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潮爆中國:新新中國城市文化筆記
定價:48.00元
作者:李照興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300102078
字數:
頁碼:3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馬傑偉,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照興在潮爆中國的現場,不是隔岸觀火地進行所謂文化觀察,或者用二手資料大做文章;而是像戰地記者一樣,參與城市媒體的核心。”
毛尖,上海作傢:“在內地很多城市已遊蕩經年。他隨身帶著的香港卻曆久彌新,這種感覺在《潮爆中國》中變得清晰、銳利、憂傷。”
紀曉華,香港食客:“李照興從來沒有“理性”地生活,永遠帶有冒險傢的精神心態,從“浪漫主義”角度去探索新奇的事物,由文化生活到電影,再下一城宏觀中國。”
師永剛,齣版人:“一本香港人撰寫的中國潮流筆記,一個獨特視角下的中國新潮景象。”
陳冠中:香港作傢:“無論寫的是大膽新人類、地下電影還是宏偉地標,書中描述的中國城市生活,叫人羨慕,好奇,甚至害怕。”
湯禎兆,香港文化評論傢:“李照興所有舉重若輕的中國觀察,背後均傷痕斑斑,一切文化人瀟灑浪蕩的想像都不過爾爾。”
南方朔,颱灣評論傢:“認識中國不可不看的一本書。開啓新香港論述。”
駱以軍,颱灣作傢:“魔幻神州的探險先行者。”
梁文道,香港文化評論傢:“我們‘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齣香港,然後為接下來的代在香港齣生的中國文化人”指路,讓他們發現香港以外,世界很大。”
傅月庵,颱灣編輯、作傢:“中國正往何處去他可以告訴你!”
廖偉棠,香港作傢:“李照興選擇的這種姿態有點班雅明的作派,於是他的中國觀察筆記充滿瞭好奇心同時又帶著日錄學傢的一闆一眼,巨細無遺。”
潘國靈,香港作傢:“在我們友儕間,李照興一早已作為使者般,將浪遊者的版圖延伸,身體力行,用腳用單車穿梭於神州大地,冷眼旁觀或酒酣耳熱地細數他日擊的魔幻都市。”
2009
卡爾維諾說:“每次說著一個城市,我們就失去一個城市。”
李照興說:“對城市的每一次書寫,到終都隻淪為虛構。”
中國一切都在變化,李照興緊緊跟隨這個國傢超速廣泛的城市發展,聚焦中國,解讀中國,試圖建立一套觀測並關注這全新國度的框架。當中的新價值、新人類、新建築、新地標、新關係、新時尚、新語言,在這片既古老又全新的國土,熟悉又陌生的山河,傳統又入潮的國傢,我們稱之為:“新新中國”。
這筆記是一次對城市的貼身觀察,它記錄瞭在宏偉的大進軍之下,我們城市真切的新生活現況。這是一本寫給今天的迴憶錄,因為它筆下的時人物誌,在你閱讀的這一刻,已經改變或者消失。
請彆把它看作是一場隱喻的狂歡。書中敘述的,可能荒誕、坎普、誇張,但不離某一時刻的真實。這記錄的新現象是如此激蕩,有時,有時可笑,通常振奮人心,大多惹人想像,並啓發我們去重新思考真正的城市生活為何。書中討論的無論是差品味抑或好創意,歸根結底,都是源於一份熱愛城市的激情。
內容提要
《潮爆中國》是一本香港人寫的嚮非內地人介紹中國內地社會文化與時尚生態種種的書,還是不錯的。當然,對內地讀者而言,單薄瞭些,個彆評論可能有些意思:“在中國的60年代人,並沒有跟上一代有決裂的成長經驗。60年代人如今40多歲,實力派大多在架構外工作,在私人企業中發揮影響力,因為他們正努力趕上時代的,充當中國走嚮資本化的代。所以,這班60年代精英是不會走嚮的,他們通常會成為中國代民企老闆、白領精英、專業人士,進占中國商界的頭位。60年代人如果當上決策者,也不過是過渡角色。真正因為成長背景或文化差異而呈現齣不同的執政視野的,將會是70年代後至80年的一代。那就是‘新新人類’掌管的中國,到時,或者要叫‘新新新中國’”。
目錄
推介詞(姓名以筆劃序)
馬傑偉、紀曉華、師永剛、陳冠中、瀋宏非、湯禎兆、南方朔、駱以軍、傅月庵、潘國靈
序 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梁文道
序 和李照興一起看戲廖偉棠
序 李照興,MadeInHongKong毛尖
緒論 新新中國城市書寫
緒論 後香港進行式
城市·空間
惶惶的威脅——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
建設還是“拆那”中國?——穿越庫哈斯的巨環看北京
《色,戒》的上海傳說
老房子住得過嗎?
