥有完整的故事链条”来构建,而非我们城市语境下对数字的追逐。这段叙事不仅提供了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价值重估的过程。它像是清凉的山泉,冲刷掉我们被主流叙事污染的固有观念。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多中心化”的思维框架,提示我们,任何单一的成功定义,都可能是一种认知的贫瘠。阅读这类内容时,我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人类学之旅,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何以为善”的重新定义。
评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也值得称赞。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采用了清晰的注释和索引,方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追踪研究。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叙事结构”本身的解构。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作者开始探讨“意义的构建”如何依赖于故事的起承转合,他甚至将全书的论证过程本身也视为一种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他引导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前提,然后在读者完全沉浸时,突然揭示了叙事者(作者本人)的立场和局限性。这种元层面的反思,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形成了一种闭环的反思。它不是在简单地教导我们如何生活,而是在教我们如何质疑被教导的过程。读完最后一页,我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反而有一种被重新校准过的清晰感,仿佛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精密的思维手术,虽然过程有些疼痛,但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的盲点与惯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时而修剪枝叶,时而深挖根系。在讨论“个体能动性与系统惯性”的章节里,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没有止步于哲学层面的宏大叙事,而是结合了复杂系统理论中的“涌现现象”模型,来解释社会变革的不可预测性。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宏观的社会学观察,落地到微观的个人选择上。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细节:为什么在资源有限的集体环境中,某些“微小反抗”的行为模式会集体爆发,形成一股强大的破坏力或创造力?作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羊群效应,而是系统内部张力达到临界点后,个体选择的“连锁蝴蝶效应”。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场景的无缝对接,让原本晦涩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但也让我对自身的“自由意志”产生了更深的怀疑——我们真的在做选择,还是仅仅在执行系统的既定指令?这种智力上的碰撞,是阅读此书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的案头,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深邃,透露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问。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得以细细品味其中的章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时间颗粒度”的探讨,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地谈论时间管理,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差异。书中举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例子,描述了两种人在等待同一班火车时的心境对比:一方沉浸于手头的阅读,时间仿佛凝固成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字句;而另一方则焦虑地反复查看手机,时间被拉伸、扭曲,充满了空洞的嘀嗒声。这种细腻的观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浪费时间”的定义。接着,作者将视角转向了“无用之用”的哲学思辨,引用了大量古典文献和现代行为科学的研究,论证了那些看似“无效率”的活动,如冥想、漫步、甚至发呆,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重塑我们的认知结构,为创造力提供必要的“湿润土壤”。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消化这些如溪流般层层叠叠的观点,感觉自己对“生活”二字的理解正在被缓慢而坚定地拓宽边界。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提供即时的答案,而在于巧妙地提出那些我们本以为已经解决了、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问题。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人际关系”有清晰认知的人,直到我翻开了关于“情感的非对称性”这一章。作者的处理方式异常大胆且直白,完全避开了温情脉脉的社交辞令,而是用一种近乎社会学的冷峻笔触,解剖了关系中权力动态的微妙转移。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真正的互利往往建立在双方对“失去”的承受力存在差异之上。这种“承受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韧性与情感投入的阈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承诺的成本”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谈论遵守诺言的重要性,而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承诺如何成为一种双刃剑,既能巩固关系,也可能成为束缚个体自由的无形枷锁。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但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那些深信不疑的“人情世故”。阅读体验是颠簸而富于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自我辩护,然后又不得不接受作者逻辑构建下的新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