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定价:33.00元
作者:都本伟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4952042
字数:161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迄今为止研究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部理论著作。目前对于股份制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已经很深入,有了一些成形的理论成果,但由于农村信用社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产权模式,使得它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理论上研究这种特殊产权模式下的制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书做了积极的探索,为寻求这种体制模式下的法人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从实践层面上详细地考察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起源与发展,对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状况和法人治理结构情况进行了利弊分析,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内容及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史为鉴”,脉络清晰,从而使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由合作制走向股份合作制的历史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两种体制的优劣和借鉴作用有了新的体认。
本书视野开阔,将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典型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点和治理的考察出发,进行欧、亚、北美三大洲多个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可资借鉴的若干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考察和分析对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思考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不无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都本伟,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1958年生,教授,先后毕业于辽宁大学、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曾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辽宁省人民副秘书长、辽宁省人民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招生考试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辽宁省第十一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脉络的深入“回溯”与“前瞻”。作为一位普通读者,我尤其被书中对农村信用社历史演变与治理演进之间紧密联系的论述所吸引。它并没有将法人治理作为一个孤立的理论概念来讨论,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农村结构变化如何深刻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模式,以及这些治理模式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效能。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微观研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今天的农村信用社在法人治理方面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同时,书中对未来法人治理的改革方向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建议,这对于推动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所带来的启发,更多体现在对“信任”这一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要素的重塑。农村信用社,顾名思义,其生命线在于“信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维系并提升这种根植于乡土的信任,变得尤为关键。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的现成答案,而是通过对法人治理的细致梳理,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健康、透明、负责任的治理机制,本身就是建立和巩固信任的最佳载体。当我读到关于信息披露、股东权利保障以及内部制衡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重塑形象的农村信用社。那些曾经可能存在的“人情贷”、“关系户”等问题,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这种约束不仅仅是为了防范风险,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储户、每一个借款者,都能感受到公平和公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人治理不仅仅是商业运营的“工具”,更是维系社会契约、实现普惠金融的“基石”。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必须拥抱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赢得更广泛的信任。
评分我个人对于书中“独立董事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讨论,深感认同。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很难直接参与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中,但我们却能切身感受到其服务的好坏,以及资金的安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独立董事制度,对于保障股东利益、提升决策的专业性和审慎性至关重要。他们不带偏见地审视公司的战略和运营,能够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注入一股清流。而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更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当看到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以及问责制度,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又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时,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农村信用社的未来蓝图。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反而积极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法人治理来应对这些挑战,这让我对其推荐度倍增。
评分作为一名在基层农村工作多年的普通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拨云见日”般的清晰感。过去,我们可能对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模式,或者说其存在的问题,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觉得它“不那么高效”,或者“有时候不太方便”。但这本书,却将这些模糊的感觉,具象化、条理化。它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把农村信用社这个庞杂的组织,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的单元,然后解释这些单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在探讨股权结构多样化、股东大会的议事规则以及监事会监督作用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一个机构的“决策权”是如何分配的,以及“权力”是如何被制约的。这种对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很多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制度;不在于资金,而在于管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找到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病灶”,并为“对症下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金融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村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扎根于乡土的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需求,同时又能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本书的探讨,恰恰触及了这一核心痛点。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对症下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人治理结构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农村信用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效率不高、风险控制不足,但往往归咎于外部环境或者宏观政策。然而,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内部,探究了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高管激励等一系列法人治理层面的因素,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质量和经营效率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也增加了其说服力,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对于任何希望了解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深层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