和平傳奇告一段落
爛尾城市爛尾樓
史上牛釘子戶
中國城市平與凹
我們的時代——城市生活ing
尋找北京城牆下的夢
波希米亞北京2.0版
下一站,南鑼鼓巷
塗鴉中國式
便利店城市的第三空間
到廣州尋根
中國樓盤符號學
未來的未來一城市超限戰
新北京終於可住的理由
大城市的suburb
北京地鐵破界
中國摩天大廈世代
未來建築好話壞話
後奧運想象
2010世博未來城
新新·人類
421製——新新人類的社會現象
新新中國新新人類
世代大戰爭
新中間階層
單孩長大瞭,應該怎麼愛?
超級男女——新新人類譜係
新新人類私攝影
中國設計新勢力
是時候用電影觀看我們的城市
北海怪獸和創意圈子
超級男女聲——極速教經典
時尚·潮流
生活風尚——時髦的見聞
由消費開嚮社會責任的新富列車
擁抱汽車文明
你迴力飛躍瞭沒有?
中國離時尚有多遠?
大空間?大創意?
當代中國藝術的未來交接
中國審美復興
享樂體驗——吃喝玩樂新階段
假日時興後園遊
大閘蟹vs小龍蝦
鞦遊,到酒莊去!
蘇州的後現活
媒體驚奇——時代的矛盾
《大國崛起》的中國語境
內地雜誌IsIn
城市音樂性格
用一個球搶13億眼球
隨時懷舊
我城·我國
跨界迴望一對照的可能與不能
打全國聯賽救香港足運
香港電影:忍耐與期待
香港藝術地軸轉移
尋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廳
香港與深圳的終閤並
後記 行者之漫步
作者介紹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影評人,作傢、齣版人,現常駐中國內地從書雜誌齣版,經常往返北、上海、廣州及香港各城市。新一代城市觀察代錶人物,堅持以國際城市人的眼光分析、拆解城市的各種愛恨交纏。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傳播藝術係畢業,專注文化研究。遊曆南北美洲及亞歐多國超過一百個城市,強調以批判理論作工具,遊走城市為實驗,探索理想文明城市生活之齣路。
曾任編輯、記者及電颱節目主持人,香港大學通識課程客席講師(教授香港普及文化),香港中文大學新聞係客席講師(教授創意寫作)。亦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及釜山電影節評審。
擅寫有關城市宅問、文化現象及性意識等各種流行文化觀察和電影評論,文章見於香港《明報》、《經濟H報》、《文化現場》、《號外》、內地《周末畫報》、《新視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時尚旅遊》等。
近年來尤關注中國城市觀察、書寫與拍攝,追捕中國新潮流脈搏。曾齣版剖析男子成長心態之結集《男人那東西》,小說《香港酷酷》,評論集《香港後摩登》;主編《香港10l:愛恨香港的101個理由》、《裙情洶湧》,《經典200:佳華語電影二百部》、《上海101:尋找上海的101個理由》、《王傢衛的映畫世界》等書籍。其中,《香港101》奠定香港城市書寫新風潮,掀起集體迴憶及香港身份認同話題。《王傢衛的映畫世界》則為現今華文界完整的王傢衛電影藝術評論範本。《香港後摩登》率先引入城市浪遊者的理論框架,應用於當代中國城市觀察。在知名刊物《周末畫報》城市版任總監期間,策劃大量有關城市現象的話題性專題,中國城市刊物新方嚮。
《潮爆中國》為當下中國城市文化新舊碰撞中的親曆記錄和冷峻分析。作者熱情投入,冷靜書寫,試圖開闢中國城市書寫的新風氣。隨此書麵來的,是李照興任導演、有關北京城市變化及新一活觀的假紀錄真虛構電影《潮爆北京》。
文摘
序言
推介詞(姓名以筆劃序)
馬傑偉、紀曉華、師永剛、陳冠中、瀋宏非、湯禎兆、南方朔、駱以軍、傅月庵、潘國靈
序 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梁文道
序 和李照興一起看戲廖偉棠
序 李照興,MadeInHongKong毛尖
緒論 新新中國城市書寫
緒論 後香港進行式
城市·空間
惶惶的威脅——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
建設還是“拆那”中國?——穿越庫哈斯的巨環看北京
《色,戒》的上海傳說
老房子住得過嗎?
和平傳奇告一段落
爛尾城市爛尾樓
史上牛釘子戶
中國城市平與凹
我們的時代——城市生活ing
尋找北京城牆下的夢
波希米亞北京2.0版
下一站,南鑼鼓巷
塗鴉中國式
便利店城市的第三空間
到廣州尋根
中國樓盤符號學
未來的未來一城市超限戰
新北京終於可住的理由
大城市的suburb
北京地鐵破界
中國摩天大廈世代
未來建築好話壞話
後奧運想象
2010世博未來城
新新·人類
421製——新新人類的社會現象
新新中國新新人類
世代大戰爭
新中間階層
單孩長大瞭,應該怎麼愛?
超級男女——新新人類譜係
新新人類私攝影
中國設計新勢力
是時候用電影觀看我們的城市
北海怪獸和創意圈子
超級男女聲——極速教經典
時尚·潮流
生活風尚——時髦的見聞
由消費開嚮社會責任的新富列車
擁抱汽車文明
你迴力飛躍瞭沒有?
中國離時尚有多遠?
大空間?大創意?
當代中國藝術的未來交接
中國審美復興
享樂體驗——吃喝玩樂新階段
假日時興後園遊
大閘蟹vs小龍蝦
鞦遊,到酒莊去!
蘇州的後現活
媒體驚奇——時代的矛盾
《大國崛起》的中國語境
內地雜誌IsIn
城市音樂性格
用一個球搶13億眼球
隨時懷舊
我城·我國
跨界迴望一對照的可能與不能
打全國聯賽救香港足運
香港電影:忍耐與期待
香港藝術地軸轉移
尋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廳
香港與深圳的終閤並
後記 行者之漫步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辨識度,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潮爆中國:新新中國城市文化筆記”。“潮爆”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青春活力和前衛感,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而“新新中國”則讓我聯想到這個時代快速發展的變化,以及年輕一代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我猜這本書的主題一定是圍繞著當下中國城市中最具代錶性的文化現象展開的,很可能是關於年輕人如何創造、傳播和接納各種新潮文化。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那些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年輕人的故事,比如那些在街頭塗鴉的藝術傢、在獨立音樂節上揮灑汗水的樂隊、或者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引領時尚的KOL。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比較輕鬆、寫實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內容,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真實的、鮮活的生命力。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這些“潮”文化背後的深層含義,比如它們是如何反映瞭年輕人的情感需求、社會心態,以及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象。這本書的齣現,對於那些想要瞭解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一代文化生態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就充滿瞭“潮”味,封麵色彩鮮艷,字體也很有設計感,一看就不是那種老派的學術著作,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是瀏覽一下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的野心和視角。標題中的“潮爆中國”已經點明瞭這本書的主題——聚焦當下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文化,而“新新中國”則暗示瞭作者對這個時代年輕人及其創造力的關注。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少不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些顛覆傳統認知的文化現象,比如街頭藝術、獨立音樂、潮流品牌、新式社交方式,甚至是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裏的小眾愛好群體。我對那些關於“潮”的定義和解讀尤其感興趣,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並呈現這些不斷變化的潮流的,它是否觸及瞭那些真正代錶瞭這個時代脈搏的元素。我也期待作者能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將這些鮮活的文化圖景呈現在我眼前,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些年輕的、創新的、充滿活力的城市氣息。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為我理解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期中,那些由青年一代引領的文化變革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案例。
評分我最近正在尋找一些能夠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的書籍,這本書的書名《潮爆中國:新新中國城市文化筆記》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在聚焦中國城市裏那些最前沿、最具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文化現象,而且著重於“新新中國”這個概念,這讓我聯想到這個時代年輕一代的文化錶達和生活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如何影響著城市的麵貌和人們的生活。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文化現象。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新興的藝術形式、時尚潮流、或者青年亞文化群體?它們是如何在城市空間中紮根並發展壯大的?我也對“筆記”這個詞很在意,這可能意味著作者是以一種觀察者和記錄者的身份,用一種比較親切、真實的筆觸來描繪這些文化場景,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分析。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於,它可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代中國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年輕一代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這本《潮爆中國:新新中國城市文化筆記》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潮爆”和“新新中國”這兩個詞,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活力和時代感。我猜想這本書會是一部關於當代中國城市文化變遷的生動記錄,而且會特彆關注年輕一代的文化創造和消費。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定義和描繪這些“潮”文化,它們是否會涵蓋街頭藝術、獨立設計、新媒體傳播、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青年亞文化?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化現象,並且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進行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更能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技術發展的影響,以及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情感需求。我對那些關於“城市”的描述也充滿瞭期待,想知道作者筆下的城市是怎樣的,它們是如何成為這些“潮”文化的發源地和孕育者?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想要瞭解當下中國社會最鮮活、最前沿的文化力量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讀物。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捕捉時代精神的記錄性作品情有獨鍾,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在描繪一個正在快速變化、充滿活力的“新新中國”,而且聚焦的重點是城市文化。我預感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豐富,可能會涉及當下年輕人最關注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藝術錶達,甚至是他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記錄”和“筆記”的,是否會有大量的訪談、田野調查,或者作者自己就是其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現象的羅列,更能深入挖掘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社會成因和文化邏輯。比如,為什麼某些潮流會在某個城市興起?這些潮流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的麵貌?我對那些關於“城市”的描述也充滿好奇,想知道作者筆下的城市是怎樣的,它們是如何孕育和滋養這些“潮”文化的?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於,它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瞭解當代中國年輕人和他們所處環境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個性化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